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一则,翻译
学习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词语含义。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疏通文意
3、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悟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列子一则,翻译。
重点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一下他们之间的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PPT)
二、作者简介
学生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PPT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揣摩朗读方法。
2、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点拨朗读技巧
4、全班齐读。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书下注释,独立翻译课文。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共性问题,师点拨。
4、指名译全文,评价。
五、品味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文思考: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4、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5、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二)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4、高山流水(觅知音)
5、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六、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列子一则,翻译。
(二)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四、课堂小结
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
七、布置作业
1、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 300 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 志在登高山志在流水
子期善听: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说明:本科在期初设计时安排两课时,由于课文篇幅短,内容不多,所以在实际备课中安排一课时完成任务,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