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阅读》

来源:华拓网
  1. 找个自己喜欢的作者,然后从他的书里挖他喜欢提到的人。
  2. 好作者被人民推拥,更好的作者被好作者推拥,远远一看,好比论文引用率一样。
  3. 第一次是读理由的小说《青衫湿》(中学),第二次是读汪曾祺的《大淖记事》(中学),第三次是读叶兆言的《艳歌》(大学)和梁晓声的《从复旦到北大》,第四次是苏童的《妻妾成群》和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工作之后)。
  4. 《傅雷家书》陪伴我 5 年,这是一本很好的青年成长修养书,也是读书人一本很好的「地图」或「索引」。
  5. 沈君山的《浮生三记》和《浮生再记》是我此生读到的最美的文字之一,排前三是没问题的。

  6. 对于读书这件赏心乐事,若不能顺藤摸瓜,就会失去很多阅读的乐趣。

  7. 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8. 杨早,他从大学时代到现在,写了七八百万字的文章,出书十多本,阅读面极广,连一条微博的文字都不是随便写就的,都能读出味道来。这样的人,他不轻易推荐什么书和电影,可但凡他推荐的,都是好书,甚至包括童书。认识他之后,我少读了不少二流书(包括小说),大大节省了时间。
  9. 看学术书籍,不要理会这些。把一本好书,甚至书里的某个章节,钻研透彻,远比看上许多书有用。阅读量虽然拿不出手,但是掌握理解的东西会超过别人很多。把学术书当武侠看,那是大错特错。
  10. 看学术书籍,千万不能这样自欺欺人。学术书籍是不可能完全看懂的。你就算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意思,也不可能完全理解背后的道理。有的书甚至要一直放在书架上,这辈子都要不时翻出来看看。
  11. 看学术书籍, 不是读过的就能理解。如果这页你没读懂,你就得停下来思考,再读一遍,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甚至抄写。就算你暂时跳过,你也时刻记着,这里你没有理解,早晚还要回来解决。
  12. 高效阅读有技术 如何集中精神看资料?
  13. 1、阅读目的2、阅读时间 在精神最充沛的时候阅读。3、阅读环境4、集中注意力
  14. 如果不能保持正确的姿势,反而会觉得更疲劳,不管是站还是坐着,应当收腹立腰,放松双肩,脖子有稍稍伸展的感觉;
  15. 当你精力无法集中时,别强看,放松一下,做些活动,花上 3~5 分钟,比如俯卧撑、压腿之类; · 或者使用 5 分钟的小睡来恢复注意力,哪怕只是闭上眼睛趴一会。
  16. 笔记时可以用多种方式比如:思维导图、康奈尔、六色荧光笔。特别是用彩笔手绘思维导图,会让你记得更牢。
  17. 《开动大脑》一一思维导图学习法 康奈尔笔记系统 六色荧光笔学习法(1) 
  18. 使用思维导图来确认没有掌握的知识: 准备一张白纸从最重要的知识点开始,完全按记忆来手绘这部分的内容,越详细越好。全部完成之后,看看你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再把你自己手绘的思维导图跟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做下对比。没有完成的内容就是你没掌握或不会的内容,这部分需要更复习。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一直到你不需要任何帮助或提示就能全部完成所有的思维导图为止。
  19. 使用思维导图来快速复习: 做完的思维导图打印出来,贴在床边上,放在办公室或其他你一天经常在的地方,早上起来、晚上睡觉前、工作中休息时都可以看一遍。复习的思维导图不要太大。而且主要分支最好在(7+/-2)之内,最多不能超过 9 个,不要超过 7 层,一篇课文或一章最合适。一般来说看完一篇的思维导图只需要 2~5 分钟或者更短,复习完一本书也只需要 20~30 分钟,一天最少要复习二遍。还可以把思维导图转为图像,设为电脑桌面、屏幕保护和传到手机中。除了早晚还可以利用坐车时、吃饭前、饭后、休息时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不断地复习。
  20. 插播条广告:对学习方法、阅读技巧和注意力方法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的微信(read01 )和 Blog ( )
  21. 阅读主要注意三个东西:一个是信息的量,一个是信息的消化能力,以及信息的排列特性。根据阅读的读物和自己的情况来,从这三个角度来取得一个平衡,这样有利于阅读。
  22. 越是渴望改变现实、渴望在竞争中胜出的人,越是应该看书学习,以提高个人的筹码。

