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
法,夏尔•佩潘
美是什么呢?
对生活总总不满意,烦燥沮丧,感觉身体心灵倍受摧残的时候,一曲歌曲便可带着我们逃离,逃离新世界。脱离一种生活,或是发现庸常生活的美,听歌,任何歌曲,不分国界,仰头望向天空,穿行于城市的街道,看漂亮的建筑和历史古迹,发现美沉湎其中,离开凡庸的世界,哪怕暂时一小会儿,让美在身上创造“各种能力间自由,和谐的游戏。”
我们会怀疑自己看到的美么?
1,康德:鉴赏判断是“主观的,也是普遍的。”主观是因为它没有任何客观标准,单纯建立在人的主观和谐之上。普遍,因为美如果能打动一个人,毫无疑问也能打动其他人,而且并非刻意。
〈可是发现这种亦须一定的训练吧,审美亦有高下,地域一类的区分吧。就是所谓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一个人以为好看的,也许另一个人并不觉得,也是常有的事情。
有分享的愿望已经很不错了,自己感受到的,别人一向是很难感受到的,很多时侯说都多余,任何事情,不仅感到美,就是感觉到丑也是自己的,分享总是多余,自己觉得美,只是你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
P34,尽管人们之间千差万别,尽管有众多的因素把人们区分开来,尽管人们对彼此的差异表现出无比的自豪,但人们依然希望达成一致。人们体内依旧存在一个部分,期望着一致,期望着与他人,与所有人一致,一种普遍的一致与共通。
(张爱玲散文用过一句歌词:人,需要人的人。抱团取暖么?狮子独行,不求伴侣,还是不够强大啊。)
P35,“这真美”是一次邀请。含蓄地想征得他人同意的时刻,也是我们邀请他人进入自己敏感内心的时刻。
P51,黑格尔说:象征融入了物质性中,而且融入了它反映的一部分意义,但只是一部分,其余的意义都超越了物质本身。……美的魔法在于,我们同时进入看不见的部分,进入超越物质的部分,我们的情感能将可视与不可视的部分联结起来。象征永远是不在场的在场。……艺术家对在场者与不在场者的比例把握就至关重要,太多在场者会让我们沉溺其中,从而破坏对象征的联想,使我们无法进入不在场者,而太少的在场者又不足以使我们产生联想,同样无法进入其中。
(同样适用于写作。听歌或者阅读感同身受,浸润其中的时候。)
P58,审美愉悦的奇特之处,在于一方面表明了二者的差距,又说明事实上这种差距并非无限大。审美愉悦会与远方的某种激情相联,正如康德所说,那会是一种对于所有人的激情,无关他们的价值观念,也会是一种对于其他价值观的激情,一种对于自我内在其他可能性的激情。美可能给了我们区别于别人的一点点勇气。让我们走出自己,不再有那种渺小而又常见的想法,认为我们不过是我们而已。
(感受伟大)
P61,美是真的光芒。美让更好,更糟,变成他者或变成的自己都成为了可能,这是美的危险之处,也是美的魔力所在。
(这个美指什么,是一种想法,概念么,因为美,人的一些思想会变,或者就是改变生活的一些情绪,因为美的缘故,受到感动。)
P64,《美的五次沉思》,每一次美的经历都唤回了一个失走的天堂,也召唤了一个允诺的天堂。每一次美都似乎“让世界回到了晨时的清新。”
(心不再坚硬如铁,充盈着美好,感动过去现在将来。)
P68,因为奇怪,不寻常,变形,所以美,美象征了自身不能或不愿思考的某些意义。
(逃避。)
P73,如果美,那就是美,美恰恰没有原因,所以对感受不到这种美的人无需多说什么。不论是品味还是喜好的颜色。美永远是通过我本身与我对话,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原本或我希望成为的样子,它有时甚至会映照出我完全不想成为的样子,美让我发现了某种奇特的近似。
(自省。)
P74,审美愉悦,就是隐约看见了与自己的完全和解,它并非已经发生,而只是看见了一种可能性。
(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就是突然汹涌而出的感动么?有时也是根本没有缘由啊,突然的心软,突然的感动,突然愿意原谅所有的人,)
P87,我们身上有一部分无意识追逐不幸,追逐不断令人痛苦的东西。弗洛伊德将这部分命名“死的冲动”,为人类种族演化过程中传承下来的原始攻击性的表现。既会针对自己,也会针对他人,既想要对自己作恶,也想要对他人做恶。
(以前看过弗洛伊德,只记得梦是欲望的满足,并且深信不疑。
就是所谓心里住着有魔吧,对于人性方面问题,总是一言难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亦有可怜之处吧。)
