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陪你排队买早餐的经济学家
现在有人提出“反对碎片化学习”,我不完全认同这样的看法。碎片化的时间,既可以用来做碎片化的学习,也可以用来做系统化的学习。
像我现在听的这个专栏,它的内容是经过系统化设计的。用户每天花十分钟循序渐进,一年后就能够把整个经济学的体系学到手,这是一种系统化的学习。
相反,在中国希望学习经济学的人很多,他们都指望能够有一天,能够有一大片的时间,好好地、系统化地把经济学学一遍,所以他们买了曼昆、买了萨缪尔森等等经济学家的教科书,放在家里,期待着有一天能够有一大片的时间,沐浴更衣、正襟危坐来好好学习。但学了不久以后,很快又被别的事情打断了,结果下一次他们又重新再来。结果他们往往只是把一本系统的经济学教科书的头几十页反复地看了,其实这种学习方式才是碎片化学习。
相反,我现在通过这个语音专栏学习薛老师的经济学,他成为大家“被窝里的经济学家”,能够成为大家“洗手间里的经济学家”,“地铁里的经济学家”,“陪你排队买早餐的经济学家”,只要你决心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学习反而能够系统化。
当然,我相信大家真正看重的,还不仅仅是薛老师在这个专栏里面付出的努力,或者这个专栏的呈现方式,而更重要的是,这个专栏所呈现的内容。
他在设计教学大纲,做内容取舍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标准,那就是很多学员并不准备以经济学为职业,他们需要的是地道的经济学思维,他们需要的是对他们有用的经济学思维。所以每当遇到值得深入讨论的概念的时候,薛老师就会肆无忌惮地使用时间,不仅要把这个概念讲透,还要让你看到这个概念是怎么用的,还要让你学会自己怎么用。因为经济学并不难学,难在你时刻不忘地使用它。
学习一个经济学概念,好像懂了,但一下子就会忘了。只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反复使用,它才能好像我们呼吸、走路、游泳、骑车一样,变成我们思维的习惯,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对世界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正因为这样,就“成本”这一个概念,薛老师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来讨论;也正因为这样,他每一节课后面都留了思考题;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一再强调我们课堂的风格是苏格拉底式的。
也就是说,我们之间没有尊卑贵贱,也没有先来后到,有的只是提问、回答、交流、比较、衡量和碰撞。只有通过这个过程,大才不会学了又忘记了,也不会人云亦云,才能把经济学变成你自己的思维习惯。
2.传递经济学的震动与快感
最开始薛老师接到罗振宇老师的邀请,他其实是拒绝的。他当时觉得,第一他普通话讲得不准;他是广东人。第二要用语音来呈现教学的内容,不像他以前用文字来表达那么得心应手,好多东西得重新学习;第三要把复杂的讲课内容细分成一段一段,这可能有很多的困难,他不想克服这些困难。
所以他连见面,都不肯跟罗振宇老师见面,不是不喜欢他,他们很早就认识,是好朋友,但是他不想浪费罗老师的时间,因为他肯定是拒绝的。
直到有一天实在没办法了。那天是周其仁老师带队,来罗辑思维参观学习,薛老师也跟着来了。他答应提前一个小时到,见了面他就开诚布公地跟罗振宇老师说:“我不是你要的人,你看错人了。”但他没想到罗老师回答说:“你上课是什么样子,我知道,我听过你上课的录音。”他听了有点惊讶,心里想:“ 看来他是真爱啊 !”
这时候他才想起,自从2010年他回国到现在,他每年都在北大教两门课,也就是《经济学原理》和《法律经济学》。很多同学都告诉他:“没想到经济学是这样的!”“经济学原来这么有趣!”“其实我上过很多次经济学课,但这一次很不一样!”
当然薛老师知道他们不是客气,其实他自己就亲身经历过,经济学带来的各种震动、各种快感,才一直渴望把它们再次传递出去。
他还记得很清楚,在他快要回国的时候,他参加了当时已经是百岁老人的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 1910.12.29-2013.9.2 )组织的一个经济学论坛。科斯当时邀请了20多位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家,到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举办一个为期一周的研讨会。
那天科斯出席了,他还记得当时是法学院的院长推着轮椅把科斯带到了会场。你要知道科斯是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他不是经济学院的。他记得他还参加过另外一个会议,当时那位老院长,也就是科斯在1991年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当院长的那位老院长,当时介绍说,他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法学院的院长,他的下属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一次,是一位年轻的院长推着轮椅,把他推进会议室。科斯年纪可真大了,气色还不错,他准备了一张草稿纸,他看着那张草稿纸,第一句话讲了五遍,他说:“这个会议非常重要,不是因为我将要说什么,而是因为你们要说什么。这个会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们在,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家在。” 他这句话讲了五遍,结果还是把它说下去了,讲得还挺有道理的。
他说,中国的经济学家之所以重要,原因有两个:
因为中国的人口多。你们经济学家在中国形成的影响,就会比别的国家要大,撬动的人口就多,撬动的影响就大,这是中国重要的一个原因。
中国的经济学还没有完全成型,不像西方那样已经走上了歧途,用了大量的数学,走上了僵化的道路,而中国的经济还没有完全僵化,所以还有希望。他所倡导的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还有希望在中国普及。
那是他最后一次见科斯,但他当时的话,一直是他回国教书、写文章、出书的一个动力。所以他心想,既然有了这个平台,他是不是能够好好地利用这个平台,把他在北大课堂上讲课的精华,向更大的范围传播呢?越想他就越觉得应该答应罗老师,好好地做这个专栏。
3.经济学让你更理性、从容和进取
薛老师在一天一天为你准备专栏内容的时候,自己也觉得这个专栏真好。因为他以前也总有这个想法,哪一天等他有一两个月时间的空闲,他就能够坐下来,把他上课的内容好好地编成一本教科书。
但做了这个专栏他才发现,如果没有这个专栏的高标准、严要求,如果没有这么上进的学生,有这么多精彩的留言反馈,他是不可能把这么多精彩的内容,一点一点的、成体系地展现出来的,所以他自己很喜欢这个产品。
如果你的思想里缺了经济学这一个体系,那倒是很大的遗憾。
因为这门课最后要留给大家的,永久地留给你的,还不是具体的一个概念,一个定理,一个应用,而是要帮助大家变得理性,变得从容,变得更加进取。
这门课里面有大量的篇幅,是要训练你能够把愿望和结果区分开来判断的,这就是理性。同时薛老师也会举大量的例子,让大家明白那些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知道了这些原因以后,你就不会动不动地抱怨、指责和愤怒了,这样你就会变得更加从容了。
更重要的是,你会在所有的例子当中,深刻地体会到人的能动性的重要性,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你会变得更加积极进取,更加乐观向上。
这是薛老师这个专栏,最终希望你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