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耶路撒冷三千年》,需要懂得的历史知识有很多,需要查阅的资料有很多。
一
故事是从古罗马入侵耶路撒冷开始的,那么古罗马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国家?
查资料可知,古罗马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逐步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罗马为争夺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同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到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到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它与秦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古代世界强大的帝国之一。
这段介绍中提到,古罗马与秦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古代世界强大的帝国之一。那么秦汉汉时期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呢?
查资料可知,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境内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部落。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作为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在语言、文字、历法、哲学、文学、医学、建筑、饮食、音乐、绘画、戏曲等各方各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强烈影响着周边国家。
古罗马与秦汉时期的中国相比较,有什么高低之分?
查资料可知,古罗马与中国同属四大文明古国,并且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贸往来,但不进行政治交流。是贸易和商业伙伴。下面这个结论比较客观、全面。
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在中世纪时期确实非常强大,因为它是欧洲天主教下唯一的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在理论上要比欧洲其他的国王在封建等级上高出一截,由此可见神圣罗马帝国的实力确实不俗。但是,神圣罗马帝国处于欧洲中部,东边有斯拉夫人和异教徒土耳其人,西边有法国等强国,南邻意大利诸邦和教皇之势力,北有北欧,处于两线作战,四处受敌的境地,这极大地限制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发展。罗马疆域的全盛期是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帝国此时控制着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至于秦汉与罗马的比较?这个问题曾又很多人探讨,但我觉得其太过复杂,就如同论证关公跟秦琼哪个更厉害更简单些,无论据无法论证。
以往的见解是汉朝打败了匈奴,而逃到了欧洲的匈奴又打败了罗马,所以汉朝罗马一定赢,我个人认为此种说法有失偏颇,国家间的战争不能用数学公式来表现的,就如同足球比赛,中国队打赢了韩国队,韩国队打赢了西班牙队,那么中国队一定能打赢韩国队?!
国家间战争的输赢取决于各种因素:国家综合实力,人口数量、版图大小,国民尚武精神,民族意志,科技、战争潜力、政治形态、统治阶级的优秀程度和战争决策的发挥等等。
汉朝和罗马处于同一时期,但军队没打过照面,汉朝在西汉汉武帝和东汉初期两次大规模北伐打败过匈奴,此时中国的国力都处于鼎盛时期。匈奴入侵罗马是公元四世纪的罗马后期,政局动荡,国民精神颓废,各阶层矛盾尖锐,是罗马最弱的时期,被打败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以匈奴作参照,用强盛时期的中国比较没落时期的罗马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根本不值得拿来比较。两国相争,没有谁赢定了的道理,只有比较谁赢面大一些。
秦汉的优势重在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秦汉的集权统治可以有效的集中和迅速动员全国之力展开致命一击,秦汉以轻步兵为主力的军队可以实现复杂地形的快速和隐蔽行军,可以承受侵略战争长期化和几十万军力的重大损失。
而罗马的优势在于后发制人,时间越长对罗马越有利。罗马的共和制度决定了其不利于先发制人,罗马共和国很少能集全国之力毫无情理的展开突然袭击,说服元老院和国民出兵可不是随便一个道理就可以打发的,何况是一个陌生的遥远国度,如果先发制人,兵少了简直送死,兵多了更难通过元老院这一关,时间长了,人死多了,民众受不了,就如同美国打伊拉克一样。
两者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军队的规模,秦军动则几十万,甚至过百万,罗马更多的是几万,十几万,二十几万已经是很大了,也许有人说秦是人海战术,但是给你百万的军队你如何指挥作战,规模的差别对将领的要求从战术变为战略,对国家的战争潜力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对其后勤保障提出了严峻的要求,食物、武器乘以100万,都不是个玩笑,罗马与秦最大的差距就在此。
简单点说就是,论单兵作战能力,绝对是罗马士兵强;但如果进行大兵团多兵种作战的话,中国胜出的几率还是要大一些。
附:古罗马与中国历史对比大事年表
(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开始。
约公元前753年,传说罗马建城。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以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公元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结束,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3年,晋国赵、韩、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领地。
公元前449年,罗马颁行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64年—前241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一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自称"始皇帝"。
