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们也许真的是新时代的民工

来源:华拓网

朋友有一天告诉我, 她有一个同事, 坐她对面, 这个同事的工资达到了5w, 女朋友的工资也至少有3w, 朋友告诉我, 他经常中午不和大家一起出去吃饭, 理由是 — 没钱, 因为要还房贷, 还要给女朋友买奢侈品, 他的女朋友也希望, 男朋友用奢侈品来证明男朋友是爱自己的. 我并不是想说这有什么错误的, 不过这确确实实已经成为目前, 至少一线城市中的一种文化了. 以我的观察看就是: 拿着高薪, 生活在生存线上.

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够实现经济增长,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上的竞争力. 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劳动力. 比如单单从年龄上看, 日本的平均劳动人口年龄为47岁, 中国37岁, 印度只有27岁, 其对应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是日本最慢, 印度最快.

这个原因也非常的简单, 所谓的优势, 说到底, 其实是价格上的优势, 对于一个老板来说, 假设两个人其他的条件不变, 但是一个人的工资比另一个人低, 作为老板来说那一定是把活交给那个价格低的人来做. 这一点也能够从国家经济盛衰上看出来. 曾经的日本, 到后来的亚洲四小龙, 一直到现在的中国, 整个经济繁荣的转移, 就是那个老板把活给谁做的问题, 在一开始日本的劳动力能够满足这个需求, 接下来是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力能够满足这个需求, 再后来是中国的劳动力具备这种优势. 毕竟这是供求关系, 劳动力多了, 自然价格就下来了, 这和农民种菜的逻辑是一样的, 某一年某个庄稼被种的多了, 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劳动力也是一样. 而价格低了, 老板自然把活交给那个便宜的人. 中国过去三十年这种奇迹般地成就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劳动力的优势实现的, 而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不完全是这样.

中国的发展在最初的那时间年, 完全可以说就是依靠上面说的那个老板给的活拉动的, 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的贸易占GDP的比重, 这个数字可以从世界银行的数据看到, 2006年 以65% 见顶之后, 就一直处于回落状态, 一直到今天的37%. 也就是说依靠国际上的订单的力量已经在减少了. 在一开始中国劳动力优势几乎都是依靠农民工进城打工来完成的, (这个时候, 我们的贸易顺差年年是巨大, 因为老板给的货越来越多, 毕竟这里便宜嘛), 这个过程使得中国的小部分人还有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富起来了, 可是农民工不可能无限的增加下去, 毕竟能够转移的人有限, 而且国际上的订单也不可能永远增加下去(2008年金融危机), 可是政府依然希望经济继续以这样的速度增长下去, 其实所谓经济增长, 就是生产的货量增加, 而且还得被消费掉(GDP增量), 为了提高这个, 政府就选择将前几年接国际订单赚的钱去买本国的货(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提出的40000亿其实就是个典型, 地铁, 公交, 能源开发, 盖楼, 等等, 通过这样, 一个人从A地转移到B地变得方便, 一个货从生产一直到客户手上也更加的通常, 方便, 但是这些并不是马上能够看的到的, 毕竟政府买的东西, 必须要有人生产, 盖一座楼, 需要钢铁,水泥, 需要设计, 需要建造, 而一个人有活干并且有收入, 收入就会增加, 收入增加自然消费增加, 于是整个社会所有的人都会生产更多的东西, 去满足这部分新增需求 ,这样生产的东西就多了, 自然政府的目标实现了GDP自然就上升了.

可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这些消费拉动的生产到底有多少呢? 答案是越来越少, 一个老板同样投资开厂, 现在用同样的钱赚到的钱也越来越少 , 同样投资一元钱, 产生的收益, 这个数据近年来是不断的在下滑, 也就是说, 当初政府引导的这些钱的“消费”产生的效果越来越少, 结果政府虽然不断的增加各种方面的开支, 还有各种手段增加这个社会的金钱的量(M2), 但是因为真的这些钱不能像以前那样, 雇一批人来, 随随便便的接接国外的订单就能赚大钱了. 可是这些钱都已经在市场中了, 必须得有个去处, 于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就成了最好的去处. 由于房地产的价格几乎完全是由政府决定的, 因为房地产的“出厂价”(地皮)本身就是政府定的— — 地皮是政府卖的(一定程度上能够过控制, 因为供应量也就是审批是政府定的). 随着一个一个的地王价的出现, 对我们来说的结果就是房子越来越贵了, 租金越来越贵了 ,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 这层贵是从, “出厂价”(地皮)开始的. 当所有有钱的人发现自己雇人接订单还不如买房地产的时候, 当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房地产的价格只涨不跌, 自己辛辛苦苦的码文, 辛辛苦苦的写代码, 辛辛苦苦的加班, 而同事贷款买的房涨了50%相当于自己数十年的薪水的时候,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剩余的钱放在房地产里, 最后, 房地产成为了中国真正的银行. 因为几乎所有的钱都在这里面. (这从房地产市值是GDP的多少倍,是M2的2倍以上这两点就能够看出).

