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里,体验哲学感悟哲学,尤其是洋人的哲学,这在中国这个比例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绝大部分人好像在忙于急功近利的东西比较多,但是思想上的那种纯粹的东西,关注的人不多。
那么我在想如果我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把它写出来,对自己当然是一个很好的理解与总结,我相信也许会使某极少数人产生兴趣,这样也挺好,知道的人不要太多。
有时候,也不要期待别人能有同样的兴趣,这本身就是一件高雅的事,这种事本来很多人觉得太过遥远的事,我感兴趣的,也许别人不感兴趣,这不能说我做的事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我相信,很多东西只是大家不知道,知道了以后,也许就可能产生兴趣了。
当然,这是从人的认识论来说这样的,认识论认为世界是我的意志,因为我的存在,才能去认识世界,我不存在了,世界也不存在了;本体论,认为你存在不存在,世界永远存在。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一个讲的是非理性,一个讲的是理性,一个是人文,一个是科学,我从来不在这上面走极端,这只是因为人类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的思想的不同。
有人喜欢平淡,有人喜欢轰烈,但不管你喜欢什么,都需要对人生对社会有深入的理解,对本我自我超我有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说,我做到不惑了,人的一生总是要有点追求的嘛。
上次谈到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科学和人生观的问题,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认为搞科学的人不需要人生观,我只要技术就行了,头脑聪明就行了,然后你看我数学题解的比谁更快,我理科水平怎么高,那是技术,但是我告诉你等你的发展走到高端以后,人生观就非常重要了。
我也在上篇文章谈到,其实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所以科学本身也包括那个人生观,爱因斯坦那帮人,你说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搞科学,科学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容易把科学的本质搞没了,就是你科学最后还是要服务于人的,你把这个丢了不考虑人了,你说科学能够搞好吗?
我估计关于人生观的问题,很多人都没有考虑过,甚至有些人连幸福有什么意义都充满疑问,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幸福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意义?
还有一些更极端的人说,幸福没有意义。但是这个问题如果从逻辑上讲,有时候也不太好讲,你说幸福的意义如何去解释呢?这么看似一个简单的词,一个概念,它好像到了那个问题的源头的源头,问这个问题就好像人活着有没有意义一样。
如果这个关于幸福的问题解决不了,那人活着确实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啊,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人生中都需要解决,解决的好,你就心安理得,过得很幸福,解决不好,你就痛苦一生。你如果比较年轻的时候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话,等你年龄大了之后,这个人生活的非常丰富,非常有意思。
但是说,如果你从小从来就不考虑这个问题,我就是在和大家一群人里比过来的,谁混得好,谁有钱,谁混的差,谁没钱,谁成功了,谁失败了,然后羡慕妒忌恨,这些都出来了,然后你永远不知足的比下去,你说这样比下去有意思吗?
我告诉你很多人就是这样过的,走到后来他们都很不顺。因为没有主见,只能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所以活得一直很悲哀啊!
为什么?因为他活着的那个根基没了,有时候一个人的根基很重要,就是说很多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文化的根在哪里,我从哪里来?我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如何评价我,如何论证我的合理性,或者说我为何而存在?人肯定都是会思考的,当你一旦思考了,这些个问题就出来了。
这就是文化上的事情,因为无法感觉根基的存在,很多理工科的学生中国文化的根基不好,他们一出国之后,大部分都转向到了宗教,相信了西方的那些思想,然后把中国文化抛弃了,他没有根了。
你本来觉得你的智慧挺高的,到后来人生陷入的那个地方去了,这里面就是说非常需要一些文科的东西,我们理工科的同学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地方要注意,其实从事技术的寿命是很短的,也就是说从你毕业到四五十岁左右,你该完成的都得完成,这个时候在没有什么成果出来或者说事业没法成功一下,以后的可能性也不大了。
那你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这么匆匆过去了,如果一事无成,你感觉好受吗?我告诉你读一点人文方面的,你就不会觉得这么苦了,因为在你所有的过程中,你都体验了过程中的快乐(或许是痛苦),但是当你有了超越精神以后,你都看得云淡风轻了,至于结果如何,你尽力了也无所谓了。
也许某一天,你一不小心你成了一个文人了,虽然没有人知道你的名字,你的知名度并不高,你也不想去出名,但随着岁数越大经历越丰富,人越智慧,人生越坦然,可能还越吃香。
你像我,我刚毕业时,也是很想宣传一下我的思想的,但是我年轻的时候阅历不够啊,讲出来的东西人家也不相信啊,这是实力不行导致的必然结果,但是人文的基础如果你打的牢固的话,你再慢慢的去熏陶,我告诉你熏陶到某一点的时候,即使我的技术方面的工作做不了了,我另外一个方向已经出来了。
这就是我讲的一个人的生活的方法,我为什么一直坚持写作读书思考体验人生,我其实也是在一直想这个问题的,你说我想从事一辈子技术工作,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到了一定年龄,你想干也干不了了,人生的路还很长啊,不能把生命拴在一条腿上。
