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进 01时间之尺

来源:华拓网

1 时间之尺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1.1 活在“全部的现在”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每个人每天拥有相同的时间,可对待时间的方式却千差万别。而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1.1.1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梁漱溟先生曾以两字作答:“郑重。”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1.1.2 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

  1. 积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是怀旧的,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怀有感恩之心。但这样的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2. 消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经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比较大。
  3. 享乐主义视角,具有此种视角的人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他们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无太大必要,尽情享受当下便好了。他们的幸福感比较高,但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或暴饮暴食的风险比较大。
  4. 宿命论视角, 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的人,他们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5. 未来视角,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的人,他们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他们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时间的利用更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但是由于一直为未来担心,所以幸福感并不强。

津巴多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因为这五种时间视角里每一种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点,所以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纳负面作用明显的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同时,在采纳前三种视角时还要“随需而变”,即根据不同现实场景加以灵活选择。

  • 在工作场景中以未来视角为主是合适的,因为大多数的工作强调计划性、执行度和效率,未来视角使工作有条不紊,让当下的行动更好地满足工作目标,时间利用更有效率。
  • 积极过去视角适合在与家人一起时引发。很多人逢年过节才有难得的机会与父母长辈团聚,这时不必急着去想新一年的计划,而是应该多想想曾经与家人一起走过的时光,这样才更有意义。

1.1.3 由当下向过去与未来延伸

同样研究时间视角的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Lindvall)提出,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在内心具有一种“延伸的当下感”(extended now),既可以“从当下来审视过去”,也可以“视未来存在于当下”,他应具有囊括“过去”和“未来”的包容性。

在当下不忘过去的经验教训,同时对未来在当前就做好规划和安排,不让未来虚度。

从“平衡时间观”和“延伸的当下感”这些观点出发,林德沃提出了更好地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下面是这十条建议以及我对每一条建议的阐释:

  1. 生活在当下——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
  2. 严肃地对待时间——审慎、郑重地思考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用好它;
  3. 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独享时刻”,不要疲于奔命;
  4. 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时间视角的异同,换位思考;
  5. 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过去并没有远去,它对今天仍具有意义;
  6. 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比过去更重要的是现在;
  7. 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未来视角让我们的行动更加有序;
  8. 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由于随机性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计划,平衡计划和非计划就是在未来视角和现在视角之间找到平衡点;
  9. 视未来存在于当下——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出现在即将到来的每一分每一秒;
  10. 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既然未来难以预测,那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能让我们在当下更有行动力。

1.2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如何解决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十年太远,三年太近,五年刚好是一个阶段。做一下规划和展望,想想五年后你会干些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

1.2.1 对人生来说,“五年”意味着什么

五年的时间通常会越过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进入“下下个阶段”。如果你只愿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沿着最普通最一般的人生轨迹往前走,那么你就不需要提前五年去思考。但是,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样的人生,做一些不一般的事,那么以五年为期,你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并为之做出持久而坚实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人生层面的“复利”,但是需要提前规划和投入本金(自己的时间),并持之以恒

1.2.2 “两种未来视角下的思维差异

研究时间的心理学家把未来分为“近期未来”(near future)和“远期未来”(distant future),而“五年”恰巧是一个典型的远期未来的长度。[以色列心理学家里伯曼(Liberman)和美国心理学家特普(Trope)于1998年发现,并用时间解释理论(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来加以阐释。)]

  • 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人们在远期未来视角下的想法常常缺乏细节,更多考虑的是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可用于设定终极目标,比如设个大目标赚他一个亿

  • 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

可用于设定为了达到终极目标,而设定的分段目标,如何先赚到第一个一万块

要想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

  1.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给自己画饼

  1. 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给自己添堵,死磕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看,“五年设想”实在是一个很有用的技巧,它让我们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来构想远期未来,把时间拉近到眼前,使未来鲜活生动起来,这就有利于从实施的角度去具体设计实现未来的方式。同时,也正是由于“五年”的时间跨度很长,我们就不会把可行性、便利性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就不会因为一件事简单易实现就去做,而是从它的长期价值出发,同时考虑确实具有可行性后才去做。

1.2.3 如何解决生活里两种未来的冲突?

  • 从“远期未来”的角度,我们应该“重战术、轻战略”,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也不要一个劲地担忧目标没有完成怎么办,而是应该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到“怎样去做”上,特别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实施的行动上。
  • 从“近期未来”的角度,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极端”措施,比如删除电脑里所有的电影、游戏,剪断网线,把手机换成非智能机等等。

1.3 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

“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1.3.1 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

  • 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
  • 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这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1.3.2 少做短半衰期事

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

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一个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但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尖滑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来过。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再多次,我们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长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样,它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
选择无能:就是指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难行。
执行无能:就是指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往往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可以用一条简单的行动规则来改善,我称之为“采铜法则”: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

  1. 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1.3.3 我们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你总是会从中找到新的东西,所以经典是怎么读都读不尽的。为什么经典作品会有如此魅力呢?按照我的理解,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西,所以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振。

1.3.4 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记述历史的三种时间尺度,其中最长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等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而短时间尺度,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具体的历史事件。布罗代尔认为,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出现,往往具有随机性,在表面现象背后,是更深刻和稳定的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中、长时间尺度的因素,这些因素才是更值得历史学家记述的。

如果用这种变换时间尺度的方法,去评价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从原本追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就不难把那些“噪音”辨析出来,并且过滤掉。

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被“时间之尺”筛选过的经典作品上,可以避免无谓的躁动。从心智的成长层面上讲,这种“复古”也恰是最有效率的。

如果我们多了解一下那些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就会发现他们往往是不为潮流所动的人,甚至常常带着点偏执,而且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才能,并且努力地、义无反顾地去把这个才能发挥至最大。

1.3.5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为什么我总是时间不够用?”今天我们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我们抱怨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又好像永远都做不完。

1.3.6 时间管理,让我们越来越快

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液态的”(liquid),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达利最著名的画软踏踏的融化时钟《记忆的永恒》) 时间管理对于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有时候会有一定的帮助,但人们的主观感受却常与此并不一致,会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事情永远都做不完,甚至为此而心力交瘁。

1.3.7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面壁”,也就是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静静地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心中不同的“自我”参与对话和辩论。这样,可以让自己不随波逐流。在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也正是平衡时间观所提倡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这番话,值得好好深思和回味。

1.3.8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心流”(flow)这个由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创立的概念已经渐渐为大众所熟知,它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