公元前218年—前201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二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
公元前149年—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爆发第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城被摧毁。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西汉进入强盛时期。
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罗马内战时代。
公元前119年,西汉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从此匈奴远徙。
公元前73年—前71年,罗马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
公元前60年,罗马庞培、克拉苏、恺撒结成"前三头政治"。
公元前51年,汉宣帝刘询召集石渠阁会议,讨论五经异同。
公元前43年,罗马安东尼、屋大维、李必达结成"后三头政治"。
公元前33年,西汉王昭君出塞。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确立元首制,建立罗马帝国。
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
公元14年— 68年,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公元69—96年,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
公元73年,东汉窦固击败匈奴,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9年,罗马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等城被湮没
公元92年,宦官郑众等因诛杀外戚有功而封侯,宦官开始用权。
公元96年— 192年,罗马帝国安东尼王朝。
公元97年,东汉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甘英 至条支,临海而还。
公元166年,大秦(罗马)王安敦使者至汉朝。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黄巾大起义。
公元193年— 235年,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
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军队。
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把罗马公民 权授予境内自由人。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建立魏国。
公元235年— 284年,罗马社会陷入"三世纪危机", 蛮族开始越境入侵。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短暂统一中国。
公元284年— 305年,罗马戴克里先进行改革。
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合法。
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次年东晋建立。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军队。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帝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南朝开始。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被废除, 西罗马帝国灭亡。
(此年表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等资料编制。)
二
书中提到: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那么,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是怎么样的?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亚洲西部巴勒斯坦,以及散居小亚细亚、埃及的犹太人中间。最初,它只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后来才独立出来,发展为世界宗教。它不仅在欧美盛行,而且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传插到了世界各地。目前,全世界基督徒据称有9.5亿人,分布在150个国家和地区。
原始基督教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巴勒斯坦位于“新月形沃壤”的西南端,地处交通要道,其地理位置招致了邻近的沙漠游牧部族的侵犯,使之成为互相敌对的各大帝国的必争之地。所以,自古以来,外族不断侵入,战争连绵不断,灾难深重。犹太民族多次遭受邻近大国的征服与蹂躏,在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301年期间,巴勒斯坦易主达七次之多,最后落入托勒密王朝之手。
大批的犹太人被驱逐到了亚历山大里亚等地,在沿地中海各大城市中,都有犹太人的侨居地。公元前198年,叙利亚的塞琉古王朝占领巴勒斯坦,犹太人几经斗争,终于在公元前142年获得独立,建立了马加比王朝,但在公元前63年又亡于罗马。罗马大帝国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压迫,帝国境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起义和民族独立战争此起彼伏,但各次起义都在强大的帝国武装残酷镇压下归于失败。
公元前73-公元前74年,在意大利爆发了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参加起义的奴隶达12万人,斗争达三年之久,席卷整个意大利半岛。起义由于奴隶主的全力镇压而失败,6000多名奴隶被钉死在罗马城大道的十字架上。
公元66-70年亡国的巴勒斯坦全境犹太人大起义,惨遭镇压,耶路撒冷尸横遍野,十字架上钉满死人,居民被卖为奴隶者达7万多人。人民革命运动被镇压下去后,压抑、绝望、萎靡的情绪,对非人的生活条件和对压迫者的仇恨情绪四处蔓延。这种绝望、无可奈何的仇恨和政治上的幼稚、软弱,使犹太人很自然地产生宗教幻想,指望出现一个救世主,从天而降,拯救人们于水火之中。
