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上)

来源:华拓网

设计行业困境思考

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莎士比亚句式,我用来做标题,觉得并不骇人听闻。

临近年关,知乎上火了一个讨薪维权的帖子,起因是离职员工用泼油漆、写大字报的极端方式向老东家某设计公司发泄不满。作为设计师,多少也是饱读诗书之人,如此举动,我更愿意看做是沟通无门之后的无奈悲愤之举,若能正当沟通,没有谁会做出有辱斯文的粗俗举动。毕竟,这样的极端维权,是有可能被拘留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设计行业竞争之激烈,生存之艰难,其实早有征兆。设计行业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放到中国经济转型这一宏大背景下去思考,才可能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看清楚可能的行业出路。

我的工作和这个行业联系紧密,但又不直接身处其中,近观之,愿为它山之石也。

第一、从大趋势上来讲,设计行业裁员、设计公司倒闭是必然的。

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从业10余年,算是经历了这个阿猫阿狗都可以圈地捡钱的年代。 过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大小房企都活的比较滋润,很多其它行业的企业纷纷投入资金跑马圈地,房地产行业成为吸金池,房地产行业的产业关联度较高,稍有风吹草动,即引起关联行业哀鸿一片。设计行业当然很难独善其身,而是首当其冲。

而很多设计公司的规模恰恰是伴随着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而急剧膨胀的。2010年,上海某设计公司规模大概为300多人,交谈得知,计划要在2年内增长到900人以上。因为业务多,大部分项目都是直接委托,人手短缺。果然,几年时间公司人数接近千人。此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地产行业的火爆是正相关的,规模的扩展需要持续饱满的业务量来支撑,但2015年地产行业除去北上广深外,大部分城市的开发商日子都并不好过,停工、暂缓开发、改方案、暂缓支付设计费等。直接作用在设计行业的例证就是该公司的项目拓展人员已经对很多地产开发商进行陌拜了,从侧面可反映出业务量的萎缩。但残酷的是行业整体的蛋糕在缩小,你吃到了就意味着其他人饿肚子。因此,设计公司面临更激烈的同行竞争,服务好老客户,争取客户不流失,以前很牛的挑项目的设计公司也降低身段愿意参与投标了。有在投标中愿意低价(成本价)来做的,有愿意配合做很多前期的合同外的事情了等等,当这些努力都换不来一碗饱饭时,裁员就是必然,这对设计公司也是最后的无奈之举,就是上游没有需求了,行业的规模容量没那么大了。

第二、设计公司扩张太厉害,和其它行业相比,危机意识淡薄。

业务量多,就招人,业务量萎缩,就裁员,反正不养一个闲人,这简直成为了这个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二法门。简单、粗暴、但有效。

在伴随着地产盛宴的岁月中,地产若说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那么,可以毫无客气的讲,设计行业就是劳动密集型,和富士康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这里没有半点贬义,只个客观对比而已。尤其在住宅项目上分工明确,做户型的、做立面的、做地下室的、整详图的,简直就是一条生产流水线,为的就是快速、快速、快速。你说做设计尤其是住宅设计有原创性么?我觉得有,但大多数公司的项目都没有百分之百原创,这是这个行业的现状。原创太困难了,因为住宅的设计共性、”标准化“需求太雷同了。因此只能是参考、模仿、改进等路线来不自觉的创新,被动适应客户需求。

因此,人力成本就是设计公司最大的成本,办公场地是租的(有些是买的)、办公家具、桌椅值不了什么钱。行情不好的时候,对人开刀,从老板角度,很灵活有效,从被裁人来讲是悲哀,个人应学会如何避免成为鱼肉。

第三、地产公司(甲方)某种程度上也是助纣为虐、火上浇油。

设计公司在给地产公司服务的过程中,项目设计师确实是相当辛苦的。相当一部分项目中,甲方不知道想要什么,左试试、右改改,好不容易拖的没有时间再修改了,定下来的方案,就把不得明天就完成整个设计,留给设计公司的时间非常的紧张。我还没有遇到过地产开发项目中,留给设计非常充足的研发时间的。除非是项目出现问题,设计停摆了。有些公司确实存在恶意拖欠设计费情况,项目进展不顺利到期不支付或克扣。或合作过程中出现矛盾,根据设计合同(设计合同一般情况下总是对甲方有利的)进行扣减设计费等。设计公司拿不到钱,当然老板或合伙人首先要保证公司利益,采取的手段就只能是对部分人员进行降薪或裁员走人了。

--------------下篇再接着谈谈设计行业的未来转型的看法以及个人从业者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