  23. 核心是阅读动机,中国人在应试教育中将阅读的乐趣消磨殆尽。其次是阅读习惯,从小到大就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形成习惯很重要,在家里,家长如果不读书,整天赌博、看电视、闲扯,怎么会让孩子喜欢读书?最后是阅读环境,缺少多方面的正面影响 读书是需要环境支持的,家庭藏书量是关键的因素。家里如果有大量的书可读,孩子自然会去读。但很多家长是家里没多少书,又不愿意给孩子买书,理由是「买了孩子也不看,纯粹浪费」。其实孩子有没有买书的自主权很重要,如果书是孩子自己选的,读下去的可能性就很大。
  24. 结论:中国人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是剥夺个人自由,不读书就是重获自由。
  25. 读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用力读书,用力生活,用读书的所得去生活,再用生活的感受去读书。有的时候你觉得读某本书(特别是文学作品)没有感觉,也许是因为你的人生还没有到那个阶段。不用着急,等一等,过一年两年再重新翻一翻,感悟就会不一样。
  26. 读书速度受到视觉输入影响: 不回视; 不跳读; 结构化阅读; 重点记忆重点部分。
  27. 一些小地方要注意的: 不是读书越快越好,读书最后要的是相关知识的理解率和理解程度; 有些书,就是用来一天享受一点的; 读书关键要前后呼应,不要单纯读书,读后,要反思,要回想; 多看书,速度也好,理解率也好,记忆力也好,在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上,还要多加练习。
  28. 一个人如果必须在多件事情中转换注意,则往往一件事情都做不好,而且因为付出过多的转换成本(switch cost)而精疲力竭。
  29. 书籍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最古老的伴侣。人类已经习惯了这种连续和线性的知识获取方式。前后信息的相互关联性,使得大脑能够比较方便地构建知识系统,存储记忆。碎片化的信息,使「关联性」——这一大脑最熟悉和喜欢的东西消失了,自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30. 信息的半衰期用来衡量信息的价值和效用随着时间衰减的速度。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信息,通常半衰期就一两天,这就意味着今天令你非常亢奋的信息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就可能什么都不是。于是乎,循环往复,你每天生活在会立即失效的信息里,就像记忆力只有 24 小时的失忆患者,重复着一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
  31. 你越是抗争,说明你越重视它,乃至畏惧它。

