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体系和书的分类》一文里,小佑对知识体系和书的分类的内容及其关系进行过简单的阐述,下面再对主要内容做一个摘录。
书的分类跟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书的分类某种程度上也是根据知识体系结构进行划分的,懂的书的分类对构建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面对不同类型的书,阅读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一定要学会如何给书分类。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是在开始阅读之前就知道,而且最好要知道该种类的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从是否虚构角度,也是对书进行分类的主要的方法,可以把书分为「虚构的小说类」和「传达知识,说明性的论说类」。「小说类」书籍主要包括小说、戏剧、诗歌等;「论说类」书籍是传达知识的书,任何一本书,如果主要的内容是由一些观点、理论、假设、推断所组成,并且作者多少表示了这些主张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就是一本「论说类」的书。
对于「论说类」书籍,一个基本的分类原则是把作品分为「理论性」和「实用性」两类。实用性书籍主要讲述如何去做的问题,任何一本讲述该做什么或如何去做的书都是实用的书,实用手册、指南类书和道德论述是最主要和最容易分辨的实用性书籍。理论型书籍主要讲述是什么的问题,重在传播知识,任何分析讨论的书都是理论型书籍;按照传统的分类,理论性的作品被分类为历史、科学和哲学等。
懂得「小说类」、「论说类」、「理论性」书、「实用性」书、历史、科学和哲学等内容,就基本懂的该如何对自己所阅读的书进行分类了。不过,这样还是一个较简单的分类方法,不够系统,也不够精细,每个分类依然是比较大的类别,无法对阅读的书籍做更仔细的划分和更精确的区隔。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对书籍做进一步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书,所适用的阅读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越能做细分的、精确的分类,就越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效果。所以,掌握更系统的图书分类方法,或者构建自己的图书分类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确认一点,图书是知识的一种载体,分类是对图书外延进行划分,不一定按内容划分;知识只是图书划分根据之一,关于知识划分的根据主要体现在学科划分。也就是说,知识分类和图书分类有关联,却不能混为一谈。
李笑来老师把做笔记和使用图书馆作为大脑操作系统的硬盘,因为图书馆有藏量丰富的书籍,笔记则是自己记录的知识信息,都能极大地扩大自己存储知识的容量。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的机构,对图书的分类及排列有专门的方法。关于如何对图书进行分类,借鉴图书馆对图书的分类方法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
真正的阅读者,都应该是使用图书馆的高手,使用图书馆,一定会碰到图书分类方法。目前,国内图书分类方法主要是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国外主要的图书分类方法有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和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等。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原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分类法,为适应不同图书信息机构及不同类型文献分类的需要,《中图法》还有几个配套版本:《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本)》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等。
《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1999年出版修订后的第四版《中图法》,增加类分资料的类目,正式改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中图法》第四版全面补充新主题、扩充类目体系,使分类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同时规范类目,完善参照系统、注释系统,调整类目体系,增修复分表,加强类目的扩容性和分类的准确性。2010年9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第五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2012年12月国家图书馆又推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使用手册。
《中图法》图书分类法基本结构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毛主席《整顿党的作风》一文关于知识的分类,从而把图书分为马列主义和毛邓理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5个基本部类。
在体系结构方面,《中图法》共分5个基本部类、22个大类。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大类,以字母顺序反映大类的次序,在字母后用数字作标记,比如I2中国文学、J0艺术理论、K2中国史、P1天文学等。为适应工业技术发展及该类文献的分类,对工业技术二级类目,采用双字母分类,比如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要掌握《中图法》,至少要懂得《中图法》的基本部类、标记符号和类目名称等基本内容。
虽然《中图法》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图书分类法,不过在阅读的时候,并不是都需要拿着书籍识别内容对照《中图法》找到该书所属的分类才读的,编者和出版社都已经对图书做出过分类。不过最好的,还是要有自己归类图书的方法,此时,《中图法》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阅读的时候,留意每一本图书的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在检索数据的段落里也能够看到该书对应的《中图法》类别。
CIP是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的简写,中文名称即图书在版编目,根据规定印刷在图书主书名背面中部位置。CIP数据分为四大自然段,各大段间隔一行。第一段是标题,即「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字样。第二大段是著录数据,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及ISBN数据等信息。第三大段是检索数据,Ⅰ项是指书名,Ⅱ项是指著作者,Ⅲ项是指主题检索,Ⅳ项是指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标引要求的图书分类号。第四大段是其它注记,一般是指审请核准后的文件号码,常见为「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年份)第…号」的形式。
关注图书CIP数据检索数据的第Ⅲ项和第Ⅳ项,也能很容易对图书进行分类。其中,第Ⅲ项是按图书主题(内容)进行分类,可以认为是按知识进行的分类,一般也是图书在《中图法》里的分类名,不过也不是一定就是对应的分类号;第Ⅳ项是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标引要求的图书分类号,很容易就能找到图书在《中图法》对应的大类及大类的二级分类。
比如,在《中图法》里,图书分类号G792对应的图书分类名是读书方法,一般也是该类图书的主题检索词;G792上一级图书分类号是G79,对应的图书分类名是自学;再上一级图书分类号则是G4,对应的分类名是教育。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通过掌握《中图法》和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就应该能对一般的书籍做更系统的划分和更精确的区隔。如果想在较短时间内通过阅读书籍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懂得如何归类自己所阅读的书籍非常重要。
目前的知识体系每个门类的知识体量太大太大,每天还都在产生新的知识,个体根本无法面面俱到每个门类的知识,所以,更重要的和更难的,是结合自身的应用场景建立起自己的对图书进行分类的体系和方法,只有通行的方法结合自己实践经验演变的方法,才是更适用于自己的特殊情形的图书归类方法,才能从自己的角度对图书做更仔细的划分和更精确的区隔,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查看前一篇谈图书分类和知识体系的文章:
对「阅读」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阅读文章:
@阿佑
一个阅读与知识体系构建的践行者!
一个奉「尘世浮沉许吾愿,一生平安少波折」为格言的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