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上台一分钟,省下十年功

来源:华拓网

哈哈,这又是一个标题党。我承认标题可能稍微夸张了一点,但它背后我所想表达的意思可不夸张。

昨天的文章【高品质写作的秘密:先关注数量而非质量】中,对于为什么先追求数量比先追求质量更重要,我阐述了三点理由。一是“制造流动,流动产生价值”。二是“建立信心,信心是基石”。这其三便是,上台一分钟,省下十年功。写作当时因为已经凌晨想睡去了,便允许自己停了下来。今天由于它的重要性,单列一个篇幅也不为过。

让我用一些写作之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屁股决定脑袋”。由于和上司关系好,能力普通的小王获得了晋升,而另一位颇有实力的小张,还在原位。那后续会有什么结果呢? 后续的结果,不是小王因为不胜任而失职,而是小王因为人在其位谋其职,而使自身领导能力得到了加速提升。

当你不在那个位置的时候,你就不会真的做那样的事儿,不会用那样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会获的那个位置的资源,不会获得那个位置来自外界的反馈。也就是说你不会仅仅因为“十年台下功”而知道什么是“台上一分钟”。

是的,当你没上舞台的时候,你所有练习的内功,他们...都有用。但...他们都不够直接,给你的体验不够深刻,对你的加速度不够猛烈。

反之,当你一直在舞台上...前段时间我看“解密”这个泡沫剧(别问我为什么有这个闲暇),蛮喜欢小鲜肉陈学冬的。后来才想起他是“小时代”里的XXX。再后来知道他原来粉丝巨多,属于成长飞快的类型...且不说别的,我想说,他其中有一句话,那意思我很认同。那就是他是把自己扔在这环境中去锤炼,即便还有很多不足,但他知道自己这样会更快的进步。(这讲的不就是市场经济嘛)

上篇写完后有朋友说,你说的这个就是“量变到质变”。先把这个判断放一边,我来问:

那什么是写作的“屁股”和“舞台”呢?是不是只要多写,就能自然出现量变到质变呢?

我的答案是,对写作而言,

什么是“屁股”?你的屁股--你的位置是“作者”,也就是你得有“读者”。

在你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他的读者是谁? 得知道。不同读者,需要是不同的。那你的表达可能也就是不同的。有了读者才会有反馈。有了反馈就可以有有效的改进。

就好像台上唱歌的歌手,如果他一直唱,没有听众,没有点评嘉宾,他是并不真的知道自己到底几斤几两的。所以,蹭蹭蹭...多互动,多反馈,多获得指点...质量就蹭上去了。不是练好了再上去,而是上去就有更快练好的机会。

这里有人说,我就只是想表达“自己”。我就只是随手写写。是的没错。首先我自己就是这样说的。但这也是有读者的。一个读者是自己,一个读者是“上帝”,一个,你知道自己是一位“传信人”。所有的“自我”表达,在我看来,都是在自我认知,或在“上帝”面前展示自我的存在的一种方式,或者是对宇宙力量的一种感知与传递,比如灵媒。这些人,都像艺术家。

那什么是“舞台”? 公众微信号,简书...各种自媒体就是这个舞台。把自己展示出来,而不是藏起来。

有一个故事,问毛泽东与蒋介石思想孰高孰低?有人后来发现在蒋介石的抽屉里躺着尚未“发表”的思想篇章,说是与毛思英雄所见略同。但为什么没有蒋思只有毛思?因为前者“发表”了,后者没有嘛...(我并没有对这个故事的严谨性进行求证,对此有严格要求的读者请自行跳过)所以...作家得...上舞台。

“屁股决定脑袋,舞台就是机会”。


“小米写书”。最后说个依然记不清楚名字的故事。有一本书,很抱歉名字我确实忘记啦。为了帮助记忆,我称它“小米写书”。我们知道小米产品的产生过程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特色,在充分的用户互动中完成。这本书,老外的。就是在博客上,由作者与读者评论互动,大约小半年时间最终形成的。书我没看过,但作为一名善于引发团队共振共创的教练,我在这里看到了交互智慧产生的影子。直接沟通,快速反馈,现场生产与消费...如果说这高频次交互的数量不能带来质量,那还有什么可以呢?


最后的最后,说回“数量”与“质量”。

工厂现场流水线,可能是“数量”的代言人。但如果“模子”没变,那生产1件,10件,10000件...效果有差别吗? 又,如果你生产1000件,是不是意味着你有1000次创造改变与进步的机会呢?

所以,讲了这么多...邀请你用一句话总结你最大的收获,那会是什么呢?

(毕)

【短频快,简而美】。D10。这篇竟花了我45分钟。字数约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