一个人搞得太专了以后,一旦年龄到了,不适合再搞那一行了,那得退下来,估计剩下的生活也是挺难受的,而一些人文方面的东西,你是可以永远的向上发展的,其实你在研究的过程中,你自己也在成长,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会结出果实来。
我必须要把我自己活得精彩,我现在已经可以不在意任何人的眼光,这是因为我已经有了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有了不需要别人的指点就可以洞悉人生的能力了。这对于个人,这才是第一人生要务。
人文方面的东西,与人的成长自身的进步发展幸福,这一切东西都是连在一起的。你说我那个人文方面的我不要,我就抱着我的技术方面的工作,我说实话,作为一个人,有时候感觉也挺可怜的。
我在毕业后的前几年,我感觉很失落,我只懂得计算机方面的东西,我和人家对话都有问题,人家一说出不是计算机方面的东西,别人说的很多东西我都接不上话,要知道人文科学的逻辑和自然科学的逻辑是不一样的,你说我对计算机这门技术再有灵感再有敏锐,套到日常生活中的那种非理性的状态,不起作用。
你说如果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得一些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我真的在社会上不好混啊,其实那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挺可怜的。
我所写的这个哲学啊,其实还是要和自己人生体验的东西结合起来,这样自己才会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幸福。
上篇文章讲到人本主义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人本主义对我们中国的影响也比较大,对当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个影响包括这几个方面。
第一,3次人生观的大讨论。
中国文革以前那是很压抑的,那个人生观都是不敢说的,搞不好抓过去要坐牢的。每个人只能说这几个字,为人民服务,别的你是不能有其他想法的,也是不能说出来的,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突然3次人生观大讨论出来了。
人本主义为什么对中国影响那么大?实际上很多搞科学哲学的人,他们不明白。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学哲学也倾向于搞科学哲学,实际上科学哲学习在中国影响不大的,为什么影响不大?
你要考虑到,绝大多数人不是搞科学的,科学在整个文化领域里面,只是一个点,一个小点,但是人文哲学那个影响就非常大了,为什么大?
因为它和每个人的人生观,都是连在一起的。你比如我谈诗歌,散文小说,估计每个人都看得懂,如果我谈自然科学计算机,恐怕这里面没有几个人能懂了,可是我最强的就是计算机方面的东西了,但这玩意儿除了专业的技术人员想提高一下自己能力之外,讲出来也没有人感兴趣。
我之所以能写?原因还在于我对人文的理解还不错的,这个经验曾经在早期的时候,西方的哲学家罗素到中国,来给中国讲什么呢?讲逻辑学方面的东西,罗素最早是搞逻辑学的,他是数学家,结果罗素到中国来了以后他做的报告,在中国没有反响。
但是另外一个哲学家杜威,他来到中国就非常受欢迎,因为他这个哲学是关于宗教,教育,文化,它与社会连在一起的,中国人一看这个问题有用,关键是听得懂啊,胡适说白了宣传的就是杜威的实验主义。
这是中国社会,一向重视实用的东西。罗素的那个逻辑学,在中国人看来是没有用处的,你说这脑袋里,数学符号推导来推导去,能在实际上有什么应用吗?后来罗素在来中国,他聪明了,专讲什么幸福问题啊,伦理问题啊,婚姻问题啊,道德问题啊,场场爆满。最后罗素竟然还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一下火起来了,他说的那些问题啊?普天之下的哪一个人不关心,你说就我上面说的这些问题哪个人不关心?幸福啊,谁能不关心?
有时候太专业化的东西你要知道,你比如你搞科学必须专业化,但是你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因为没有普遍意义,所以即使搞出一些成果,估计很多也是被埋没的。
但是你研究人性,你说哪个人不关心人性,不管你是搞科学还是搞人文,最终都要关注的人性是什么?所以这类问题的话,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大。
3次人生观的大讨论,是怎么来的?
曾经在80年,当时有一本叫做《中国青年》的杂志,当时有一个潘晓教授,他写了一篇文章,“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个有点像我们今天年轻人老是感觉到郁闷差不多。
当时的年轻人也是这样的,那时候的人一点自由度都没有啊,毛主席一声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你说知识青年下乡以后,好像道路被封死了,怎么奋斗一点希望都没有。
然后他怎么写呢,“我体会到这样的道理,任何人不管是谁,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我生成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出来的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的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这大概就是人的规律,也是某种生命进化的必然规律。”……
这段话在今天看来,当然是很对的,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当时80年代,这篇文章出来后收到了亿万封来信,甚至有些是几十个上百个人联名去写的,从而引起了一场大的讨论开始了。
讨论什么,就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因为我们过去价值观是什么呢,唯一的价值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说只有为别人才活着,为共产主义而活着,而不是为我自己活着,这就是文革时期最正统的一个价值观。这当然也是共产主义信仰里面的一个东西,突然提出这么个思想,就是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的问题?
