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明节前后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经过一个冬天的沉睡,小草伸着懒腰,揉着惺忪的睡眼,羞羞答答地钻出来了。花儿穿上五彩缤纷的衣服,婀娜摇曳,竞相开放。树也脱下旧衣服换上翠绿欲滴的新衣裳。
这时,一个小生命用它的尖尖角拱着身上的被子,探着小脑袋破土而出,好奇地张望世界。它细细长长的,外形酷似一支笔,故而取名笔头笋(俗称判官头笋)。春雨贵如油,一场春雨后,笔头笋拔节而长。
2.
每次春雨过后,我的两条腿就不由自主地想往山里迈进。换上破旧衣服,穿上雨鞋,戴上草帽,将自己全副武装,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愉悦地向山里蹦哒。
一到拔笋季,山上就热闹了,此起彼伏地响起呼唤同伴的叫喊声,全是来山里寻这野味的人。婆婆经常和村里的村妇三五成群,结伴同行去拔笋,她知道哪些地方笋多,可她留了点小私心,笋最多的一块地方绝不肯告诉别人,她要为我留着。婆婆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拉着我,将我带到那里让我拔个过瘾。
笔头笋长得比较隐秘,不会拔的人一般很难找到,而拔过几次的人就有经验了。笔头笋长在茂密的竹林中,需要蹲着身子,眼睛跟地面平行,才能发现它。
在盘根错节、纵横交错的竹稍间,要想提着袋子前行,还是有些难度的。双手扒开竹稍和荆棘,低下头闭上眼拿脑袋往里钻,时不时的还会来只拦路虎挡住去路,一些更密更粗的竹稍像是手拉着手交织的网,令人无法前行,我便灵机一动,转过身去,用屁股开路倒着走,就不怕荆棘伤到眼睛了。
有些笋结伴成群生长在一起,一下子可以拔很多,总嫌自己的手掌太小而拿不多,零零落落地掉在地上,边捡眼睛边贪婪地找着。有些喜欢独处,弓着背哈着腰匍匐前进,也要将它拔来。有些喜欢挑战极限,长在悬崖峭壁上,顾不得安全,巴不得手能像青蛙的舌头一样能伸缩变长,将它席卷而来。在拔笋时,已然没有了平日的斯文,手脚并用,一支都不肯将它落下。
拔笋也有诀窍,往上直拔既费力,又往往会将它折断,只拔到上面半截。要用手顶住笋的最底部,往下轻轻一推,“啪”的一声脆响,一支完整的笋就在手里了。这独特的“啪啪”声,和着鸟鸣声,奏出了悦耳动听的美妙音符,能驱走所有的疲惫,使心情格外的轻松明亮。也许这就是拔笋的乐趣所在。
不多时便拔了满满一袋子,装不下了,只好意犹未尽地下山回家,回来路上还要东张西望,发现路边有一支定不会放过它,一定要放下袋子,将它拔来塞进已经满出来的袋子里。晚上睡觉时闭上眼睛,眼前全是一根根的笔头笋密密麻麻地立在地上勾引着我,白天拔笋的兴奋劲还没过,晚上继续享受。
3.
回到家,来不及换下这身湿漉漉脏兮兮的破旧衣服,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剥笋。褪去笋壳,露出如玉的笋肉,洗净后用盐揉一揉,放一小撮梅干菜,放一勺猪油,隔水蒸二十分钟,揭开锅盖,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拿这个菜下饭,鲜嫩爽口,入味,可以让饭量大增,多吃上一碗饭。
笔头笋保鲜时间极短,一早一晚,滋味便大打折扣,要是过夜再吃,口味已有隔世之感。想要保存笋,可以用清水直接煮熟,晒成笋干。还可以将笋制作成盐封笋。为了保鲜,笋的加工需要和时间赛跑,带着露珠的新鲜笋采下山,剥壳洗净后立刻用大量颗粒盐在柴火灶上烹煮,在热力和盐分的作用下,鲜笋的鲜美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要炒得没有一点水份,盐结晶在笋干上,起锅,将它摊冷,装瓶,密封,盐封笋才算完成制作。
笔头笋4.
盐封笋是我夏天必不可少的辅料。下面条和面疙瘩时盐封笋是我必放的,那紧致爽口的笋肉,使原本寡淡无味的面条或面疙瘩更入味,更提鲜。炒蒲瓜、丝瓜和冬瓜,这盐封笋也是我必放的,美味只在一笋间。
老公还有一碗拿手好菜,也是非要盐封笋不成的,盐封笋有祛腥、提鲜的作用。将墨鱼剔骨切片,骨归骨,片归片,鱼片用少许盐、料酒和生粉腌制十多分钟,鱼骨稍加爆炒,放入盐封笋和黑木耳炖汤,待汤汁发白散发出浓香,加入腌好的鱼片,汤汁再次沸腾时就起锅,放上香菜。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三鲜鱼汤就做好了。这碗菜是我百吃不厌的,每次吃每次都光盘。真是无笋不欢啊!
笋干需要浸泡半天,与五花肉红烧着吃。笋干比鲜笋多了一份脆嫩的嚼劲,鲜味都被封锁,一块肥而不腻的五花肉,配上鲜嫩的笋干,浓油赤酱,文火慢炖,炖出香味浓厚的舌尖上的美味,只吃一次就再也忘不了。
笔头笋笋还可以做成笋丝干菜和麻辣笋丝,各有各的风味,夏天热得食欲消退,全靠这笋帮我度过难挨的夏天,顿顿餐餐都少不了,只是我对盐封笋情有独钟。
笔头笋的季节很短,二十来天时间便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笔头笋长高了就老了,称为“上样”。当满山都是上样的笔头笋时,心里总是充满了惆怅,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光悄悄溜走了。想要再见,只待来年!
齐悦梦想社群更文第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