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每天读《资治通鉴》五十 | 黄歇力挽狂澜,阻止秦国进攻楚国

来源:华拓网

每天读《资治通鉴》五十 | 黄歇力挽狂澜,阻止秦国进攻楚国

【专栏介绍】

与你一起,每天阅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发生时间】

公元前二七三年

【相关人物】

陈筮,韩国使臣

魏冉,号穰侯,秦昭襄王之舅,秦国大将

白起,武安君,秦国著名将领

胡阳,秦国客卿

芒卯,魏国将军

贾偃,赵国将军

段干子,魏国将军

苏代,游说家、纵横家

黄歇,楚国使者

【故事大概】

上一篇文章讲到了秦国的军队,打败了魏国与赵国的联军,成功救助了韩国。

接下来,继续往下讲。

魏国段干子想要割让南阳求和,但是苏代则不同意。

苏代向魏王分析说,段干木想要的是官印,而秦国想要的是魏国的土地。如果段干木被秦国控制,而一直主张割让土地给秦国,就像是拿着干柴去灭火一样,会让火越烧越旺。而魏国的土地也会逐渐被割让完。

【评】

段干木是求和一派,认为割让封地,能够求得和平。但是苏代则认为秦国的野心之大,并不是割让封地就能够满足的。一味地割让土地,会让魏国的土地越来越少,最终被秦国吞并。

而秦国,正是利用了段干木这部分求和派的心理,所以才能够一直得到魏国的封地。

所以,苏代的意见是,制止这部分求和派,减少对秦国的土地割让,用别的方式来停止战争。

但是,魏王没有听从苏代的意见。魏王认为,既然已经答应了,就割让吧。因为魏国实在是没有能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评】

秦国现在的实力,已经到了想干嘛就干嘛的地步了,基本上是玩弄于各个诸侯国于鼓掌之间。

而其他的诸侯国,并不能够联合起来,而是一直在窝里斗。这更是给秦国很大的操作空间。

赵国、韩国、魏国,原本就是晋国一族的,却无法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甚至是盯着自己的一点利益,进而互相争斗。

估计苏秦还活着,看到这个局面会气死。

既然已经得到了韩国、魏国的臣服,秦国的野心也随之增大了。秦王派了武安君,统帅韩国、魏国的军队一起进攻楚国。

楚国听说之后,担心这一队联军实力太强,把楚国给灭了,于是赶忙派了使者黄歇来到秦国。

黄歇对秦王说:“大王,都说物极必反,就像是冬天与夏天的转换一样。冬至为阴之极,阴极则生阳。夏至为阳之极,阳极则生阴。如果做事做到极端,也会产生危险。”

接着,黄歇分析认为,今天秦国的土地,遍布天下,控制着西北两端,这是从有人类出现之后,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先王楚王三世都在与齐国合作,联合齐国,就是避免其他诸侯国联合抗衡秦国。

【评】

黄歇是想说明,楚国一直都是为了秦国的,并非要与秦国为敌。甚至,以前还联合齐国,阻挡其他的诸侯国联合,进而制衡秦国。

上文讲到了,秦国最担心的还是诸侯国之间的合纵。而黄歇这一句话,是为了打消秦王的疑虑。

今天,秦王您派了盛桥管理韩国的事务,盛桥会逐渐将土地纳入到秦国。秦王不用士兵,不施威望,就能够得到韩国百丽的封地,是非常厉害的。

接着,秦王您又进攻魏国,封住大梁,攻占河内,燕、酸枣、虚、桃,进入邢丘,魏国的军队都溃散了不敢反抗,大王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随后,您占领土地之后,也停止了战争,休养生息。两年又再次进攻蒲、衍、首、垣等地。仁、平丘,使黄、济阳的不敢反抗,魏王只好臣服于秦国。

最后,秦国又占据濮磨之北,连接齐国和秦国,切断楚国、赵国的要塞,这样天下就无法形成合纵的局面,只有秦王的威望赫赫。

【评】先捧一下秦王,说他的决策非常高明,功劳非常大。追捧完之后,则要分析接下来的形势了。

黄歇认为,秦王如果能够保住功劳,守住自己的威望,减少对外的战争,在领土上施行仁政,这样就能够消除后患,那么功名必将长久。但是秦王如果占着自己人多兵强,以及打败魏国的威望,进而想要成为天子,黄歇认为会有后患。

