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比基尼与穆斯林布基尼在法国海滩的较量

来源:华拓网

比基尼即“三点式游泳衣”。1946年,太平洋的比基尼岛(Bikini
Atoll)进行了一颗原子弹试验。法国设计师路易斯·里尔德(Louis Reard)受到启发,设计出了胸罩样式上衣和三角裤泳装,取名“比基尼”,真像原子弹爆炸一样,轰动了整个世界。从此,比基尼成为女解放的重要象征。

可在穆斯林原教旨主义看来,比基尼代表了淫荡与邪恶,于是,他们有人设计出穆斯林泳装,与比基尼完全相反,将女子的身子包裹得严严实实,与那种穆斯林女子的标准套装并无多大区别,取名“布基尼”。

比基尼与布基尼原本也算相安无事吧。但两次针对法国的大规模恐怖袭击,即2015年11月巴黎恐怖袭击和2016年7月尼斯恐怖袭击,完全改变了法国人对穆斯林及伊斯兰的态度,因为那样的恐怖袭击,都是极端穆斯林原教旨主义干的。法国这个最崇尚自由的国家,不得不对穆斯林及伊斯兰教采取限制的国策。这样,具有穆斯林象征的服饰便成为问题。在美丽的法兰西海难,2016年盛夏,著名度假城市戛纳率先颁布针对布基尼的禁制令。接着,靠近尼斯的卢贝新城和科西嘉岛的西斯科、法国北部的海滨城市勒图凯等城市,也跟着响应或准备开展同样的行动。

Paste_Image.png

对于服饰,法国照例有不同的看法。法国一个反歧视穆斯林的组织CCIF将戛纳市政府告上法庭,要求撤销禁令,但败诉了。实际上,法国在10年前即2004年就已经有了对穆斯林坚持自己的宗教有所不安了,故制订了法律,限制在公共场所展示宗教标志,但真正下决心执行此法律,却是受到两次重大恐怖袭击所致。法国在巴黎恐怖袭击之后,也开始对清真寺等伊斯兰宗教场所采取限制措施。主要做法若是非正式许可的清真寺,则“依法”取缔。实际是为了减少清真寺的数量,并有人提出驱逐部分非法入境穆斯林的计划。

近几十年来,法国及整个欧洲对移民采取较宽容的态度。同时中东、非洲等地战乱频仍,大量穆斯林移居过来。他们人数多了,便抱团取暖,用自己的宗教来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可这与法国及欧洲的文化格格不入。2001年纽约恐怖袭击之后,穆斯林社区有不少的宗教人物对基地、IS等恐怖组织持采取同情与支持的立场,也增加了穆斯林与当地民众的疏离感。法国及欧洲右翼派别更认为允许穆斯林移民是重大政治错误。

限制穆斯林的宗教行为,与法国及整个欧美倡导的宗教自由不相符。可现在的法国与欧洲还有美国,又找不到解决极端穆斯林原教旨主义问题的办法。

在人类历史上,对付宗教冲突,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是镇压,迫使“异教徒”改变信仰;一是驱逐,哪儿来哪儿去;一是柔性同化,通过散居与文化引导,令其融入当地社会。前两种方法在现代社会容易引起非议,可后一种方法需要很长时间,目前看来很难适用于穆斯林群体。法国及欧洲国家现在的做法主要就是用法律进行限制了。法庭在驳回CCIF组织的判词中作了这样的表述:“在法国目前的紧急状态下,在最近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发动数起袭击事件之后,醒目地展示宗教标志,包括此案中的泳装,容易制造或增加紧张气氛,有可能影响公共秩序。”

法国是特别强调尊重女性平等的国家。穆斯林标准服装尤其要限制女性的穿着,法国自由主义者对此也一直不能接受。他们认为有些法国女人俯首遵从宗教的律法,甘于接受男人的命令,实在是荒唐透顶。

宗教看起来是代表文明与文化,一些学者也曾将宗教的矛盾与冲突解释文明的冲突。但宗教与文明并不是同一种概念,当一些人利用宗教中的错误教义,或者歪解一些教条,变成极端主义,宗教也就变成一些人手中的反文明工具。而一些国家和族群受到原教旨主义威胁时,往往也只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反制。若柔和的方法行不通,就会逐步升级,变成激烈的对抗。法国及其他地区的穆斯林若想法国改变现有对穆斯林的国策,正确的做法就是与原教旨主义及恐怖主义做有效切割。可那又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法国海滩的比基尼与布基尼大战,也不容易有明确的结果。若穆斯林社会口服心不服,虽然布基尼进不了海滩,但他们依然在心中坚持,法国也不能真正令布基尼彻底失败。

“扫一扫”欢迎关注航亿苇微信公众号:poem1962,更多珍藏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