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提问:
我们本身对小孩子、小动物并不反感,甚至还觉得他们/它们很可爱,但有时候会涌起想要脚踢、殴打他们/它们的念头和冲动,这是为什么?
此外,和别人谈话时,总会产生“如果我现在揍他一顿,他会是什么反应”的想法,有几次忍不住把手都举起来了,然后装作挠自己的头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样的情况?
注:本文基于个人经验和见解作成,笔者不是医学或生理学专业人士,文章出于分享观点目的,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寻诊需求,请及时咨询专业人士,请读者朋友们知悉。
先说伤害小孩子的冲动。
有网友给出“雄性争夺资源说”的解释,其核心观点是:
“自然界里的雄性会杀死别的雄性诞育的后代,以促使那个小生命的妈妈尽快从哺乳期恢复过来,进入到发情期,这样雄性交配的可能就增大了,更有利于自己的基因遗留下去。”
并提供了例证:
“巴拉圭的阿赫族(Ache)印第安人,如果男子死于俱乐部搏斗,其他村民经常会做出杀掉该男子孩子的决定,哪怕孩子的母亲还活着”——这样做的理由是,失去了父亲强有力的庇护,孩子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威胁,与其放任其冒险成长,不如早早杀死;同时腾出一个女性资源,分配给其他男子,尽可能确保孩子在双亲健在的情况下成长。
关于此点,笔者不敢苟同,原因如下:
1-该案例中,社群处于比较落后的原始部落阶段,以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属于极少数的“非主流”情况,作为个案供参考尚可,但不能直接解释文明社会中的“伤害小孩子”心理;
2-杀掉丧父的孩子、把孩子母亲留给其他男子的做法,从长远来看,并不比由社群扶养孩子更有利于部落发展。一方面,每个家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依赖社群的力量,实现互帮互助,共同抵御风险;另一方面,成年男子通常需要承担战争、防御、狩猎、建筑等重体力、高风险工作,不可避免地会有更高几率遭遇死亡、疾病、受伤等灾祸。
如果父亲遭到不测,社群就要杀其子、夺其妻,后果就是:不会再有人为组织卖命*;身强力壮的男子无法延续自己的基因,反倒是未能被选拔进入军队、狩猎分队、施工分队,不需要外出冒险的老弱病残更有可能获得交配机会。长此以往,社群必亡。
*:这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解释,为什么从古至今,不同国家都普遍给予军烈属以优厚待遇、给英勇奋战的将士颁发奖章。
3-即便是孩子这样幼小的生命体,也是拥有极强的生存意志和适应能力的。最著名的一例*:古罗马地区国王努米托被胞弟阿穆略篡位,两个外孙被抛入水中,幸遇一头母狼用乳汁哺育成活。二人被猎人收养、长大成人后,杀死阿穆略,帮助外祖父复位,并以大外孙罗慕路斯之名建立罗马新城,“母狼乳婴”图案遂定为罗马城徽。
如此看来,与其因为丧父就杀死孩子,不如保留其生命,从社群发展的角度来看,更经济、更有利。
*:此事迹为传说,但类似的由野兽抚养人类孩子的事件已发现数十起,例如“熊孩”(不是熊孩子)、“狼孩”、“豹孩”、“羊孩”、“鹿孩”、“猴孩”等。
PS:不幸的是,在权力斗争中,大外孙罗慕路斯最终杀死了自己的亲弟弟勒莫斯。——能共苦而不能同甘,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罗马城“母狼乳婴”雕塑
4-案例中的男子是死于内部原因,——俱乐部搏斗——至于为何导致孩子被杀、妻子被夺,需要考虑宗教、习俗、文化的因素,而不仅仅是“雄性争夺资源”。
把生物学理论随意运用到人类社会是危险的。
把生物学理论随意运用到人类社会是危险的。
关于“雄性争夺资源说”的进一步分析:
1-过于强调个体、忽视了生物的社会性。
以白蚁、蚂蚁、蜜蜂、黄蜂等社会性昆虫为例,它们的群体中存在众多的不育者,它们不繁殖后代,却承担着觅食、筑巢、采蜜、防御、哺幼、护王等工作。遭遇天敌时,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王后和“兄弟姐妹”的安全。很明显,这是一种“自我牺牲式”的利他行为;
大型动物中也存在类似情况,如汤姆逊瞪羚(Thomson's gazelles):当狮子或猎豹接近时,往往会有一只瞪羚在原地不停地跳跃向同伴们发出警告。生物学家观察到,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方式,它只发生在最早发现危险的汤姆逊瞪羚身上。按照一般的行为原则,最早发现危险应该最早逃跑才是最佳生存策略。同上,这也是一种“自我牺牲式”的利他行为*。
同为社会性生物,人类群体也存在类似的利他行为,不宜过分强调个体之间的争夺。