结局呢 ?

当初为整个国家的全球优势提供最大贡献的农民工呢? 他们的子女还在农村, 变为留守儿童, 他们亲手建设的大城市, 却没有容身之地, 他们建设的高铁, 自己是不舍得坐的, 最可怕的在于他们建设了房地产, 但是最终却无法因为房地产而获得太多财富.

然后呢 ?

过去的20年(准确的说是2012之前)中国的优势是农民工(劳动人口的转移)的廉价劳动力, 那现在呢? 单劳动力上的优势, 恐怕真的只剩下在码字的我, 和在屏幕前的你了.

农民工(劳动人口转移)的红利早早的结束, 后来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多是依靠政府还有企业的超级大量的购买(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从91年的30%左右, 到2016年的70%~80%), 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看到, 依靠国际订单越来越少, 可是中国最具优势的人口却在越来越老, 这几天我家小区门口的路又被挖开了, 可以发现, 正在施工的工人, 看上去都是40-50岁的高龄工人了, 这样的观察声音在也越来越多的普遍, 而且“民工工资秒杀白领” 这样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快递小哥的工资也是不低的. 可见曾经的体力劳动力便宜这优势早已经消耗殆尽. 而我们, 这些生活在生存线上的, 大城市“民工”正在成为劳动力上唯一的“优势”了. 我们工资不高, 但是我们普遍学历不低, 不管教育体制多么糟糕, 至少我们会点思考, 这使得从全球水平上看, 我们的竞争者很少, 因为我们足够的便宜, 其他国家的年轻人, 也许素质更高, 但是绝对没有我们能够加班. 同样是电信行业, 因为白领成本的高低, 使得在中国的客服要明显好于国际的客服, 我曾经在澳大利亚使用某电信的电话, 当时刚下飞机需要重新激活SIM卡, 于是我拨打客服, 却发现, 这个电话完全是机器语音, 完全没有人工服务, 需要人工服务, 得打开电脑, 和线上的客服打字交流, 这点小事花了我一个小时在机场和线上客服“聊天”. 而在中国几乎每个银行都有人工接听电话, 每个电信公司也都有人工接听, 这就是中国白领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我们还个个精通电脑, 多少明白点互联网思维…

最近特别火的Ray Dalio 的“经济是如何工作的”(How the Economics machine works) 中对于全球多个国家未来十年的发展预测中看到, 对于中国Ray dalio 的报告把中国人民的“勤劳刻苦”(文化), 给了很高的权重, 最终得出未来中国的发展还是能够在全球排名第二. 和许多中国的学者所说的有雷同的地方, 是一个叫“ 周平均工作时间”的数据, 这个数据, 不就是比哪个国家的人加班时间厉害嘛? 这怎么就变成优势了.

我想问这种优势是怎么形成的? 想想那个省吃俭用的朋友的同事, 这不就是因为一波又一波未能充分提高社会整体效率的“消费”(固定资产投资)而产生的高价格的资产, 我们为了为此买单, 我们必须拼命的凑首付, 拼命的贷款, 就是想要在大城市里面能够有一席容身之地的这种精神吗? 当每个人都特别的爱钱的时候, 当每个人都生活在生存线上的时候, 这个社会的总体的周工作时间自然就高了, 这个社会的敬业程度自然就高了, 这也确确实实成为了这个国家在全球生存的一个很重要的(权重很高)优势.

农民工所代表着的早期建设者, 因为少有人参与这场资本游戏, 最后的结果是: 没有充分享受到红利.

我们会成为下一个吗?

我并不是想说爱钱不对, 多消费不对, 或者买房就错了, 我也并不想对以上事实评价太多, 或者是抱怨, 而是想请各位看看, 这个已经成为, 或即将愈演愈烈的一个事实. 毕竟我们不能只是抱怨, 我们要解释它. (never complain, we explain)

如果说真的要有什么建议的话, 我真的不敢说参与资本游戏在未来就是对的, 因为资本到最后必然走向泡沫, 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时刻都是赚钱的, 这一点Ray dalio 研究的非常清楚, 但真正的去杠杆是必然的, 目前中国属于稳杠杆的状态, 如果真正的去杠杆来临的时候, 现在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真的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