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张良的一生有三个对手。
他的第一个对手,是秦国。
张良出生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少年时,他父亲张平在韩国做宰相,而就在他将要走上仕途之路的时候,秦国的军队打来了。
韩国灭亡,他的父亲、弟弟也接连去世。
偌大的家,只剩他孤零零一个人。
他没有厚葬弟弟,而是拿出家中所有财物,以求有人能刺秦王于马下,以报国仇家恨。
打那时起,张良辗转多地,表面上他在各地寻访求学,私下里,他一直在打探嬴政的动向。
后来,他遇到了苍海君,找人给他做了一个120斤重的大铁锥。
那一年,嬴政东巡,张良将行刺的低点选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
博浪沙刺秦
一击不中,张良却全身而退,嬴政大怒,四处搜捕张良。
张良隐姓埋名,隐匿在下邳。
在下邳,张良聚集了一群绿林好汉,行侠仗义,在私下里对抗秦国残酷的统治。
直到这一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人马揭竿而起,正面对抗暴秦。
张良聚集了一百多个追随他的青年,想要投奔自立为代楚王的景驹,在路上,他遇到了这么一个人。
就是和他一起,在短短七年内,他们改变了天下纷争的局面,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建立了一个政治清明的格局。
他身边的人,称他“沛公”。
那时他的核心班底,全部来自沛县,一个是沛县人事部门的主管,一个是监狱的头头,此外还有一个屠夫。
那时他们一见如故,张良发现,尽管这个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气度非凡,能服众,而且是个带兵的好料子。
张良和他说一些兵书上的事,他虽然听得云里雾里,但事后,他总能把握住事情的本质。
刘邦也发现,这个人见识不凡,对天下大势有了解,懂兵法,是个难得的人才。
张良留在了沛公身边,而那时的他,一心想的是推翻秦国统治,回到自己的故乡。
张良向项梁谏言,拥立了韩国公子韩成为韩王。张良也回归了自己的故土,他带着一千多士兵攻城略地,却收效甚微。
此时刘邦与楚怀王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于是刘邦和张良合兵一处,攻打尧关。
尧关的秦军兵强马壮,尧关也易守难攻,刘邦正思索怎么打这场仗的时候,张良给他出了个主意:
秦兵尚彊,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啗秦将。
秦军强大,不可轻敌。我听说秦军的将领是屠夫的儿子,可以诱之以利。您啊,就呆在军营准备5万人的粮草,派一队士兵先去,把咱们的旗帜插在山上,然后呢,找人把金银珠宝送给秦军将领。
秦军将领果然投降,刘邦正准备接受,这时张良又表示,将领投降,不代表士兵投降,应该乘势攻打。
刘邦依计行事,秦军大败。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灭。
咸阳城内,张良俯瞰秦国宫殿,他终于报了国仇家恨。
从韩国丞相的后裔,到密谋行刺嬴政的刺客,到行侠仗义的江湖好汉,再到运筹帷幄的军师,张良逐渐学会了揣度人心、洞察局势。
他打败了强大的敌人,也塑造了一个更加坚强、更有勇有谋的自我。
此时的秦国宫殿,刘邦正把玩着金银财宝,身边簇拥着秦国的妃嫔们,他已无心过问政事。
张良赶到,他看着面前这个人,缓缓说道:
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原沛公听樊哙言。
是因为秦的残酷统治,你今天才能到这。既然你为天下除了这一祸害,就应该艰苦朴素。
你现在这样醉生梦死,跟暴秦有什么区别?有些话难听但是对你的行动有利,有些药吃起来苦但能根治你的病。
你是想要安居一隅、当个乱世的富家翁,还是一统天下的豪雄?
刘邦,你自己选。
刘邦看着眼前这个人,双鬓的白发仍然难掩他的英气逼人,他的双眼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通晓所有世道人心。
他知道,这个人,最懂他的野心。
刘邦站了起来,回到了自己的军营。
咸阳城外,张良将迎来他的第二个对手。但在那时,他们还没有交手的资格。
(二)
刘邦封锁了函谷关,他不知道该不该让出已经到手的咸阳,这时张良问了他一句话:
沛公自度能卻项羽乎?
你能够打败项羽吗?
刘邦看着张良等一众将领,终于苦涩的说:“不能,那现在该怎么办呢?”
这一次,张良又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而项伯曾经因为杀了人,跟着张良逃亡过一段时间。
而张良就靠着这层关系,通过项伯说服项羽,让项羽相信:刘邦只愿意在巴蜀地区称王,而咸阳城是刘邦替项羽保管的。
在那之后,刘邦退居巴蜀,而此时的张良做了两件事:
一、建议刘邦烧绝所过栈道。
二、拿出刘邦赐给自己的所有财物献给项伯,请求他在项羽跟前求情,把关中地区赐给刘邦。
第一件事让项羽不再对刘邦存有戒心,第二件事则是为刘邦日后卷土重来提供一个跳板。
张良对人心的敏锐洞察、志在天下的战略眼光,无愧于国师这一称号!