就像是《诗经》里面说过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易》里面也说过:“狐涉水,濡其尾。”

【评】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开始是容易的,但是想要有一个好的结局,是困难的。

接着,黄歇又举了例子。

以前吴国听信越国的话,进攻齐国,已经战胜之后,回来的时候,却被越王在三江之浦抓住。

智氏听信韩国、魏国的话,去进攻赵国,进攻晋阳城,在已经胜利之后,韩国、魏国却造反,将智伯瑶杀死在凿台之下。

黄歇借古推今,认为一旦楚国被攻破了,韩国、魏国也会随之强大起来,所以这是危险。楚国,是秦国的助手,而其他的诸侯国,是秦国的敌人。

今天秦王相信韩国、魏国会臣服秦国,就像是吴国相信越国。

黄歇分析说,韩国、魏国只是为了欺骗秦国。为什么?因为秦国对韩国、魏国并没有好处,反而一直进攻这两国,造成了极大的怨怒。韩国、魏国的百姓,接踵死在了秦国,已经快有十代人了,所以韩国、魏国如果不能被消灭,对秦国来说,是心头之患。

而且,今天秦国与他们两国进攻楚国,这不是错误吗?

黄歇也从行军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如果向韩国、魏国借道,那也是很危险的。如果不向他们借道,则必须进攻楚国的随水之西,那边都是大山,大河,山林,溪谷,没有开辟过的荒野。

所以,如果进攻不成功,则秦国只有毁灭楚国的坏名声,实际上是得不到任何好处的。而且秦国进攻楚国的时候,其他诸侯国,也必定会进攻秦国。秦国、楚国的军队打仗的时候,魏国就会趁机进攻宋国,而齐国则会进攻楚国,占据泗上,这是一个平原之地,非常富有。

这样下去的话,则魏国、齐国都会逐渐强大起来,到时候,秦国就麻烦了。

基于以上的考虑,黄歇认为秦国不能够不善待楚国。

秦国和楚国联合,进军到韩国的边境,韩国必定会臣服。同时再控制崤山东部的关卡,利用黄河沿岸的渔业、农业来诱使韩国,则韩国必将并入秦国。

如果秦王动用十万的军队进攻新郑,即韩国的国都,那么魏国必定会心寒。接着许邑(河南省许昌市东)、鄢陵(河南省鄢陵县)都会关闭城门,守住秦国的进攻,同时上蔡(河南省上蔡县)和召陵(河南省郾城县东)也无法支援魏国。这样下去,则魏国也会并入到秦国。

一旦和楚国交好,则可以利用楚国的军队,进攻齐国,则齐国西边的土地也可以得到。从西海到东海的土地,都为秦国所占有。以此来号令天下。

那个时候,燕国,赵国得不到齐国、楚国的帮助,齐国、楚国也得不到燕国、赵国的帮助,进而对燕国、赵国施压,对齐国、楚国再进行施压,则四国不需要进行战争就能够占有。

【评】黄歇的分析真的是头头是道。怪不得,楚国一定要黄歇出使秦国。

在听完了黄歇对全盘的分析,秦王也心服口服,认为黄歇说的确实有道理,于是让武安君对楚国的进攻。

同时,让黄歇回国,与楚国缔结盟约。

【推古验今】

黄歇这一段分析非常经典。

从天下的角度做了全盘的分析。不仅深入到每一个诸侯国的实际情况,联合以及断交,甚至也从行军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如果没有黄歇的这一次力挽狂澜,楚国是非常危险的。而一旦楚国被秦国吞并了,那全天下,就真的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住秦国了。

黄歇,正是这一样一个改变了世界格局的人,实在是非常厉害。

关于第四卷的内容已经全部讲完了,接下来将会进入第五卷的讲解,敬请期待,也感谢读者的关注。

【欢迎关注】

读史使人明智,读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稽圣】进行关注。

欢迎转发、在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