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不爱读书,没什么大不了

来源:华拓网
不爱读书,没什么大不了

文︱绿骏马

世界读书日,对不爱读书的人没什么特别。

我不是个爱读书的人,从小就不爱,无论小说,还是小人书,读上几行就犯困。同学谈论金庸的时候,我坐在一旁听听热闹;谈论琼瑶的时候,我不屑一顾。其实,他们谈论任何关于读书的话题,我都插不上嘴,只是默默的听。从那时起,明白一件事,“老实人”大概是认知接近于零的人。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他们都说我老实。

毕业参加工作,实现自食其力和衣食无忧。书,那些与专业相关的书摆满床头。依然没有将它们翻开的热情,我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书读的太少,而是看不惯领导的做派和小肚鸡肠。于是喜欢找志同道合的同龄人聊天,在他们身上找到归宿感。毕业后的那几年,基本不看书,满脑子都是与顶头上的司明争暗斗,琢磨如何每天不看到他的那张脸。

三年后,调整工作,成为主抓营房建设的董股长的手下。被他的专业知识深深折服,每次走进他的办公室,见他不是拿着一本集成电路书,就是在安装一块电路板。那些细细的线、晶体管和元器件在他手里成为一张变幻的网,令人眼花缭乱。他衔着一根烟的嘴角微微昂起,右眼眯着,一缕淡淡的烟雾从鼻孔溢出。我不敢打扰,悄悄将烟灰缸放在他眼力所及的桌上。他停很久弹一次烟灰,拿着焊锡、焊枪的手缓缓移动。我猜他的脑袋里一定有张复杂的电路图,任何一点声响都会打断他的思路。

营房股那几年,我是个纯手工劳动者。跟在股长身后,学会钻暖气管道,接线路,甚至学会套丝,按装水管和暖气片。我发现,那些有超强动手能力的人都很有魅力。他们每一个娴熟的动作都透出一种轻松与美感。渐渐地,我离书本文字越来越远,对那些纯手工劳作越来越感兴趣。别人眼里,我是一个跑跑颠颠的跟班。喜欢和老兵们一起去煤矿拉煤,到钢厂搬运钢筋。每天的日子都在路上,车上,或漏水跑电现场。从未对睡前没有看过一页书着急上火,从来没有因为不爱读书感到羞愧。我为自己每天解决掉一个又一个现实问题感到充实和心满意足,书不是生活的刚需。

直到换了工种,换了工作岗位。开始每天面对电脑屏幕,完成一篇几千字的文字材料。我彻底抓了瞎,每天晚上望着电脑发呆,直到深夜。我不知道如何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如何应付掉未来的每一天。老干事告诉我,你要学会收集资料,学会拿来主义,学会处理公文,谁让你鬼使神差选择走政工这条路。

离开营房和后勤之后,我选择从未接触的政治工作。在这里,你不用担心领导找你报账,拿一堆难以处理的发票。你只要做好一件事,掏空本就空空如也的大脑,完成一篇无中生有的文字。那一刻,我才知道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什么叫“满脑子都是浆糊”。我开始东拼西凑,随时抄起“剪刀、胶水”,将一些看似相关的文字揉在一起。结果,这堆东西总被领导原封不动扔到我脸上。奇怪,一点都不痛,整个脑袋都是木的。

学着制作剪贴本,将《军报》各类报纸上的文章剪下来,贴成厚厚一本。开始天天记日记,无论领导说过什么,自己想到什么,流水账似的记录下来。渐渐的,可以应付那些领导不太较真的文字,可以完成一份五千字以上的教案。还是没有看多少书,喜欢上报纸,疯狂收集各种资料。

时间,让岗位一变再变,竟然将自己熬成曾经最讨厌的一类人——“领导”。开始有人给自己准备讲话稿,不再亲自动手,动动嘴就有了不错的结果。主要任务是记笔记,会上发言,学习上级下发的文件,不知写满多少个厚重的笔记本。

直到离开部队那一天,突然发现脑袋又变得空空如也了。曾经什么任务都敢接,什么工作都能完成。当离开这个高高在上的岗位,仿佛什么都不会了,所有技能都丧失了。

离开部队这一年,静下心来看过几本书。现在回想,已经忘的差不多了。看书,是个很反人性的动作。上学和工作的这些年,从未意识到看书有多么重要,不看书,工作也完成的妥妥帖帖。这一年,看了一些书,也写了一些字。看书和写作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输出与输入变得密不可分。写作让读书变得理所当然,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世界读书日,已经存在22年。过去的21年,我无视它的存在,更不会为“读书日”留下只言片语。那些你真正在乎的,对你才真的有价值。那些你不在意的,即使声势再过浩大,鼓声再过震天,也视而不见。

世界读书日,并不是一个读书人的节日,他们不需要。世界读书日,唤醒的是那些潜在的读书者。真的爱上读书,是那些写作者,记录者和需要者。去写,去记录,和真正意识到读书有价值的人,才会真的拿起书,选择读书,并成为每天的规定动作。不爱读书,没什么大不了,做你认为有价值的事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