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月8日《新世相》发起了一个「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的活动,《新世相》准备了30张机票,4个小时准备时间,任何人去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场,就可以免费领到1张机票。许多人奔赴机场,一时间反响强烈,引来行业内外一片热赞。不到24小时,网上已经开始有人扒皮,原来机票都是内定的,张伟耍猴呢。舆论哗然,《新世相》又忙不迭地开始洗地,结果越洗越黑,频频被打脸。
《新世相》发起的活动是一次带明显商业性质的营销活动,这是几乎所有人都认可的。这种类型的营销活动,奖品、参与者部分或全部内定,也是行业普遍的做法,《新世相》的读者也肯定知道。那为什么机票内定的事实被曝光后,这么难以让人接受?
首先《新世相》的公关不行。事件爆发后,自己先乱了阵脚,几个人分头行动洗地,造成口径不一,让人抓住了把柄。其实早在主持人、名模邵玉菲带妆出现在机场并且拿到两张机票的那一刻起,至少部分内定这一质疑《新世相》就躲不过了,按理来说何必畏首畏尾?即使到现在,营销圈里面总体还是肯定《新世相》内定的活动方式,而张伟仍然坚持百分之百随机放送机票,又是为什么?我的看法是,它关系到《新世相》的定位。
在每一篇《新世相》的推文后面写着他们的理念:「倡导有物质基础的精神生活/文章兼顾见识和审美……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它给我的感觉是一段富有中产特色的文艺生活倡导宣言,而一直以来从被封号的《世相》到如今的《新世相》,他们也通过实际运营这个宣言下的相关内容来吸引读者。推荐经典文章、发表正三观的评论、开办「图书馆」。已经完美到了让粉丝放下戒心的地步了。内幕曝光后,这种落差,恐怕难以接受的人不少。所以不论最终的事实如何,张伟只有坚持没有耍手段的说法,唯有这样才能维持那个完美的形象。
2
不久前44岁的罗永浩站在被告席上,被作为一个骗子送上了被告席。
几年前,罗永浩靠一段又一段被偷录下来的语录暴得大名,与之相似的还有袁腾飞,如果没有后来的折腾,如今罗永浩被提起的频率不会比袁腾飞高多少。牛博网、《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系列演讲、老罗英语培训和锤子科技,马不停蹄的几年,引发了不少轰动事件。关于做手机的动机,罗永浩曾调侃说,他那时候带着摄影师去堵方舟子,结果方舟子一头钻进电梯,埋头看手机。千里迢迢来找人,对方却只爱看手机,于是罗永浩决定要做手机。但是罗永浩形容他要做的手机时,可不像他说动机时那么轻描淡写:东半球最好的手机、一流的设计、顶级的从业人员、乔布斯的继承者。说得所有人眼睛放光。最后结果如何,就人尽皆知了。我只买过两台坚果手机,说实话,确实是好手机,但也没有到让人惊叹的地步。问题就在这里,罗永浩的描述给人的感觉是他做出的手机是要让人惊叹的,如果他没有做到,对狂热的人来说那剩下的只有失望。
罗永浩站在被告席上,起诉人曾是他的粉丝。一个是售卖梦想的人,一个是自觉被骗的人。但即使站在被告席上罗永浩也是矢口否认他曾经说谎,这一点和张伟一模一样。
3
2016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是一幅漫画:考100分的下次考了98分,得到了一个巴掌;考55分的下次考了61分,得到一个吻。
理性地讲,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不要去做中国的文艺青年的生意。这是一个可怕的群体,被工作、情感和生活压抑着,总在期待一个口号,一个意见领袖,一个永远考100分的人。导致他们太容易被煽动而狂热,也太容受伤而凶狠咬人。
「说走就走的旅行」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
这四者之间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一次又一次能引发舆论高潮?
许多人觉得被罗永浩忽悠了,我倒觉得罗永浩被忽悠了,众声喧哗下,他也以为能做出最好用的手机,找一流的人才,用一流的标准,可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他做出了一个不错的手机,但仍遭唾弃。假如当初罗永浩闷不作声,突然拿出T1,舆论是否会像现在这样凶险?养猴子的人要给猴子限制口粮,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三个,晚四个。」猴子们很生气,于是改口说:「那早给四个,晚给三个,怎么样?」所有的猕猴们都很开心。庄子评论说「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
《新世相》在理念和变现之间摇摆,「新世相图书馆」做得半热不火,而这一次真正面向市场迈出一个步子,就被打了一顿。正是文艺群体的定位,迫使它不能用常规的方法,一天天被吊在一株叫文艺和理想的树上,确吃不到果子。
罗永浩和《新世相》都以为能改变潮水的方向。其实潮来自来,潮退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