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伟大作家的诞生

来源:华拓网

12月10日,我回到大学校园聆听了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森教授关于“伟大作家的诞生”的讲座。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刷新了以往我对于写作的旧的观念,可谓是醍醐灌顶。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所得所感。

伟大作家的诞生

一、被教条、理论、考试戕害的脑袋

我有些疑惑,理论知识不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写作吗?接着我开始思考,接受了十几年的中文教育,我们对于文字、对于文学的理解究竟停留在什么层面?

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修辞手法,意象的隐射含义,意境的塑造等等知识,都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脑海里,很多人怕写不出好的文章,其实就是担心自己达不到这些理论上的要求。

我们心灵结构上的障碍越来越多,一个意象的背后总想赋予它各种各样的情感哲理,结果弄巧成拙,文字干涩无味。

我们的脑袋被多年的理论给限制了,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受到了遮蔽,被理论教条戕害得体无完肤。

而李森教授认为,每一个孩子呱呱坠地之时都是一个大天才,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自身的知识和观念慢慢包裹束缚成了一个思维狭隘的小人物。

兰波《童年》节选:

树林里有一只鸟儿,它的歌声让你停下并把你染红。

有一口没有鸣响的钟

有一片沼泽地里一个白色野兽做的窝

有一座下沉的教堂和一面上升的湖

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打破了心灵结构上的枷锁和障碍,洗涤了心灵的污垢,将本真的、未受污染的文字展示在笔下,直指人心。

也许他们也曾受到过理论的熏陶,但伟大作家的脑袋还保留着一份诗意的纯真,他们跳出了狭隘的圈子,用最原始、自然、朴素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于是他们成为了伟大。

二、激活语词,抹去阅读期待

全世界的所有作家,包括我们每一个写作者,都曾描绘过大自然中的一种景象,那便是雨。

对于雨,我们的印象中有潇湘夜雨、磅礴大雨、细细如丝的春雨、还有寒气袭人的秋雨,这些语词成为了我们心灵结构中对于雨的大体印象。

于是我们陷入了这个“雨”的固定词汇感知中,而我们对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年轮的一次次叠加中,也逐渐丧失了基本的信心。

博尔赫斯《下雨》:

这雨也洒落在了昨日的哪一天

迦太基的哪一些庭院

伟大作家将词典中、人们心中永恒不变的语词进行了一次重新的刷新,然而激活语词的方式又是如此地朴素与简单,在简单之中又蕴含着诗意的体验。

他们抹去了我们惯有的阅读期待,将意想不到的语词展示在读者面前,这样的作品很朴素,却又很伟大。

三、没有被戕害过的童年视角

在任何一个伟大作家的灵魂中,都住着一个孩子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撒泼打滚、嬉笑打闹。

成人看待世界的角度难免会带上功利的、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情感,有对婚姻失利的幽怨,对人生举足无措的迷茫、对事业前途的担忧、对过错的忏悔等等。

但是孩子的灵魂没有被伤害、没有被污染,他们眼里的世界,是最可贵、最饱满、也最生动、最有韵味的世界。

例如李森教授认为,胡适的所有诗歌中,《兰花草》是最佳的一篇。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伟大作家虽然不是孩子,但他们比一般作家多了一份孩子般的简单和初心,保留了孩子看世界的简单视角,因此造就了他们作品的永恒。

四、人人皆可成为伟大

伟大的球员需要精湛的球技,灵活的球场应变能力,刻苦科学的练习,个人的天赋和身体条件;

伟大的歌手需要独特的嗓音,对音乐有别具一格的理解和阐释、敏锐的感受力和观察力等等。

而伟大的作家只需要一颗未被污染的心灵,一个未被戕害的视角,看似简单,其实是最难达到的。

难,并不意味着不可能,所以李森教授在讲座的最后,对我们所有爱好写作的年轻人提出了鼓励和期许——“人人皆可成为伟大”。


写作就是一项人人皆可参与的事情,没有门槛,没有贫富贵贱,拿起了笔,你就是一个写作者,就是一个将语言的碎片转化为歌谣的艺术的人。

如今写作也迈向了职业化的道路,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写作的行业,但是当下真正的作家是屈指可数,称得上伟大的,更是凤毛麟角。

写作的人都会在文章中讽刺如今都市人追名逐利的浮躁,殊不知,同样心烦气躁、渴望一举成名的,还有这一群拿着笔自诩是作家的人。

写作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是我们通向自己内心、通往世界的重要途径。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只为一个人写作,那就是自己。

深挖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将自我不留余力地展示在世界面前,从而追溯到人类的本性与本源。

然而我认为,就算我们在一个行业中成就不了伟大,在写作这条艰难险阻的道路上难以达到最顶点,但持之以恒地做着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想时间也总会给予我们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