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催婚并不能保证我们的幸福

来源:华拓网
催婚并不能保证我们的幸福

前几天被许久未联系的朋友拉进了她建的一个群,这个朋友准备过年期间组个局聚聚,群名为“高中同学”。随着聊天内容的深入和成员的变多,群名改成了“同学相亲交友平台”,瞬间感觉大学一毕业整个世界都变了,谈朋友一词不再是闺蜜间私下的对话,而是被直接赤裸地贴在了聚会的餐桌上,没被家人催反被同学朋友们各种提醒。

这次寒假回来和朋友面基,每人对我说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家人催谈对象。起初不太能理解她们被催的心理,因为家里所有人一点儿催我的苗头都没有,但是当女朋友们都向我反应了这个问题并一起进行探讨后,我也开始思考这一迟早要面临的人生大问题。

妹妹比我小两岁,工作稳定,在我看来完全是不可能也没必要被催谈对象的年龄,但她最近却被这样的烦恼困扰着。似乎大部分长辈们认为,出社会参加工作就该考虑终生大事,这才是正经的。就像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一步步按部就班,几乎没有差池。长辈们认为大部分人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恋爱了,那我们也得在这个时候恋爱;大部分人在二十五左右结婚了,那我们也得在这个时候结婚;大部分人在三十岁前有孩子了,那我们也得在三十前开枝散叶。否则就是不孝,就是自私任性,就是让爸妈不省心。也不管当前的我们是否想恋爱,是否有喜欢、合适的人,是否独立,是否已足够成熟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且给予他人幸福。老一辈所认为的对的时间是随大流随出来的时间,所认为的对的事情是从众从出来的事情。

催婚并不能保证我们的幸福

什么时候才是最恰当的时间呢?我所认为的,起码是心智足够成熟,可以养活自己,能真正做到负责与担当,心甘情愿地牺牲,不再那么自私地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再去组建家庭。就像考试前我一定要把所有真题都做完,中学考英语前我一定要把单词都默写一遍,我需要这种完整度和仪式感。可能家人会说不经历应经历的阶段,何来成熟,又谈什么完整?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我的这把秤或许精确度有点过度。

曾有一位老师向我说,男人只有在有了孩子后才会开始收心,才会开始有责任感。可婚姻本就是一场大赌,赌注就是我们的一生和幸福,没有100%的胜率,但也不能在连50%胜率都没有的情况下赌上自己的一生和幸福。下注之前要三思三思再三思,并非所有人都有闪婚的勇气和智慧。长期的单身要好过一段不幸的婚姻,单身或许孤独,但一段失败的婚姻却是毁灭性的灾难。我们不能让他人的催促与着急扰乱了我们判断和初衷,越是被催越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因为催婚者又不能保证我们的幸福。

年前和闺蜜聊天,她说现在身边人都在给她介绍对象。我觉得闺蜜工作后交友圈太小了,既然是家里人介绍的,应该比较靠谱,知根知底,还是可以考虑考虑的。结果闺蜜说她去年离婚的两个姑姑当初就是相亲认识的,其中一个前姑父特别渣。你看,即便是我之前所认为的比较靠谱的家人介绍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一段经人介绍的婚姻倘若失败了,我们是责怪当初牵红线的人,还是自责那时瞎了眼呢?牵红线的人是出于好心希望我们幸福,他/她可能是催婚者也可能是受托于催婚者,可催婚者又不能为我们的婚姻负责。催婚只是几句苦口婆心的叨叨,婚姻却是一段只能自己为自己负责的漫长岁月。

闺蜜说相亲认识的双方不一定有感情基础,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是最脆弱的,一旦失去了物质条件,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就像摇摇欲坠的风筝。两个姑姑婚姻的失败肯定或多或少对闺蜜产生了影响,所以催婚者与其语重心长、费尽口舌地催他人的婚,更具说服力的是经营好自己的婚姻,让我们少些对婚姻的负面看法,少些在择偶时的小心翼翼。

催婚并不能保证我们的幸福

失败婚姻的元凶有太多,我们常说的三观不合,经济不独立,无感情基础,人品、习性有问题等只是冰山一角。幸福的婚姻大都相似,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周边太多催婚的声音或许会使我们开始恐惧婚姻,或许会模糊我们的双眼,甚至或许会使我们麻木。我始终认为步入婚姻殿堂的双方首先得有一颗真诚、负责的心,而不是为了两人搭伙过日子和养育后代。

我们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和精力让自己变成现在的自己,不是为了把自己放在橱窗里供人挑选,也不是为了把自己置于餐桌上赌上自己的一生让对方带着目的性和功利心去交易去谈判。我们努力让自己变好是为了使自己拥有选择权和主动权,是为了吸引与自己同样优秀的另一半。我们的好不应成为一段恋情或婚姻的谈判条件,也不是筹码。

婚姻就像跳舞,当然是需要同伴的那种舞蹈,取决于同伴的参与。而且成功的婚姻,就像好的舞蹈,取决于双方。一个教舞蹈的人再负盛名,也不能决定表演或比赛的成功。催婚者不管多积极,也不能保证我们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