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浅谈杜威教育思想对苏

来源:华拓网
365/88

8(看不懂?请接上一回。)

(四)、道德教育。

杜威教育思想对苏氏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智育方面,在道德教育方面也很明显。

杜威说:“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同一的。”杜威还提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在杜威看来,各科教材都应该和生活紧密结合。例如:如果历史课上老师只是罗列史实而没联系现实生活,就是传授死知识,不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只有在学科被当做理解社会生活手段,从而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时,才能起到道德教育的效果。杜威反对灌输道德格言和训诫,认为强迫儿童背诵一些道德“观念”,就像不让儿童下水只给他讲怎么游泳一样可笑。杜威认为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空洞的道德说教或者灌输只可能改变外在行为,不能改变内在信念。他主张要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只有参与共同行动,才能形成自身观念。这种道德教育才是内在的,持久的,因而也是真正有效的。杜威主张学校要布置活生生的社会环境,让学生生活其间,在环境的熏陶与模仿中理解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苏氏也反对道德说教,认为道德与思考密不可分,死记硬背会导致道德上的幼稚病——轻信、盲从。只有当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获取知识时,才能产生道义上的服从。苏氏也认为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给教师的建议》第339页)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一个人,不论他把“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清楚,如果他在实际行动中没有管住自己,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杜威和苏氏都主张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外显教育的目的。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在受教育的时候,就会产生抗拒、逆反心理。最好的办法是营造一种向上向善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形成自己的道德准则。

(五)教师的作用。

当然,教育能否起到理想的效果,决定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不得其门,势必要走弯路。

杜威认为教师应该有渊博的学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应该是儿童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鼓舞儿童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对比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知识成为解决疑难的参考资源,成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手段。

苏氏认为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教材只是教师知识“沧海”之一粟。同时,教师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这样,他在上课时就能运用自如,就能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状况而做出及时必要的调整,做到因材施教。只有教师占有足够多的知识,才能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教会少年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

总之,杜威教育思想对苏氏产生了深刻影响,苏氏很好地承扬了杜威思想的精髓,如:反对灌输知识,强调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等等。因为教育是走心的活动,如果没有个人心灵的真正参与,并感受到背后的真正意义,学习就是一种痛苦。教育的本质不是篮子把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知识只有与生命打通,才能点亮学生心里的那盏灯。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