*:另有一说,汤姆逊瞪羚的跳跃,还具有向潜在的捕猎者展示力量、企图吓退对方的作用,也是个体的一种生存策略。
汤姆逊瞪羚的“死亡之舞”
2-忽视了社会中已经存在的各种调节机制。
一夫一妻制的实行,对普通雄性的择偶机会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保障;法律、道德、风俗等也对诸如“杀父、夺妻、灭门”等严重危害社群稳定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处和约束。一般情况下,无冤无仇,谁会因为增加自己的交配可能而去杀死别人的孩子呢?——从生物的角度,显然是说不通的。
3-无法解释为何已婚已育的成年人,也可能产生虐童的想法、做出虐童的行为。
按道理说,他们已经摆脱了单身、也不存在无后的担忧。
4-无法解释女性、未成年人为何虐待和伤害儿童。
近年来,关于女性、未成年人虐待和伤害儿童的报道亦有不少,——最轰动的莫过于“小魔女”事件*。
“雄性争夺资源说”并不适用女性,因为女人不大可能通过杀死别人的孩子而赢得其他雄性的青睐,——这更有可能招致孩子父亲的报复、而不是交配机会。对未成年人而言,通常还没有达到性成熟,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开始青春期性发育,同样可能做出虐待和伤害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的举动,这也是不能用上述理论解释的。
*:2013年12月,重庆10岁女孩李某将男婴原原从电梯抱回25楼家中,在客厅沙发上对原原实施殴打,后将原原抱至阳台栏杆上逗玩,致原原从阳台栏杆坠落,被部分媒体称为“小魔女”事件。
————稍事休息的分隔线————
以上内容为“不是什么”,接下来谈谈“是什么”。
笔者以为,“伤害小孩子”这个话题,更应当从心理的角度入手去找答案。
先上结论,这样的心理,可以称之为:霸凌(Bullying)
霸凌,是通过武力、威胁、高压的手段,对他人实施虐待、恐吓、强迫支配的行为。它具有反复出现和习以为常的特点。
霸凌有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在霸凌的实施者的眼里,他与被害人之间,在社会权力或肢体力量方面,是不平衡、不对等的。
霸凌行为的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言语羞辱、言语威胁、暴力袭击、武力恐吓,并有可能针对特定的被害人反复使用。
霸凌的实施者会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合理化”,常见的“正当理由”包括:社会阶层、种族、宗教信仰、性别、性取向、外表、行为特点、肢体动作、个性特征、声誉、血统身世、力量、块头、能力等*。
如果霸凌的实施者是一个团体,这种行为称之为团体施暴(Mobbing)**
。
*:此处列举典型案例若干,供列位参考——
司徒王朗称呼孔明“诸葛村夫”(可惜被反杀);
包龙星骂李公公“阴阳人烂屁股”;
天庭官员戏称悟空“弼马温”;
凤姐(王熙凤,非罗玉凤)称平儿“小蹄子”;
技安和小夫欺负大雄。
**:熟悉日本社会、尤其是日本校园的朋友,可能会马上想到另一个词:いじめ,没错,它就是mobbing的日本版本:(和式)欺负。
王司徒的粗鄙之语,早已成为热门鬼畜素材
具体到小孩子、乃至小动物成为霸凌行为的被害人,人们往往表示难以理解:为什么这么可爱的对象,会遭受伤害呢?请大家特别注意“可爱”这一点,它传达了非常关键的信息:
可爱,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判断:抵抗力低下,攻击和威胁几乎为零。
什么样的对象才算可爱?以动物为例——
从物种上来说,猫猫、狗狗、兔兔、熊猫、企鹅、仓鼠、考拉、眼镜猴,等等,都是被认为人畜无害的主,我们永远也不会把“可爱”跟鲨鱼、秃鹫、猎豹、狼、鳄鱼、蟒蛇、苍蝇、蜘蛛、蚊子、水蛭挂上钩,在人类的眼里,它们要么是危险的(令人恐惧)、要么是有威胁的(令人不适)。
从形体上来说,小的比大的可爱,幼年比成年可爱。
从外观上来说,五官、身形呈现出圆润、曲线、流线型的,比棱角分明、带有尖牙利爪等突兀特征的要可爱*。
*:许多二次元作品往往会将人物萌化、变可爱,在这个过程中,就很好地遵循了上述原则。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在霸凌的实施者眼里,可爱=软弱可欺
说完了被害人,让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实施者的行为特征,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注意:
