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实例分析:从一篇集训作品想到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来源:华拓网

最近对学生做集训,要求根据风雨雷电的意象写三百字小短文。这篇作品,有意象,但表现的还不够。

冰雹

外面传来哔哩啪啦的声响,爸爸拿进来一块冰雹,放在我的手里,凉凉的,一块小小的鹅卵石。天上还在下冰雹,爸爸又跑到冰雹里,低头选了半天,捡了一块最大的给我,爸爸又捡了一块,又一块。

我说够了,可以了,可他仍旧要出去捡,像着了魔一样,一块又一块,冰冰冷冷的都堆在我手里,小石子要让人捧不动了,我也着了魔,不肯放下。

天已经很沉了,一个女孩在屋檐下,一堆已经溢出的冰块,当啷当啷落在地上,她的爸爸,仍旧不停的冲入冰雹雨中,捡拾冰块,放进她手里,天上来的冰痛击着他,他们都痛着,却停不下。

那冰冷的目光,一直注视着他们。

我改为

最大的冰球

外面传来哔哩啪啦的声响,爸爸拿着一只亮晶晶的小冰球放在我书桌上。冰凉的小冰球。“爸爸,我差点儿忘了。”我从凳子上跳下来。

到处都是小冰球,好大的冰球雨。爸爸在地上东瞅瞅西看看,选了半天,举起一只又丢在地上。接着他捡起一块:“看,这颗是最大的。”

 "这块更大。|"他说,招手让我去拿。

冰球在我手心快堆不下了,我说“够了,我不想玩冰球了。”可他仍在捡,越走越远,将小冰球一只只往口袋里放。

我的手冻僵了,小冰球掉在地上,又掉了一只。我将手中的小冰球捧得紧紧地,胳膊不停哆嗦。

天黑了,小冰球当啷当啷接连落在地上。爸爸在黑暗处仍旧捡个不停,冰雹敲打着屋瓦哒哒作响。

“我不想玩小冰球了。”我大声喊道。

“不行,我——答应——”他嗓子哑了,接着又喊:“我答应给你——找一块最大的。”

始终不说冰雹,这样比较儿童眼光。所以我将冰雹都改为小冰球。


接着他捡起一块:“看,这颗是最大的。”

 "这块更大。"他说,招手让我去拿。

这样的描写有顿挫,有呼吸,这是写作者需要注意的。

冰凉的小冰球。“爸爸,我差点儿忘了。”我从凳子上跳下来。

有内心独白,有对话插入,也是为了语言的节奏,事实上,这样也比较真实。我们的写作者缺少语言的节奏韵律意识,文章要么不流畅,要么非常节奏感没有,情感没有起伏,意蕴不能带出来,原因主要是对语言节奏的运用,语言是音形意的结合,只有意没有音,等于打了五折,怎么能好呢?


“不行,我——答应——”他嗓子哑了,接着又喊:“我答应给你——找一块最大的。”

 他一边说话,又看到一个,所以说话中断

破折号用起来。

我们写对话,要有潜对话,否则对话是没有意义的,也不真实。所有的描写都是心理描写。


这里潜藏着以前的对话。  爸爸答应给她找一最大的冰球,一直记着,也没有什么好给的,这件事一定要办到,所以很执着。  读者可以脑补过去的对话,也就含蓄深沉了。

为了完成承诺,忘了女儿冻坏了。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不但在对话描写上有帮助,在任何描写上都有帮助,因为内心的真实总是半遮半掩意犹未尽的,试图用意识去控制,就会将蕴涵的东西简单化表现,以至于意蕴丧失殆尽。

冰山理论和意象流写作理论也是一致的。


到处都是小冰球,好大的冰球雨。

适当的交代。否则读者就晕了,不知道小冰球是什么东西。冰球雨,几个字就说明了,而且符合孩子的语言特点,也是内心独白。


我做的修改,不是来自于构思,在很短时间修改,依靠意象推动。

当然我只能依靠我的个人经验和意象来修补,并非作者的意象。后来问作者的意象是否是我这样,她说不是,希望作者以后能将自己的意象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