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春天的时候
地点
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开战
就在这里开战吧谁和谁打
齐国(今山东东北部)VS鲁国(今山东西南部)
实力对比
鲁国与齐国人数 一比十
结局:
鲁国赢了,齐国伤了1000
带来的影响: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两国和平共处。
后人的评价
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再来细说起因
1公元前686年,齐国乱了,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不久大臣又杀掉公孙无知,齐国的国君的位子空了下来!!!(大家要的就是这个)
齐襄公的两个弟弟一个在鲁国一个在莒国避难,此刻都在飞奔回国的路上。
为了这王位,真叫人激动不已,
结果那个叫小白的弟弟份外狡猾,诈死后拖延对方时间,自己第一时间跑到宝座上坐好。
2公元前685年,登上宝座的小白不依不饶,在乾时与鲁国大动干戈,做绝逼死对手自己的兄弟公子纠 ,要回了管仲,齐国和鲁国结下梁子。
3 公元前684年,春风得意的小白不听相国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同时也为了报复鲁庄公协助公子纠夺位的宿恨(人家的家事不要随意插手进去,自己实力不济就抓起一个烫手山芋)。
为什么要打?说简单点扩张和报仇。
战前的一些事情
话说鲁国在乾时失败后的一些举动和重要事件:
1加紧训练军队,赶造各种兵器,积极备战。
2疏通国都曲阜的洙水,加强防备。
3决心动员全国力量一决胜负。
4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分析战争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曹刿的结论:
鲁庄公取信于民,能够一战,
值得探讨的地方:
而曹刿又是怎样得出这样一个有利的论断的呢?
曹刿的谋略和考虑: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我的个人的感想我发言几句:站在我们老百姓的立场说,我认为曹刿的考虑是具有一定智慧性的,谁会为了一些小恩小惠去全力效忠一个国君呢,做齐国的子民和鲁国的子民从根本上来说只要国君治理有道,我们能安居乐业便是。除非你有什么地方关系到我们重大切身利益而又做的比其他的国君做的好的地方,我们会相对忠心地效力啊。如果你注重这些案件说明你国君是将我们的命看得贵重的,对我们是忠心的,才能换来我们忠心。
让我们了解和学习曹刿战略思想 :(1)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简单点说干一件大家都真心愿意干的事情是比较容易成功的。
开战的一些事情
步骤1:曹刿请求随鲁庄公出战,鲁庄公答应曹刿的要求和他同乘一辆战车,率鲁军抗齐国。
步骤2: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客观形势,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迎击来犯的齐车。两军都摆开了决战的态势,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齐军,希望能够先发制人。曹刿见状赶忙加以劝止,建议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这一建议,暂时按兵不动。
步骤3:认真观察,用脑分析,见机行事,我强敌弱时下手,不急于求成。齐军方面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主动向鲁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但它接连三次的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之下遭到了挫败,未能达到先发制人的作战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斗志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庄公果断进行反击。庄公听从他的意见,传令鲁军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迅猛英勇地冲向敌人,冲垮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
步骤4:认真观察,用脑分析,探究虚实,判断有理,不急于求成。庄公见到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发起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的痕迹紊乱;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庄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让我们了解和学习曹刿战略思想(2)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我们发现军事人才观察分析,洞察时机的才干,现场指挥的能力,绝对是用脑行事而不是随心而为。
简单点概括整个的战争的过程都体现了曹刿的认真观察,分析利弊,抓住有利时机达到战争胜利目的的能力。
战后的一些事情
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如此精彩的论断让我们明白原来强弱是可以制造的,对自己有利的局面是可以经营的,而没有分析的虚耗精力必然产生对自己不利的局面走向失败。这种军事思想放在我们的生活,生产,投资等方面都是可以借鉴的。
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让我们了解和学习曹刿战略思想(3)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简单点概括战后的高度总结体现了曹刿的战争智慧,看准时机一鼓作气,追打逃兵态度谨慎。
让我们走近战争去了解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因,不得不感言长勺之战,幸有曹刿!他的军事思想和战争智慧体现在
战前决策-知据
取信于民,深知如何真正得到民心的重点,得到民众的支持。
战场指挥-知机
第一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鲁军趁势发起反击。
第二波:齐军败退时,曹刿登上车望见齐军旌旗凌乱,士卒狼狈奔逃,然后说“可矣!”于是鲁军向齐军发起追击,取得长勺之战的最后胜利。
战后分析-知险
采取你强我避,你衰我打,不知实情,不出兵马,
对比鲁国的胜利,探讨一下齐国的会失败
(1)小白没有听管仲的,而庄公听了曹刿的
长勺之战使齐桓公在争霸斗争史上经历了一次少有的挫折,而后不得不在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上重新审度。此役虽然规模不大,但同时鲁庄公听从谋士曹刿的建议,在作战中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政策,正确选择战场,适时反击,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2)鲍叔牙一时得胜,到长勺后,刚稳住阵脚,求胜心切,一味猛攻,精力耗尽。战术不及鲁国高明。
后记
1当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齐、鲁长勺之战的战法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说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中国后世“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
2长勺之战遗址在今山东莱芜杓山寨西侧方圆四五公里的开阔地带,从莱城出发向东北方向行19公里便可到达。南、北、东三面环山,地形平缓,极易布阵。此地也因为历史上的那次战争而载入史册,名闻遐迩。
3长勺是个很古老的名称。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灭了殷商,商朝的遗民纷纷流徙各地,姓长杓的这部分遗民来到杓山。因为这里是长久居住的地方,人们便把这地方叫做长勺沿袭至今未变。而长勺所在的地区莱芜,更是山清水秀、风光秀美。由于是齐鲁文化重要发源地,古迹众多。境内除了有“长勺之战”遗址外,还有保存较好、比秦代万里长城还早400多年的齐长城、齐鲁夹谷会盟遗址、底蕴深厚的矿冶历史文化、规模宏大创意新颖的莱芜战役役纪念馆,生动地再现了莱芜大地的千年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