1-出于生物本能,每个人都具有攻击性,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借助理性的力量对它进行驾驭和控制;而霸凌的实施者对自身攻击性的控制,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
2-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为种种原因,积累负面情绪,一般我们会通过合理、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排遣,转移并消化由此引发的攻击欲;而霸凌的实施者,在潜意识里,倾向于选择施暴的方式转移这种负面情绪,释放攻击欲;
3-在情绪剧烈波动和起伏时,我们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通过摔、打、扔、砸东西的破坏行为进行宣泄,虽然这并不是值得提倡的做法,但至少从程度上讲,破坏对象还能控制在“非生命体”的范围之内;而霸凌的实施者,选择对活物、对生命体、甚至是同类下手;
4-即便是选择冲人发火、动手,有的人奉行“冤有头、债有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则,比如学生顶撞批评自己的老师、孩子反抗管教自己的父母、路边小贩与城管人员发生摩擦,这都属于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公平”的。而霸凌的实施者,选择的对象往往与自己并不相干,仅仅是因为看上去软弱无力、好欺负,是“无辜”的。
*:辨别“冲突”和“霸凌”,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冲突有明确的起因,与事件本身密切相关,与双方力量对比无关;而霸凌与双方力量对比密切相关。
冲突是,你惹我,所以我要弄你;
霸凌是,你弱小,所以我要弄你。
我们不禁要问,霸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说到这儿,有必要提一下“暗黑三巨头”(The Dark Triad)。有研究发现,暗黑三巨头与霸凌存在联系。
暗黑三巨头,指的是三种反社会人格:自恋癖(narcissism)、弄权癖(Machiavellianism)、精神变态(psychopathy)。
自恋癖典型表现:自我中心;对于来自他人的崇拜和肯定索求无度,漠视他人的感受,对于“丢面子”的事极度敏感,刻意讨好给予自己羡慕和肯定的人(粉自己的粉丝),举止傲慢无礼,常常以行家自居,夸大自己的成就,难以做到换位思考,不懂得反省和感激。
弄权癖典型表现:精于权谋;有把自己改造成冷血无情的倾向,好摆脱伦理道德的束缚,欺骗和利用他人,极端自私冷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奸诈狡猾擅长演戏,贪婪地追求金钱、性、权力、地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竞争中获胜。
精神变态典型表现:反社会行为;胆大妄为,抗压能力强,对陌生和危险环境的适应力强,高度自信甚至是自负,情绪化程度高,难以抑制冲动,做事缺少耐性,自制力不足,缺少同情心,游离于社会,违抗权威,通过破坏手段寻求刺激。
暗黑三巨头:自恋癖、弄权癖、精神变态
霸凌的根源
探寻霸凌的根源,往往发现,它来自于实施者自身的不安全感和无力感。实施者为了摆脱这种困扰,将内心的感受投射到比自己更加弱小的对象身上。霸凌现象存在于这些环境中:
网络霸凌、对残疾人士的霸凌、对同性恋人士的霸凌、法律霸凌、军事霸凌、父母对孩子的霸凌、监狱霸凌、校园霸凌、性霸凌、职场霸凌,
……等等。
如果不考虑基因、生化因素,我们就要从环境,尤其是早年成长经历中入手,进行分析,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孩子的感受不被重视,被迫放弃自己的要求和意愿,取而代之的是优先服从父母的意志、满足他们的自尊;
---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长期得到强大的外力庇护,轻易获得想要的东西,犯了事也能由家人搞定摆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感受、漠视别人的需求,“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是否有长期遭受虐待的经历,包括肢体和语言暴力,如果反抗会招致更严重的暴力,久而久之就会放弃抵抗,形成崇尚强权、“惟力是从”的心理认知*;
---长期生活于等级森严,缺乏双向沟通、平等对话的环境,长期处于压力巨大、精神紧张、缺少交流的人际关系之中。
……
*:常见来源包括但不限于:父母、长辈、教师、师傅、领导、老公等权威或强有力人物
————稍事休息的分隔线————
如何走出霸凌的困境呢?