通往巴蜀的路崎岖险阻,张良眼里却燃满了复仇的野望,从此天高任鸟飞!
一番跋涉,张良又回到了韩王身边,但此时的项羽恼怒于为刘邦办事的张良,于是找了个借口杀掉了韩王。
张良眼看复国无望,于是又逃回了刘邦身边。
此时的刘邦已经还定三秦,他暗度陈仓、下咸阳、取函谷关,一时风光无两。
刘邦收服了项羽麾下的5个诸侯王,收编兵马56万,但他本人却又犯了老毛病,整日在彭城寻欢作乐。
项羽听说了这件事,怒不可遏,于是带了3万精兵,攻打刘邦占领的彭城。
彭城之战
56万的乌合之众溃不成军,刘邦几乎全军覆没,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顾不上,只带着几十骑冲出了重围。
这一天,刘邦逃到了下邑(今安徽砀山县),那里的驻军把他们迎了进去。
刘邦此刻万念俱灰,从沛县起家以来,大大小小的仗他打了近百场,但他何曾如此狼狈过,56万大军全军覆没,连自己一家老小都被俘虏了。
自己已经50多岁,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自己的志向还有实现的那天吗?
想到这,他大吼道:“你们谁能打败项羽,我就把关中地区平分给他!”
众将士缄默无言。
这时,一个消瘦的身影站了出来,他立在大厅当中,笃定地盯着刘邦,腰杆挺得笔直,他朗声道: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九江王黔布和项羽有仇,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是我们可以马上利用的人。
而你的将领里面,唯有韩信可以独当一面,如果你不要关东,就把它送给这三个人,那么何愁项羽不灭?
刘邦注视着眼前这个人,他曾经是韩国的贵族,后来追随了自己,而这些年,背叛我的将领有数十个,只有这个人和我风雨同舟。
尧关城外,这个人为我出谋划策;阿房宫內,这个人的苦口良言把我骂醒;彭城兵败,这个人和我出生入死。
张良,你是我的知己,更是我的老师。
张良望着刘邦的方向一揖到底,留县管道,他们共同谈论《太公兵法》,尧关城下,他们一起出奇制胜,彭城大败,他们携手生死逃亡。
刘邦,你是我的伯乐,更是我的兄弟。
刘邦和张良的这场谈话,确立了翦灭项羽的大方略,后来刘邦真的凭借这三个人的力量夺取了天下。
而刘邦和张良不知道的是,400多年后,有一个26岁的年轻人,和一个屡败屡战的军阀促膝长谈,他们想复制刘邦的成功之路——
先取荆州、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最后逐鹿中原。
隆中对这次谈话,史称下邑画策。
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自杀。张良也战胜了他的第二个对手。
巍峨的咸阳宫殿内,刘邦在得意洋洋地论功行赏。
轮到张良时,刘邦要他自择齐地三万户,众臣不解,要知道,赏的最多的,是之前萧何的一万户。
张良看着眼前的汉皇,曾经的沛公。
相识短短七年来,他们的双鬓早已有了斑斑白发,而面前的人地位却越加尊崇。
仍记得自己年轻时,遇到他,因为几句兵书上的话,他们引为知己。
仍记得咸阳宫内自己对他的斥责。
仍记得彭城大败后,他们在下邑共同制定了击败项羽的战略。
如今他们一个是威加海内的君主,一个是功名卓著的老臣,张良想了想,拜谢道:
臣布衣至此,荣耀无加,如果要赏我的话,就把您和臣相遇的留县赏给我作封地吧。
(三)
张良的最后一个对手,是他自己。
回到家后,张良仿效黄老之术,养生辟谷,很少过问朝政。
但这之后,他却略施小计,保住了太子的位置。然而就在太子即位后,张良却不肯进食了。
张良信奉黄老之道,所以想辟谷(绝食)来寻道,身边的人怎么劝他都不听。
这时正值刘邦驾崩,于是吕后来劝他,她望着张良,说道: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人生苦短啊,你何必这样和自己过不去呢?
张良终于又开始进食。
又过了8年,张良走完了自己光荣而短暂的一生。
让我们在这里总结,张良年轻的时候行刺秦王,他是快意恩仇的侠客,后来他帮刘邦那出谋划策,更多讲究的是人心、利益和谋略。
而到了晚年,他好似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不问世事,一心求道,这时他像极了一个飘逸出尘的隐士。
也难怪苏轼对他有这样的评价: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候论》
在历史长河中,张良好像一直出尘脱逸。
他的短暂一生,追随过韩国,也追随过刘邦,他做过许多事,也扮演过许多角色,但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张良始终追随着自己内心的正义,从未改变。
你看,张良好像又站在那里,笑意盈盈。
欢迎关注去山的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