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诸葛亮说起谈学习之道

来源:华拓网

      诸葛亮家喻户晓,有一个关于他学习的故事也家喻户晓,就是成语“观其大略”的出处——据王粲《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孟公威、石广元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皆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其实这个记载具有很强的偏好性,突显了诸葛亮的与众不同,一个“独”字很好的将他和他们区别开来,展现诸葛亮学习灵活机动,不拘泥于书本。观其大略在大家心目中想必是一个褒义词,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是“观其大略”成就了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成就了“观其大略”呢?诸葛亮是千古流芳之人,观其大略与他捆绑在一起,自然是正面的,可假如这个词不是记载在诸葛亮身上,而是记载在秦桧身上或者和珅身上呢?“秦桧览书独观其大略”大家就不会觉得这个词多么好了吧!所以仅从对诸葛亮的这段记载中我们是无法看出观其大略的对错的,想要接近真理,我们应该更加深入思考一步。

从诸葛亮说起谈学习之道

                  「诸葛亮」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前半句很好的总结了诸葛亮的处世风格,可是这与三国演义里那个神鬼莫测、出奇制胜的第一军师风格迥异啊!草船借箭、吊丧周瑜、空城计,哪一个不是铤而走险,爱冒险的人都不会做,又谈何谨慎呢?当然,因为这些事都是虚构的嘛!草船借箭的是孙权,周瑜是病死的,用过空城计的是曹操,都和实际的诸葛亮没什么关系。一个看书粗线条的诸葛亮为什么不是个大老粗反而是个非常谨慎的人呢?观其大略和他谨慎的性格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吗?观其大略到底是不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呢?

从诸葛亮说起谈学习之道

                  「草船借箭」

      首先,诸葛亮本身是一个才智出众的人,用现在的话说,IQ在天才级别,他的才智在他所阅读的书之上,所以他能够从容驾驭所读的书,把书当工具,仅通过看大概就能够融会贯通。在学习中,理解比背诵更重要,而能够理解所读的内容,说明才智水平已经能超越所读的内容或与之相当了,假如让一个中学才智水平的人去读博士水平的书,别说理解了,恐怕连大略是什么都找不出来吧!所以,能对多少书观其大略取决于你的才智水平和所阅读的书,当才智水平达不到深度时的观其大略,不过是囫囵吞枣罢了。

               

从诸葛亮说起谈学习之道

  「从漫画形象可见诸葛亮是智商的代表」

      其次,诸葛亮是一个极富个性并有主见的人,他年少时“躬耕于南阳,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梁父吟》是那个时候的哀乐,相当于现在的《安魂曲》,试想一个在田里耕地的少年,天天嘴里哼着哭丧的歌,逢人老说自己多牛逼多牛逼,大家不骂他傻逼才怪,当时的人也不承认他。没错,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极有主见,他没有投奔只手遮天的曹操和家大业大的孙权,而是跟了当时落拓不堪的刘备,因为他早就看准了自己在曹操和孙权帐下不会像在刘备帐下那样受重用;六出祁山到了后几次朝上朝下全是反对的人,都是他力排众议艰难促成的。这样一个有个性有主见的人,读书一定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性的,他知道哪些书对自己有用,书中哪些内容是自己想要的,他在读书时一定是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 

从诸葛亮说起谈学习之道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最后,诸葛亮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一表催人泪下,说他是圣人估计很多人也不会反对,他坚强、他正直、他忠诚、他廉洁,他具备中国古代将相应有的所有美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一书催人奋进,堪称治家万世楷模,他节俭、他自律、他好学、他有恒,他又具备一个优秀师长所应有的所有精神。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必定是光明磊落的,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其内心一定干净清明,内心干净清明的人看事情会更加透彻明白。原来那个喜欢观其大略的诸葛亮早已看透了世道人心,他深谙世道险恶人心复杂,所以睿智的他在处世时才相当谨慎。一个站在高山之上俯瞰全局的人,他看到的是一道无比复杂难解的谜题,在做题过程中自然要步步小心。的确,身居高位的人惟有谨慎才是最好的自保方法,地位越高越犯不起错。其实观其大略观的岂止仅仅是书,诸葛亮一直都站在人生的高处睥睨众生。

从诸葛亮说起谈学习之道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说到最后,观其大略究竟是不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想必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世界上的书成万亿数,有些书确实应该观其大略;但不是所有书都适合观其大略的,有的书还就要慢读细品,像《红楼梦》等;有的书水平在我们才智水平之上,想观大略也观不懂,像《相对论》等。我们不是诸葛亮,才智无法睥睨众生,胸中没有乾坤,但我们可以学习诸葛亮,有目的、有主见得去学习,修身养德,能做到心境澄明,离观大略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