  32. 终极的方法,是找到更有吸引力的东西,这个东西对你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其他东西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33. 这些能让微博失色的东西,通常具有两个特质:纯粹和永恒。
  34. 问自己下面的三个问题: 是否真的考虑过各种不同信息渠道的价值到底有多少,能给你带来多少收益,这个收益并不单单以金额为标准,还包括机会、能力、价值。 统计过自己每天在不同信息渠道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吗?一周、一月呢?这个时间是多了还是少了?从收益上来是否值得你投入的时间? 是否考虑过每天阅读的新闻过了一年之后,对你有多大影响?是否值得你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不读他们会怎么样? 一年之后,你到底能输出些什么?这些东西对你有什么用?有多大的实用价值,能量化到什么程度? 然后强迫自己进行每周总结,把有用的内容分类整理,尽量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学到的东西分享在 Blog 或微博上,努力把这几件事变成习惯,用习惯来形成自律。
  35. 要经常考虑如何用最少的精力获取最有用的资讯
  36. 对我来说比如靠谱的渠道: 现实: 书籍(阅读、笔记和思维导图)、专业期刊、杂志(大致看一下目录,快速翻阅,有用的拍照)、行业培训、跟专家直接沟通、没事多跟别人聊天,多认识一些有趣的人。 网络: 豆瓣(书评、专家、小组、小站)、知乎(发现、每日精选、关注牛人、每周邮件)、挑选的少数 Blog、少数几个网站。 微博:挑选一些能定期输出干货的人关注。 其他: TED、公开课、有声书、电子书。
  37. 我基本上不看新闻、也比较少刷豆瓣和微博,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准备海量的视频、有声书、电子书,包中一定会带一个 E-ink 的阅读器或平板,一个 MP3 和一个笔记本,除了发呆的时候,确保有效地利用零散时间,能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
  38. 任何一本书能给你提供的信息和启发都是有限的,而另外两件事是无限的。 这两件事就是生活和思考。 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年书,而学不会感受生活,学不会自己思索,那他并没有真正读通。
  39. 我建议多读些有事实性材料的、包括很多细节和描写的书,而少读理论性、论述性的书。前者包括小说、传记、日记、书信集、笔记甚至手稿、档案等,读这些书可以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和真切的一面,然后用你的独立思考去把它们组织起来,形成你自己的思想。而后一种书,如果读太多的话,会让你的大脑被各种千奇百怪又互相矛盾的理论所填满,当你说话时说出来的都是别人的观点,却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40. 最省钱的办法是办一张当地图书馆或者大学的借书证。 找一个当地的,爱书人多的 QQ 群什么的,提议大家换书看(钱钟书老先生指出,追 MM 的一大手段就是借书,一来一往,又有共同话题,又多了见面的机会) 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电商网站的书相对比实体店便宜,一般在书籍定价的七五折左右,而且时常还会有打折和返券的活动。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都是大家讨论怎么省钱买书的。 孔夫子旧书网也是不错的选择,有时看那里好书卖的是白菜价,看得我都心疼了。 不要小看淘宝,有时也有惊喜。 豆瓣上也经常有处理二手书的,交换和买卖的都有。 。在成堆的书中找到自己真爱的那一个并把它带回家的感觉,恍如谈了一场恋爱,那种快乐是网购不能比拟的。 电子书的话,买一个 Kindle,绝对是电子阅读之神器。苹果或安卓系统上也有很好的阅读软件,资源的话,亚马逊中国、豆瓣阅读、多看书城、字节社的电子书都是很不错的。 补充个实体店买书的办法:找收卡的卡贩子买两张。 购物卡很多人九六折收,但购书卡大多不超过六九折。七折左右的购书卡可以在图书大厦买很多书了——同时保证买到书的品相和有人帮找书的服务,以及提前确定书籍内容。(笑道人提供)
  41. 如果一年能读 100 本书,你就已经是可以让大家刮目相看的读书人了。更何况,一本好书你可以一遍一遍地看。
  42. 具体可以参考:大学两年读了大概 200 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呢?
  43. 览读:现在许多大型书店都有抄书处,完全可以拿一本喜欢的图书坐下,边读边做笔记,一分钱不花。即使没有抄书处,也可以在书店浏览,强迫记忆,不但看了书,还锻炼了记忆能力。享读:看他人分享的读书笔记,参加读书报告会,加入读书交流群等。享受别人的解读,是为享读。享读不仅可以省钱,而且可以只听精华,同时还可以吸收到别人独到的见解,一举多得。看读:土豆、优酷、PPStream 等提供的内容中,有许多是对书的讲解、评析等,观看此类节目,相当于读书。听读:广播电台总会放些有声书、评书之类的,对一些经典的文字,也有如@锺华老师以及 LibriVox 这样的免费朗读版本。通过聆听来阅读,虽然不能很精细,但可以利用零碎时间,也是一种好方法。刍读:看过记住的书籍,可在心中重复阅读,反复体会其中各方面的意蕴,比如《西游记》从政治的角度如何理解?从职场角度看有何启示?通过反刍获得新的理解,此圣人所云「温故而知新」也。
  44. 为什么要逛实体书店,而不是直接网上购买? 因为防止买到我不喜欢或者不需要的书,这部分的试错成本也是很高的。在网上试读不方便,你只能靠网站或他人的推荐来买书,无法依靠自己的判断。尤其不要去买网站推荐的「畅销书单」里的书。
  45. 使用 send to kindle send to Send to Kindle)当别人两眼通红地盯着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的时候,把要读的文档和网页发送到 kindle 上自在阅读。当然这还可以利用 ifttt 和Evernote 联动,具体不讲了,我只提供思路好了。
  46. 最近发现 iOS 上的 Evernote 客户端的文本拍照用来给 kindle 做笔记摘抄很是方便。当然这真的是不得已的办法,希望以后原系统或者多看系统能和 Evernote 更好的配合吧。
  47. 原系统的 collection 也要用 calibre 或者其他软件分出来目录。我的 kindle 里基本没有超过6 本书的时候,我不觉得一个人一个时间区间能看那么多书,(也许是我太愚笨了?)既然看不了那么多,分门别类放那么多给自己虚假的满足感多没意思,E-ink 本来反应就慢,想看一本书在目录里翻好几下多闹心啊。查资料找资料应该用 iPad 呐。所以试试看吧。还有我觉得原系统的 collection 不是用来分目录的,明明是类似 tags 的功能,我是用这个功能来区分阅读进度的,有更好的用法欢迎指正。
  48. 不得才是常态,得了才是变态(此处变态非贬义)。

  49. 观察到网络上的信息发布发生有以下规律: 信息的碎片程度加剧,人们倾向于消费越来越短的文字。 对于富媒体的消费需求增加,尤其是对图片、音频、视频的需求增长惊人。 信息达到用户的方式,Push 和通知机制已经占据主流。    所以,之前我总结说,这是一个懒鬼消费表现主义产品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