P89,弗洛伊德《目前对战争和死亡的看法》“每天,每时,每刻,在潜意识里,我们都把让自己感到尴尬,受伤或被冒犯的东西隔绝开来,当我们心情不好时,嘴里常常会溜出来一句:让他见鬼去吧!实际上我们想的是:让他去死吧!”这是在无意识中一直存在的强烈的死亡欲望,此外,我们的无意识甚至还会抹杀掉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
(遇到困难,麻烦,亦有强烈的死亡欲望么?所以才有人自杀吧。)
P90~91人类的冲动是灵活的,它可以找到另一个事物以取代自然预设好的事物,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可以说,发现人类冲动的可塑性是弗洛伊德最伟大的发现。
(心情不好的时侯,用自己喜欢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烦心事又上心头,大部分都是无所事事的时候。)
P92,折服于一副画的美时,心中被压抑的冲动就在画中得到了满足,而这种满足不仅是被“超我”容忍的,而且是被看重的,仿佛被压抑的攻击冲动或性冲动被美唤醒了,被包裹在美之中得到了满足,文明提供了一个空间,并在这里满足了被它禁止的东西,这是审美愉悦的魅力,通过艺术家的斡旋,文明将我们的攻击性变为精神上的激动,而我们却并未觉察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这个魔法。
(想知道这种由审美得来的满足是否有时效性,可以治愈脾气暴躁不耐烦么?刻意练习有用么?是否可以积攒一定量,然后来一个质的飞跃,还是只此一次呢?)
p93,我们只有一次生命的能量,就是力比多。既来自我们的攻击性,又使我们成为聪慧,高贵的人,攻击性一直被压抑,但通过升华,我们又得以见到伟大,天才的艺术作品。
P99,如果我们在别人的作品中重新认识了自己,那么我们与这个人一定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可不可以这么说,无论小说绘画还是喜欢的一首歌,作者有过我有的想法,才会创造出我喜欢的作品。深深打动我。)
p105,生命的能量靠自己供给,它的流动依靠自身运动的能量,并且能够不断改变自身的形态和强度。我们需要美的感受,需要它使我们的生命能够继续转化,切实改变形态,使我们在被美触及的一瞬就变得更强。没有美,这种生命将只能在内心深处暗暗等待显现或转化的时机,但这种时机却可能永远不会到来,最终,我们没有完成,会变得不完整,不幸福,并且充满罪恶感。
(或者就是所谓正能量吧,如何让自己积极乐观向上,永远正能量在线,或者就只有美,审美来助力吧,就像睡眠不好听放松音乐一样。)
P111,正因为短暂,审美愉悦才如此强烈,在那一刻,“文明的缺憾”依旧存在,我们依旧被要求压抑本性的文明动物,正因为短暂,审美愉悦才如此强烈,在那一刻“文明的缺憾”暂停了,人类境遇问题也暂停了。这一刻仿佛触到了永恒,只不过在时间上只是一瞬,而永恒并非不死,不死是永远存活,存在于永无尽头的时间当中,是无限的持续,而永恒追求的却是一个时间的出口。
(不死的永恒亦为可怕。永无尽头的时间,亦很可怕,也很向往,估计没有老到不耐烦啊,贪生怕死……)
P113,尼采说,人必须有内心的混乱,才能生出跳舞的星星。……我们需要美,需要它在我们日复一日被安排,组织得井井有条的生活中加入小小的插曲。
(跳舞的星星,感动到想哭。)
P116,什么东西能在不简化的情况下就直达我们的模糊性,什么能在不削减的情况下触及我们的复杂性,当然,爱情可以……但不是在三分四十秒之内!音乐的非凡之处就在于此,只需几秒,甚至只要来点节奏,就能让我们做回自己,做回那个多变,复杂甚至矛盾的自己,我们需要音乐的复调性,以此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
(只好听听歌曲,曲调好听一些的,缓慢忧伤一点,大的音乐,交响乐一类是欣赏不了的,是没有那么多层的思想,头脑简单?还有爱情,推崇到如此高度,以后原谅最爱看言情小说。)
P146,死亡即我们内在一切冲突的最终终结。在这审美愉悦带来的宁静与和缓中,审美愉悦就像是死亡这一最终安宁的前兆。审美情感因而既是自我存在加强的一刻,也是死亡的预感与前兆来临向一刻,美谈论死亡时采用的完全是另一种方式。当美用全新的强度充盈我们与世界的存在时,它也给了我们对抗死亡的力量,或者起码让我们想起死亡时不至于害怕得那么厉害。
(死是什么呢?有一点安慰了。)
Pl48,伊壁鸠鲁的话,幸福的秘密在于,在衡量它可能本不会存在后,能学着好好享受它现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