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书-- 吾国教育之病理

来源:华拓网
读书-- 吾国教育之病理

还是经罗老师推荐,我开始读郑也夫的《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因为文中的逻辑思维俯拾皆是,因此我读的极慢,虽未读完,但一叶知秋,深感这是一本“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的良心之作。

急切地百度了一下郑教授的信息,发现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郑教授,竟孤陋寡闻到如此地步。原来,作者郑也夫是中国开放以后最早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社会学家。正如度娘所说:郑也夫先生以其独特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中阴冷的地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观察和分析中国当下处境中的真实问题。譬如,这本《吾国教育病理》,他以旁观者的冷静和清醒,向我们揭露了一个个残忍的真实。

以下,我按照郑教授这本书的章节顺序,对所读过的内容做一梳理和回顾并发布,以求更多的人能以更精准的视角去看待“教育这回事”。

在第一章里,郑教授主要就“素质教育”一说进行了全面、理性的分析。

素质不能教育

对于已流传甚久甚广的“素质教育”的提法,郑教授认为此说法有误。他以充分的理论与实例证明:素质不能教育。郑教授提出:在《辞源》《辞海》 《心理学大辞典》等词典和专业工具书中对“素质”的概念阐释为:素质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天资”和“天赋”,是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既然如此,那么:秉性教育、天赋教育、素质教育在构词上前后矛盾:与生俱来的“天赋、禀赋、天资”怎么教育?因此,“素质教育”在语义上不通。

郑教授通过部分实例及进化生物学思想家的理论支撑: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发育而言,环境的作用小于基因的作用,因而决定差异的首要因素是基因,是天赋。但是,后天环境对素质形成的广泛作用,也不是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发生,它主要发生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即所谓“印刻”和“关键期”。

既然有误,为何大行其道?郑教授认为:由于“素质教育”自上而下的颁布和人们对国外作品“quality”这一词汇的个人化、片面化误读,同时再加之高层管理者的接棒、簇拥者的论证,使得“素质教育”一说在语义上的语病“正当”化,于是,这一提法就顺理成章大行于天下了,尤其“素质教育”成了主导中国教育的头号关键词。

郑教授认为,“素质教育”一词只在两个意义上成立。其一是幼儿教育。其二是因材施教,即识别受教者的素质,在此基础上帮助他增长才干。

掩卷长思: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会发现: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完全是应景之作,无稽之谈。学生不具备某种天赋时,教育者根本无从教育。因此,教育并不是去发掘学生,而是“发现”学生的特性后进行有效引导。这也便是“因材施教”一说。也可以说又一次印证了杜威所说:教育即成长。

“素质教育”两个面向的目标无效

应试教育指向明确,因而清晰。而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无人能够清晰、明确的解释这个概念。其自身概念的模糊导致其目标和手段都不够清晰。

对于“素质教育”目标的诠释,目前为两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其二是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的说法不成立。

素质教育的设计者说:存在应试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升学考试竞争过于激烈。郑教授认为:师资优劣是相对的,如果师资能分档,那么“优秀师资”永远不足。既然过去也短缺,为什么那时的应试倾向没有今日严重?既然都在竞争优秀师资,自然无法“面向全体学生”。

郑教授认为,只有坚决消除重点小学和初中(硬件摆平,教师流转),才能消除重点小学、初中的竞争。

但是,取消重点小学和初中的效果,更属于教育平等的追求而非素质教育的范畴。郑教授认为,这是素质教育遇到的两难,也是素质教育无效的重要原因。

“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不可能。

郑教授认为:全面发展未必符合所有人的天性,有些人兴趣单一、狭窄,愿意偏执于一个方向发展没什么不好。

郑教授认为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我们可以 “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他提出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恰当执行方式为:学校提供全面的科目、信息、给学生宽阔的选择空间,但每个科目上学生花费多大的精力悉听尊便。

郑教授还认为:对于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的解释: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中的部分内容为目的热,方法盲。比如:思想道德方面,片面夸大了学校的功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本源性。

同时,另一项说辞为:发展音乐、体育、美术以提高学生素质。郑教授质疑其提法有失偏颇。在郑教授看来:所有学科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譬如:相较而言,语文、书写在智力构成中就属于更重要的素质。

郑教授一系列的发问是不是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内心的疑惑不谋而合呢?例如:为什么在“素质教育”的名下,音乐、体育、美术更属于素质,而语文、数学似乎不在其列?我们现行教育的主要问题为什么是音体美的不足,而不是语文和数学上的不足?对音体美重视不足会导致学生音体美兴趣和能力上的不足,对语文数学用力过猛难道不会导致语文数学真实能力的不足,乃至厌学吗?如果承认主科教育当下的严重不足,副科的加入可以改善主科的不足吗?

郑教授认为:现行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覆盖面很广。问题不是出自设计(意识层面)上,而是发生在教育“实践”层面。在实践中,音体美等科目形同虚设。郑教授这此提出一个非常精准的论断:不是对德育、体育、美育的忽视导致了应试倾向,而是应试造成了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忽视。因此,即使补足德育、体育、美育也无法克服应试倾向;。

在一个严酷竞争、激烈博弈的态势下,不是光提倡就可以改变人们的态度。一门学科不列入高考,必然遭到轻视,一旦列入,将立刻沦为“应试”的项目之一,顿失立项时的初衷。

“应试”的原因与本质

郑教授认为: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明白正确的学习方法,但是在目前形势下,他们只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导致教育的异化,导致教育不再能够提升真实的能力。(不得不说,何尝不是如此?)

不改变“存在”的形势(教育—科举),紧靠扭转意识和端正态度来解决中国教育的问,是幼稚、无知、荒诞,且在实践中已沦为笑柄。

郑教授认为:当下教育生态下,应试只是表象,本质是军备竞赛。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教育所承担的功能。需要正视,教育承担的不是单一功能,而是两种功能:提高能力和改变社会地位。但是,能力高下的判定是个难题。需要简化一种机制来评判众多候选人中的能力出色者。这种机制就是:考试。

由于选拔靠考试,那考试和学校自然把注意力聚焦于考试。一旦聚焦于考试,必然将学习从致力于能力提升,转化为侍奉考试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在激烈竞争下,教育所承担的“提高社会地位”的功能完全压倒了“提高能力”的功能。最终教育沦为应试。素质教育的提倡者企图通过召回被“应试”赶走的教学方式来克服“应试”,无异于隔靴搔痒。

郑教授提出,解决这一难题方式有二:其一为扩大招生;其二为较早分流。各位看官:扩大招生我们一直在做?分流之法我们也一直在抓,大家觉得效果如何?有无问题?问题在哪里?

事实远非我们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