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妈妈能思考一下:
妈妈的职能是什么?
妈妈和老师的区别是什么?
在家里,你是一位老师还是一位妈妈?
孩子不愿意跟你沟通,为什么?
沟通的时候,妈妈时候做到了理解共情?
但是我没感觉妈妈做到了。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你谈?
妈妈,你和孩子的沟通中,我看到的是大量地负强化的语言,我没怎么看到过妈妈去表达你对孩子的肯定,认同,信任和鼓励。
妈妈说你和孩子沟通,孩子不愿意听,不愿意跟你沟通。那么,肯定是某一些行为导致关系变成这个样子,维持这个样子。如果有这样东西,你觉得是什么?
你说你什么话都说过了,那你记得你自己是怎么说的吗?你的话里面是直接在表达:你做的不好,是这样吗?
可能你觉得不是,你是在分析事情。但是孩子会接受吗?
你有让孩子感觉到你是理解他的吗?
起码,在这几周妈妈的一个养育日记里,我发现不到任何共情的地方。
妈妈这几周过去了,能做到换位思考,感觉孩子的感觉,思考为什么他要这样做了吗。
和孩子关系不好,那么,早上晚上有没有坚持温和地跟孩子说早安晚安?有没有尝试努力把家庭气氛弄好呢?
妈妈你说你的目标是学习的习惯和态度。
那么,好的学习习惯就是需要正强化的语言和沟通,需要家长尊重孩子不去破坏孩子的自主力。
妈妈就是希望孩子按照你说的去做。
这是你的意愿,这是肯定的,那么,这是孩子的意愿吗?未必,对吧。
就例如电脑的例子,是什么样的问题:
1.孩子没有问过妈妈的同意,拿电脑玩了。
2.孩子骗妈妈去睡觉了,其实在玩电脑
3.这么晚了,孩子还玩电脑
这件事情,其实就是这3个点。不管是哪一个点,孩子的需求都是玩电脑。
就算不愿意承认,看不下去都是一样。这是事实,那就是说,孩子有这个需求不是我们否定它就不存在。也就是说就算没有了电脑,他玩的需求还在,他同样会想,可能在房间去想,在学校去想。
那么,为什么不问妈妈?是不知道要去征询同意,还是觉得问了,妈妈肯定不同意。
那么,为了满足我的需求我就偷偷来啊。
所以说,如果妈妈表明理解孩子有这个需求,不阻止孩子玩,但是怎么使用,我们做一个规范,这是我们的一个要求。什么时候可以玩,玩多长时间,双方协商。这样就是一种合作。
包括这件事,孩子一天都学习,回到家那么晚了还写作业。是不是玩一下电脑就是不可以?先不管孩子在学校上课效果怎么样,孩子都是付出了。在这样的压力大的情况下,回到家难道连放松都不行吗?
孩子会不会就有这样的觉得:我就像一个傀儡,我学习是为了达到我妈的目标,她就是想我考好的学校,我是为了她要考试考高分,她根本不知道我多难受。但是学习的过程我觉得太痛苦了,我就像个学习机器。
如果是我的孩子发生这件事情,我会先去关心他理解他是不是在学校太累了,想要玩电脑放松。然后,我会告诉他我不反对他玩电脑,但是电脑是我的,我的私人物品被这样拿走了,我会觉得隐私被侵犯,很不爽。如果下次我发现了我的电脑无缘无故不见了,我可能就会把它锁起来。现在的钟点,是休息的时间,我希望你能尽快睡觉。
那么,你现在是要把电脑关掉放回原位呢,还是你还是很想玩?我最多能接受你玩10分钟,也就是在几点几分前就要把电脑平安送回原位。
对于这些事情,我会明确我的边界,但是我不会因为这样的事情让亲子关系更加糟。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那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很多事情上,我不会用对错,应该不应该去限制孩子,而是,需要他想办法去解决他自己的一些问题。就算更糟糕了我也能接受,因为这是孩子的事情,他得承担后果。当发现方法不行,那就和孩子在商讨,换一个呗。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培养孩子思考和社会能力的机会。在这种心态下,孩子的问题就变成了可爱的挑战。
关系不是机器,一个机器,你弄凹了一个角,只要你不去修理它,它的凹痕始终会在。
但是,人如果磕到了额头,青了一片,这一片会一直青下去吗?如果是一直都有这个淤青,证明了什么?证明这个人经常性地又撞到同一个地方。
一段亲子关系一直很好也必然是有人在一直在做努力做了很多事情来保持一段好的关系。
如果妈妈容易被孩子挑衅不爽,那么,证明妈妈你太急于拿到你想要的结果。
这孩子真么这么不听话?让你觉得不省心?
那对不起,凭什么孩子就要为了你的需求服务呢?
孩子到底是要成为家长眼中的那个孩子,还是孩子他自己呢?
成为他自己,那么,怎么引导才是更好的。
培养孩子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需求和我们自己的需要不一样的时候,有时候就有一个想当然的念头:他就是应该快一点。他就是应该……
这句话表达的是:我需要的事情就变成了别人理所应当要做到的事情,如果是这种想法的话,就会给自己找很多不痛快,也给孩子找不痛快。
可能家长没有认为自己说了什么,但是可能家长的语言就是在表达不满指责,就是负面强化的表达,企图用“你这样怎么对得起我”激起羞耻心来绑架孩子,要求孩子听他们的,然而家长的表情等等语言非语言信息已经出卖了他们。
你想要孩子快一点,那么,你要为你的需求埋单,这时候就是想怎么请孩子帮我一个忙的时候了,我们可以和孩子孩子合作。所以,不是没办法,我们是能想到办法的。办法是小事,问题是我们得愿意去想办法。能让我们迈出这一步呢,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心态,那就是当孩子不配合的时候,我们就要去想: 孩子他要什么?
我们积极地想办法跟孩子合作,而不是想当然地觉得他就应该满足我们。
如果拥有这种心态,你就能想出很多的办法,即可以满足你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