先上图再开车
输入>过滤>输出假设一种最原始的状态,用户已有一个大概明确的目标,如何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如何从海量的资源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部分,最直白的方法就是一个个找了,无助。最好的就是有个万能管理员,用户就仅仅向他描述一下想要的东西,而万能管理员把那个东西取给用户。
前者真的有,李时珍遍尝百草算一个。后者么,人是不行的。于是,在这个模型中,搜索诞生了,Input,就想成是一个单一的搜索框。用户将他想要的东西在这个Input中描述出来,告诉服务器,服务器试着帮他找出来。之后,从这个Input框中不断演化,最终成就了现在随处可见的搜索。比如:
搜索框:最直接表现形式。
人与人之间尚且存在不小的沟通障碍,何况是和机器(其中就必须提到搜索的基础原理),也由此产生了很多搜索算法和技术,都是帮助更好的把用户输入的内容转化为机器理解的内容。还有一些显性的方案,原理就是把机器上的压力适当地转移到用户身上。
导航:群体的智慧、经验论。
这个是不是可以用一下28解释一下,八成甚至更多的人想找的是二成甚至更少的东西。由此,精炼出导栏航、热搜、筛选、下拉等显性方案。说实在的会有种惊喜的感觉,用户不用去过多的思考该怎么表述就发现我们已经为他准备好了。
总之,机器根据Input给出了可能是用户想要的那部分结果。
之后,针对那部分结果要有个初步的处理——过滤。至此,我们还不明确的知道用户想要的是哪一个,但很容易知道用户不想要哪些(或是我们不愿让用户看到哪些)。之所以单独拿出来说,一个是我入手的时候完全没想到这个点,再就是,确实重要。
最后,经过上两步的处理,我们需要把这些结果排序陈列出来。而排序本身也可以理解成一次由我们输入的再次搜索,于是就有了输出虚线指向输入这样一个循环。
END
怕累,想写粗略点,结果写的也太粗略了。
但我还是贪婪一下子,希望能听听不同的声音。
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