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PLIT
如果有机会可以互换生活角色体验不同人生,你愿意吗?
从2006年的第一季开始,芒果台的《变形计》至今已经十一年了。“阶层互换/强烈对比”的模式一开始的确让受众都尝了个新鲜,在赚足一票儿善良的热泪同时,甚至被当做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台综”打开方式。
正如同节目富有煽情感染力的开场语:
如果有一天我的理想被风雨淋湿,你是否愿意回头扶我一把?如果有一天我无力前行,你是否愿意陪我一个温暖的午后?如果这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你是否让他酣睡不再彷徨?变形计,一份来自大山深处的力量!
这话若是放在十年前,就这一连串戳心的排比句,就足以让我深信不疑且感动不已。而如今?不敢去相信荧屏中和屏幕前的眼泪了,太廉价了!
从开播到现在,《变形计》的剧本痕迹越来越明显,很好理解,坐拥众多强有力综艺ip的芒果台,一直以来都做的很用心。尤其是今年的“由台入网” / 趣味表情包 / 主人公炒CP / 刚刚好的剪辑 / 综艺感的素人。哇,一改往日的苦情戏,看的我好甜,我甚至怀疑我看了个假的“变形计”。
但,每一期的主人公,依旧很固定。在偏远山区善良勇敢,乖巧懂事的寒门子弟,和在大城市肆意妄为,暴戾反叛的富家少爷。寒门子弟要么父母离异过世,要么双双外出打工。最好再来个爷爷奶奶卧病在床,家里几个兄弟姐妹,每天起早贪黑劈柴烧水。总之,越苦越好,越苦才越有拍摄素材。而富家少爷,一定是在学校跟老师公然叫板,在家里对父母耀武扬威。天天跟一群狐朋狗友醉生梦死,上演一出出“纨绔子弟风流记”。
故事你真的看懂了?
我们先不说这里面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就关于节目中按照台本走流程、没有内容刻意制造的披露,网络上已有太多有力的证据实力打脸了。我单就节目组设定的人设来说,农村孩子=贫苦上进,城市孩子=胡作非为。这样一期一期的反复诱导,久而久之就给我们一种潜移默化的混淆视听,大家心里会由衷的认为:那些偏远农村的孩子,就是善良可爱,那些家境优渥,蜜罐长大的孩子,就是问题少年,就是不懂感恩。节目组在放大了泪点与笑点的同时,有意无意的还带动下气氛,让我们多数人把凸显的问题聚焦到了贫穷或富有的成长环境,而不是深入到每个家庭的家庭教育。
说到成长环境,我不否认对于每一个我们来说,都具有一定深远持久的影响性。我们选择不了出身,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个世界是有一些不平等的。很多教育家/学者/作家/媒体人/从教育资源、社会资源、资本获取等不同角度,和一些鲜活真实的现实生活案列去定义“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命题,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资源的分配不均。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我看来,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确离不开学校和社会,但父母的引导和影响所构建的家庭教育也是我们要强调的根本。你希望他会成为哪一种人?说了你别不信,潜移默化循循善诱的思想灌输真的是太有份量了!
贫穷值得赞美吗?
自从《人民的名义》热播后,除了主题反腐的主旋律,剧中的赵德汉和祁同伟更是作为农二代的代表人物引发话题,他们没有优越的条件,没有便利的捷径。他们靠着个人奋斗成为所谓的寒门贵子,却因为出身贫贱,在实现逆袭的道路上屡屡受挫。骨子里的自卑和敏感的自尊心在刚踏入社会时,就被残酷的现实社会环境碾压的粉碎,导致三观崩溃。我们不难想象倘若代入现实中,从小父子间的对话应该是这样的:“ 你要好好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只有读书你才能走出去;我们这一家子可就都靠你了。 ” 这话乍一听没错阿,读书是因为背负家族复兴,读书是为了摆脱贫穷。但,尽管你文化程度低不懂什么教育,你却偏偏忘了教我做人的道理。要钱要权?还是要名要女人?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你所有对我的教育,说到底,穷怕了!
心理教育究竟有多重要?
在《变形计》中,有一位主人公让我印象深刻并唏嘘不已。当农村娃董建设结束互换体验重新走进自己家门,深深地皱了皱眉。以前进进出出从未感觉到自己的家充斥着潮湿与霉味,现在的这种感受力却显得如此的强烈。他走路的样子有些小心翼翼,父母满心欢喜地迎上去要他坐下,他从包里拿出了一包湿巾,认真地把那破旧的凳子擦又擦,那是城里的"父母"临走前送他带回来的。这个举动让父母似乎不大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对望了一眼,眼神是喜悦又带着一点惊诧。他变了。
他吃不下曾经令他垂涎的红烧肉,听不惯带着浓浓乡音的普通话。他坐在矮小的课桌面前,想到的却是千里之外,那个明亮干净的课堂。
他开始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开始想念那个带他去必胜客/KFC,去游乐园 的“爸爸妈妈”。他向父母抱怨哭诉,为什么他就得呆在这个看不到远方只有一片田野的穷山沟里。
他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他的父母凑足了路费,去城里找到了节目组,希望他们可以帮忙找到孩子。
那是深秋的晚上,11岁的董建设在路边瑟瑟发抖,节目组找到了他,他大哭的质问,我恨你们,原本我生活的很好,不知道繁华的都市是什么样子,你们为何偏偏要让我知道?说真的,那句质问真的让人心酸又无奈,他只不过是个11岁的孩子。这种巨大的落差,放在成年人身上都要缓很久,何况是一个没有多少心理承受力的孩子?他还不懂得如何去面对这样的自己,也并不知道该怎样去正视自己的命运,他会失望,他会浮躁,他会受不了。节目组在追求视觉上震撼的同时,有考虑到这样的震撼吗?有想过把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赤裸裸暴露在镜头下,他能够承受的起吗?你没穷过,你不懂。
在那些农村孩子,努力重新适应原本生活的时候,那些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真的达到了节目预期效果,变成了懂事听话的乖孩子了?作的继续作!翻翻微博吧,一票的黄v认证,他们叫《变形计》某某期的主人公。他们在微博玩的风生水起,经营粉丝,明码标价的打广告,为了美去整容,开始进军娱乐圈。几乎是朝夕之间,昔日在镜头下打架骂人的少年,只因为最后的几滴眼泪,几声悔过,就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小网红。很难去想象,在如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十几岁孩子的是非观,会被扭曲成什么样子。
如果说这个节目的本质是想告诉农村的孩子,努力就会有走出那个农村,就会脱离贫困的话,那出发点则更加有问题。这个出发点,就是引导着孩子去思考:我的家长为什么没有给我一个那样的环境?是不是他们不努力?
我不否认那段经历可能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不一样。但那种不一样,在他们那个年纪,多数人真的消化不了。
如果真的想帮助这些大山的孩子,与其去体验一枕黄粱的富贵梦,不如加大力度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建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不是为了作秀博关注,给本已苦难的他们二次伤害了。
对阿,它也是一场真人秀阿,只不过更接地气一点罢了,哈哈哈。
专注于杂的文,我的文字不正经,我的文字有感情。
往期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