我们现在谈论哲学这些问题,绝对不会有人找我的麻烦,谁也不会追究,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对当时的那个时代来说,我告诉你那可是大逆不道啊!
你敢怀疑什么?你突然提出你的价值是什么,那你又算是什么?在整个共产主义的这个社会里面,有你的位置吗?这就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的心态。
这就是中国第一次人生观大讨论。但是这其实恰恰是西方哲学里面讲的自我的东西,价值观的问题。就是这个思想的浪头,在西方的源头上都有,但是当时的中国青年里面是不知道的。
1981年4月有一个叫冯大兴的大学生,当时大学生也比较少,在书店里偷书,结果别人把他抓到了,他把抓他的人杀掉了,引起了第二次人生观大讨论。
在一篇报道文学里面当时大学生都有点愤青,很多人都高喊着冯大兴是个英雄,这时候在讨论什么?人家是个大学生啊,当时大学生在社会上是比较高的那层人了,你说你能把他枪毙吗?这里面又牵涉到人生价值观的问题。
后来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当时有个张华,他在粪坑里面去救一个老农,结果他自己淹死了,当时也讨论,就是大学生去救一个老人,死了值不值得?好像用金子换了一个沙子,那是极大的浪费啊,那当时的大学生确实很少啊,这种观点出来了?就是人生价值观的第二次讨论。
后来第三次大讨论人们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
人生价值观从理论上看,几乎就没有一种绝对的价值,后来有人提出了人生价值观就像是一个坐标一样,如果依我的坐标看,我觉得这是我的人生价值,但是你的坐标和我的不一样,那你有你自己的价值,这个观念是什么?就是价值多元论。
就是文化大革命的那个时候是一个坐标,所有人的价值观必须统一到一个坐标上来。而这个时候提出了什么呢?我自己作为一个人,我可以提出我自己的坐标来。
这个就是比较系统化的价值观问题了,那么这些浪潮其实都是从西方哲学开始的。
怎么这个时候人本主义思潮开始了。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马斯洛热,在中国开始了。
萨特的书开始走俏,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不计其数的文学著作,小说诗歌歌曲,尤其通俗流行歌曲为主,整个社会文化,很热烈的讨论起来了。
然而在大学生的宿舍里面讲什么呢,讨论萨特的哲学,萨特提出了什么呢?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
我们要知道当时这些口号对当时的年轻人很刺激啊,你看他们那时活到二十几岁,自我早就没有了,突然我们还可以有自我,你说对当时的大学生的那个激情起到了什么效果。
萨特当时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就是,我就是我。
我们现在80后90后,他们是个讲个性的时代,你说你现在的这个个性从哪来的,其实是从那个时代慢慢慢慢开始的,就包括我们这代人的思想,其实也是从这股思潮联系在一起的。
可能我们有些人并不知道萨特曾经说过什么,实际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我们今天,现在的孩子多有个性啊,这个个性的东西恰恰是存在主义的哲学。
尼采曾经在鲁迅那个时候有极大的影响,鲁迅的很多思想其实都是从尼采哲学来的,结果到了八零年,又重新兴起了一股热潮,尼采也是非常讲究个性的,尼采讲什么,尼采讲超人啊,当年轻人听到尼采这种哲学,当然很振奋啊!
后来弗洛伊德也热了起来,弗洛伊德在讲什么,其实在讲性的问题,我们这个时代是比较开放的,在八零年代那个时代几乎是封建的,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连谈恋爱的权利都没有,那时候男女关系太过紧张,搞不好就把你开除了,动不动就是流氓罪论处。
为什么?因为文革之前更严,曾经发生过有一个小湖边,不是很多人谈恋爱吗?有一天被公安局的人全部抓过去了,竟然装了三大卡车,这种情况我们现在看来,很可笑的,当时谁要是在男女关系上有问题,那他一辈子都不得翻身,这是观念在不断的变化。
中国人为什么能够有今天,是和弗洛伊德有关系的。他把性看作是人性里面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东西,这个思想来了以后对中国的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你比如张贤亮的一本小说叫做《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个我在很早之前的文章里面写到过,他讲一个男人然后劳改,折磨了以后他的性不行了,后来认识了一个叫马樱花的女人,就慢慢的恢复过来了,所以她认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如果没有这个女人的话,他就不是男人了。就是关于女主人公马樱花和男主人公之间由于性的觉醒,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种文学,弗洛伊德的色彩很重。
但是这种东西在当时来说炸开了,怎么小说能写这种东西啊,许多人不能理解,但是如果你从弗洛伊德的角度看的话,我告诉你那就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小说中的翻版。内心深处的东西如何受到压抑的,然后怎么在爆发,就是在讲这个东西。
所以这股浪潮在中国今天走到这一天,同这种人本主义思潮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当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流派。
这篇文章谈了,我对人生观的理解,人生观为什么重要,为什么会发生中国的三次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为什么西方哲学在中国开始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