归根结底,霸凌的产生是因为实施者自身的不安全感和无力感,所以就要从消除这种不安全感和无力感入手。
第一步,如果实施者自身仍然受到控制和威胁,就需要尽快摆脱悬在头顶的这柄“达摩克里斯之剑”,堵住不安全感的源头。比方说男人在工作场合不顺心,回家拿老婆孩子撒气。如果爸爸的问题不解决,老婆和孩子也不得安宁。
第二步,实施者需要一个能提供安全感的环境,逐步调整情绪,——这往往需要外界的干预和帮助——不用担心犯错,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不用压抑自己的情绪,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支持和肯定,能够与他人平等对话、真诚沟通,能够融入社群。
第三步,重拾安全感之后,接下来就是培养信心、重塑自尊。在宽容、平和的氛围中,做一些对自己而言有意义、有趣、有挑战性的事情,一点一点积累成绩、积攒成就感、积聚自信。有了自信,就有了底气,人就会变得开朗、从容、宽厚,能更好地控制自己,能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回存在感,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透明”。
————另一个话题的分隔线————
关于“总想通过打人的方式观察对方反应”的心理,我的判断是——
题主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这可能是由于小时候被父母忽视所造成的。
对小孩子而言,父母是最亲密的人,当孩子还无法独立生活的时候,他/她需要确保自己赖以生存的支柱和来源,也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爱护:
哭了、笑了、闹了、叫了、吵了、摔了,包括扔东西、摔东西、砸东西,都是引起父母注意,观察父母反应,借此判断自己是否获得足够的关注和爱护的手段——虽然孩子前边的行为常常是无意识的,但父母后边的举动却会留给孩子非常深刻的印象。
如果获得及时的关注和爱护,孩子就能确定自己是安全的;反之,如果孩子的各种“作”、各种“不老实”,父母熟视无睹、没有反应,孩子就会陷入恐慌,就会产生不安全感。
——美国有法律规定,低龄儿童不得独处,否则监护人将受到严惩,不仅是出于孩子的人身安全,也有心理安全方面的考量。
因此,对于未成年、尤其是低龄儿童,无条件的关爱和充分的亲子互动,对于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是十分必要的。
童星林妙可在一首歌中唱到:
爱我你就陪陪我
爱我你就亲亲我
爱我你就夸夸我
爱我你就抱抱我
——这是很有道理的。
爱孩子,就多陪陪孩子吧
由于小时候自己的行为未得到足够的反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忍不住要挑逗、甚至是挑衅他人,借此来获得关注的习惯,一方面是满足自己被在意、被重视的需求,并对童年的被忽视进行补偿,另一方面是沿用了孩提时代的行为方式,判断自己是否安全。
——而这样的性格,往往会产生一方面难以信任他人,一方面又十分依赖他人的心理。
至于为什么是采用殴打的方式引起对方注意,也可以从孩提时代的习惯找到踪影:如果通常的哭闹无法引起父母注意,那么孩子只好将行动“升级”,发出更强烈的信号,甚至不惜激怒父母,来求得关注。
——所以说,对已为人父母的朋友来说,如果你的孩子在一段时间里越来越顽皮、越来越作、越来越不服管教,你需要格外注意了,最近自己是不是冷落、忽视了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