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心理相关的问题,开始有人会主动去了解心理学,去找心理咨询师,去做心理治疗,虽然依然存在种种障碍,但人们接受心理学的趋势已经凸显出来,这对心理学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利好形势。
伴随着这样的利好,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大部分人,尤其是中国人,弄不清到底什么是心理学,毕竟它是一个舶来品。
星座?占卜?面相学?风水?塔罗牌?他们到底属不属于心理学?这些东西的测试是否有参考价值?
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到底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家是如何研究心理学?伪心理学有哪些特征?
文/余兴01、什么是心理学?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协会(APA)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在《普通心理学》中给心理学下了这样的定义:
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多种专业领域的科学,但就其根本而言,心理学是一种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首先,它是一种科学,所以它必须符合科学的特征。
(1)采用系统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基于观察的实践研究方法,同时它必须是系统性的。
(2)它以可公开验证的知识为研究对象。它必须遵循2个原则:公开知识、同行检验。
(3)它研究实证可解的问题,并产生可检验的理论。不研究本质问题,只研究基于观察和实验可解决的问题,同时产生可证伪的理论。
其次,它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通过科学的实验找出行为和心理之间的相关性的规律的理论研究,借以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之中。
02、如何进行心理学研究
可证伪性是心理学理论重要原则。
大量的伪心理学的结论是没有进行科学的实验的,大多是凭借所谓的观察和生活经历得出的结论,这些理论基本都是不可证伪的。
举个例子,在中国,面相学十分盛行,而且经过大量民间高手验证,它的准确率好像也很高。如果一个人身材魁梧,脸圆,肚子大,那这个人有富态,将来必成大器(什么时候死胖子成了有潜力的表现),一个人个子小,脸长没肉,肚子小的人,这个人尖嘴猴腮办不成大事。
中国大部分官员完全符合第一种形象,这个成功的证据我们就不说了,但是如果你问他,马云怎么解释呢?他们会说“奇人异象”。你问他邓小平怎么解释呢?他们会说“浓缩就是精华”。
还有其他关于眼睛、耳朵、印堂等任何面相都有不同的理论,然而当理论不适用的时候,他们也会有不同的言辞轻松回避。这些理论都是不可证伪的,永远都利于不败之地。
还有星座、占卜、通灵等,对于这些理论,我们不说它错,只说它不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内,愿意信的人继续相信,觉得有不妥的人可以来了解下心理学。
心理学实验的核心方法是:比较、操纵、控制。
心理学理论不接受个案经验和见证证据(常见于保健品找人来见证产品是有效的)得出的理论,它是基于大量的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后得出的理论。
分析比较法最常用的方式是操纵理论研究的变量,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通过控制其他变量,保证一个理论在实验组和控制组得出的结果是成立的。
心理学理论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关联性原则和聚合性原则。
一个新的理论的提出必须能够介绍新的现象同时能够兼容以前的理论,二者之间要具有关联性。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提出,只能证明在高速运动上,它是正确的,但是不能证明牛顿的经典力学定律就是错误的,只能证明它有局限性。
如果一个实验要验证理论A、B、C,最后验证C是正确的,同时另一个实验是勇于验证C、D、E,最后也验证出C事正确的,我们把这两个实验称之为理论C的聚合性证据。一个理论的聚合性原则越强,说明该理论的适用性越强。
03、心理学并不是万能的
即使心理学采用如此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去小心论证才得出的理论,依然有很多人质疑心理学。
你们的理论都是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跟生活有什么关系?心理学不就是生活问题吗?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心理学一个学科的问题,所有的科学都是通过实验室研究得出的结论,但是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就是那么的让人难以接受。我猜想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研究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领域,所有他们便放弃批判,而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和心理的问题,恰恰是所有人最有发言权利的领域,所以我们称“人人都是心理学家”,因为每个人确实根据自身的经历得出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结论,我们不能说他是错的,只是这不是科学心理学,不满足科学的几大特征。
回到上面的问题,实验室里研究出的理论,对生活有帮助吗?
在科学领域里,实验研究分为应用型研究和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是针对某些具体的行为而进行的行为和心理分析研究,比如美国大选中选民的投票行为分析。但是更多的研究是理论型研究,理论研究是为了构建更具有普遍性理论的研究。比如,在智能手机出来不久,心理学家就开始研究开车玩手机跟车祸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不就是为了帮助我解决心理问题吗?为什么你学了这么久心理学还帮不了我?
word天,有这种想法的人真想一巴掌拍死他。你为什么不让爱因斯坦造出能够飞出银河的宇宙飞船,人家是最牛逼的物理学家呢。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学科,不是研究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心理学可以预测整个人类或者部分群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但是没有办法保证了解每个人的行为和心理。这个结果恐怕让所有寄托于心理学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人失望了。
04、远离伪心理学,有益身心健康
最后还是想揭开伪心理学的一些面纱,虽然很多时候伪心理学不一定直接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但是如果形势过于严峻,还是会有所伤害。伟大如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很多疾病方面理论都已经被医学证明是荒谬的而且对人是有害的,很多神经性疾病若当成精神性疾病治疗,很可能会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通常而言,伪心理学有这样一些特征:
1、喜欢采用特殊的假定,使得主张免于被证伪。可证伪是科学的重要原则。
2、强调主张是确证的,不可辩驳的。而心理学是在不断的错误当中修正理论,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抱残守缺。
3、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而心理学会主动的去调研搜集更多的证据以验证自身理论是否合理。
4、过度依赖逸闻趣事和各类见证来证实其主张。在心理学中,个体案例和见证证据是不足以成为理论依据,因为这些证据都带有安慰剂效应和鲜活性效应。
5、逃避同行评审。在任何学科,包括心理学内,只有通过同行评审的公共知识才能在科学杂志中刊登。
6、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这种理论往往缺乏学科相关性,自创学科的人,要么天才要么骗子。
05、人人都会心理学,但不是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理论,我们该怎么活下去。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人人都是心理学家。尽管如此,这种个体心理学和由心理学科所生成的知识体系是有明显区别的。我们的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做某件事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会导致其他人做出某些相应的行为,或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些事能帮助我们实现某些目标,而科学心理学是力图通过实证方法检验这些想法的有效性。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心理学有进一步的了解。
如果觉得有帮助,可以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