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神众多,但可以称为先生的并不多,杨绛是一位。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文学的高度自不用说。读毕,感受更多的,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三口之家的温情脉脉。
全书共分为三部,第一部算是引子,写“我们俩都老了”,引出了第二部的万里长梦。第二部用亦真亦假的幻境写出了三个人失散的过程。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则是杨绛先生对三人生活的真实回忆。
第三部的时间跨度很长,从1935年夫妇二人牛津求学写到1998年钱瑗钱锺书先后去世。杨绛女士细腻的文笔道出了一家三口的无数欢乐瞬间,那些经历的苦难仿佛成为微不足道的衬托。
我想可以这样解读这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面对苦难的最好方式是专注于自己
钱锺书夫妇出生于当时的富贵之家,但是从求学牛津起,一直到暮年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抗战时期,挤居上海辣斐德路钱家,一住就是八年。
文革期间,住过女儿狭小的宿舍,也住过文学所的办公室。要知道文革期间,有不少知识分子都因为无法忍受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政治运动虽然层出不穷,锺书和我从未间断工作。他总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我“以勤补拙”,尽量读我工作范围以内的书。
我想正是对自已工作和爱好的专注,才让这个家庭平稳的走过了分离、战争和那层出不穷政治运动。也让我们在杨绛先生笔下看不到一丝的抱怨和悲凉。
这种平和的人生态度也深深影响着他们的女儿。
钱瑗从小多病,曾几次休学。政治运动中也是颇受了一番苦,可也是之后才向母亲提起。
文革中用极聪明的方式照顾着被打成“牛鬼蛇神”的父母,心态之好,可见一斑。可以对比一下电影《归来》中的丹丹。
夫妻关系的最高境界是“我懂你”
我懂你,所以宽容你的缺点。
钱锺书是文学上的巨人,可在生活上就只能是矮人了。
杨绛深知这一点,于是在钱锺书“做坏事”之后,她总会说“不要紧”。然后也就真的不要紧了,练成了文章写得,灶下婢也做得的最贤的妻。
放到现在不敢想,面对生活上的矮子丈夫,是不是大部分人会说“我要你能做什么!”
我懂你,所以支持你只做喜欢的事。
杨绛深知钱锺书不喜应酬,承包接电话的事,帮丈夫推掉不愿参加的活动,只为他可在家静心。
因为懂你,所以可以为你做一切你不擅长的事情。
处理家庭关系的妙方是“界限感”
界限感,也就是所谓的分寸感,往深了说,还是讲互相尊重,即便是亲密的家人,也是需要这些尊重的。这一点,杨绛先生做得极好。
在钱锺书决定辞去清华教职遵从父命去蓝田时,杨绛觉得应该争执,却最终什么也没说,没给钱增加烦恼。
书中经常提到一个词“做媳妇”,并给出解释:就是带些孝敬婆婆的东西,过去看望一下,和妯娌、小姑子说说话。
杨绛先生作为当时的新女性,却如此识得清自己的身份,做到了懂进退,识大体,尊重丈夫和家庭,这三口之家的幸福一定离不开她的用心。
智慧的女性,总是懂得适时的妥协。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带孩子一起“格物致知”
书中所写女儿钱瑗,是极其聪明之人,幼时便可过目不忘,在十年文革中没犯错误,在教师工作中尽心尽职,且性格乐观平和。
这样的女儿是如何培养出来的?自然是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书中有一个词“格物致知”。
读书上,在父母的引导下便早早读了许多书,于是很意外的得到爷爷的欣赏和喜爱。
生活中,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即便是吃饭也如看戏一般,总是充满了趣味。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得以培养。
我想亲子教育必是不需要多少刻意的,带着孩子一起“格物致知”就好。
杨绛先生说,“我们仨”是最平凡不过的。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