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陷入一种表面繁荣热闹的运动中,例如精准扶贫,但只有深入其中,才了解到获利只有少数,而想把这少数的利益平衡到跟多人头上,那就需要大家共同理智,不再狂热,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同舟共济,共同承担风险,共谋出路。
我的家位于陕西南部的一个小村落,今年精准抚贫的政令下来后,我们家很荣幸地被列入请准扶贫的行列,贫困原因大部分在于我这个正在上大学的学生。但政策实施下来整个村镇所展现出来的景况并没有我所想象得那么好。就我暑假回家所亲身经历的一切,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一场扶贫的运动,反而使许多家庭陷入越扶越贫的死循环,至少目前的我家的情况是这样。
我无意否定中央的决策,但是就我所在的村镇乃至整个县城,陷入一种狂热,养各种家禽和种各种作物的狂热,政令的在我们县的实施是否存在着“一刀切”的嫌疑,完全没有因地制宜尚且不论。而就我所在的村子而言,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是顶梁柱的产业,光靠养几只鸡,种几亩药牡丹和吊瓜,难道就会富起来会脱贫?关于国家制定的扶贫标准,年收入2800多元钱,就算脱贫,这个标准定得咋样暂且不说,实际上的情况是这个标准中国农村大多家庭早已达到,一个家庭,一年再没有2000多的年收入,何谈送孩子上学,何谈养活一家人,所以这个标准是否也存在“一刀切”的嫌疑,你我心中自有分晓。
谈完了标准制定的问题,落实到具体层面的实例。例如养鸡这件事情,精准扶贫对于贫困户的标准是最少要养到60只鸡,每只鸡补偿10元钱。可是这十元钱,连半大的鸡仔都可能买不到,但是这是标准,所有的贫困户都去买鸡仔,鸡仔价上浮的厉害,肥了卖鸡仔的人的腰包,苦了买鸡仔的农户,再说现在的鸡市,村镇上的鸡价已经从去年的20/18元左右跌倒平均11块左右,辛辛苦苦养鸡,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所以,养鸡难富,鸡多价贱。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狭小的乡村市场,利润也自然少,所有人都加入养鸡的大行列,分了原来属于少数人的一杯羹,谁都难从中再获多少利。再说养牛,它比养鸡值钱,养牛户利用政策把牛倒来倒去的在熟人之间卖,再商量好说辞,从而谋取补助的款项,空手套白狼,出现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因为补助只看牛数,检查的人来了,就说牛卖了,检查的人也只能无可奈何。
另一个层面在于农村基层明主里的熟人经济,而村长往往对这些事情无可奈何,他没法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也只能为大家多谋点利益,所以也没做出什么有效的条约来限制这些行为,反而还帮助农户欺上瞒下。但仔细分析整个行为,就可以明白,在精准扶贫这项政令里谁都想分一杯羹,谁都想从国家手里拿钱,但谁都不想承担风险,拿出切实有效的富有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没有魄力的村长和农户,没有规模化的养殖,没有稳定的客户,没有可以撑起一片天的产业,养鸡种药这种鼠目寸光小打小闹的项目,村子难以富得起来。
以我暑假在村子里所看到各种扶贫的困境,陷入的死循环。我对于这场扶贫攻坚战有深切的担忧——战斗打响了,大家可能面子上脱贫了,里子里却还在贫困的泥淖里挣扎,而且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