犹太教并不是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就信仰的宗教,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公元前2300年,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就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大约3800年前,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经趋于衰败时,亚伯拉罕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经巴比伦、马利、哈兰迁徙到被称作迦南的地方(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方),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据《圣经》的描述,亚伯兰的这次迁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在亚伯拉罕99岁时,耶和华又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创世记》。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的列祖,也是犹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在亚伯拉罕的带领下,希伯来人进入了巴勒斯坦,为了战胜当地的迦南人,希伯来人需要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加强内部的团结。古代希伯来人信奉多神崇拜,雷雨、风暴、树木、石柱、火都是他们的崇拜对象。在对众多自然神的崇拜中,希伯来选择了自然力量的化身——耶和华作为共同信奉的主神。为表示对耶和华的信仰,希伯来男子都要受割礼,在肉体上做永远的守约。尊重耶和华为主神和举行割礼仪式是希伯来人从原始宗教形态向神教的过度,也是犹太教形成过程中的第一阶段。
为了摆脱埃及法老带给犹太人的灾难,希伯来人首领摩西率领希伯来人离开埃及,在西奈半岛转辗40年历尽人间艰苦,人民怨声载道,日益背叛上帝,摩西为重返故土统一人民,借耶和华之名传授十条戒律,要希伯来人遵守。戒律的前四条强化了希伯来人对耶和华的信仰,后六条则是关于社会伦理方面的约束。这些情况大体反映了犹太教基本教义的形成。这也是犹太教的第二阶段。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2世纪到9世纪。
摩西死后,约书亚继承其位,率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取得一块安身之地。大卫作为统一的希伯来国王,定都耶路撒冷。他以隆重的仪式把犹太教的象征约柜迎入耶城,并筹建耶和华圣殿安放约柜。大卫死后,其子所罗门建立第一圣殿,此时犹太教各种宗教礼仪、典章均已完备。犹太教发展至鼎盛时期。
好景不长,所罗门死后,统一的王国一分为二,南北二国彼此争战不已。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劫后五万余人沦为巴比伦之囚。犹太人哭王朝之沦丧,哀人民之苦难。实际上是在利用宗教的力量,来鼓舞人民能够重返故土,建立家园。于是,犹太教的宗教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在犹太人沦为巴比伦之囚的期间,犹太先知为加强犹太人的团结,极力宣扬耶和华,夸张耶和华的权能,把耶和华说成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真神;同时教导人们要反省自过,虔信耶和华,才能从苦难中摆脱。这样犹太教教义中与增加了对救世主的信仰。
公元前538年,波斯击败巴比伦,犹太人得以重回巴勒斯坦。公元前516年第二圣殿建成。第二圣殿的建成标志着犹太的中兴,犹太人又有了自己的宗教活动的场所,波斯帝国的宽容政策使得犹太人获得了修养生息的机会。犹太人又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中吸收许多宗教思想,犹太教逐渐从现实转向虚幻,形成了天国和来世的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根据生前的行为,或升天堂或坠地狱。至此,犹太教的教义中,又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吸收了许多宗教思想,诸如宇宙间的善和恶.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讲求来世等信仰。至此,犹太教信奉耶和华为宇宙间唯一的神,相信救世主、来世等教义便最终确定下来了。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半岛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居民主要是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分成许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据一方,彼此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水源、土地而发生战争,血亲复仇盛行。连年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停滞,氏族内部阶级分化加剧,部落贵族应运而生,他们占有大量绿洲和草地,拥有许多奴隶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濒于破产。半岛沿红海海岸的希贾兹(汉志)地区,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业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麦加,因受过境贸易之利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镇。麦加古莱什部落的商业贵族执掌着多神崇拜的中心克尔白神殿的管理大权,每年从克尔白祭祀庙会的集市贸易中,谋取巨额收入,垄断了麦加的商业贸易。城镇中的商业贵族伙同游牧部落的贵族,通过经营商队、贩卖奴隶、放高利贷等手段,牟取暴利,对城镇贫民和农牧民进行高利贷盘剥,大批中小商人破产,沦为商业贵族的债务人,造成阶级对立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四起。
外来的侵略和传统商道的改变,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进行子长期的掠夺战争。525年,埃塞俄比亚人在拜占庭的支持下派兵侵占也门。570年埃塞俄比亚驻也门总督亚布拉哈率兵进犯麦加;途中因遭瘟疫而退兵,但战乱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生活。575年,波斯出兵逐走埃塞俄比亚人,在也门确立了统治。频繁的战争和掠夺,使阿拉伯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灌溉工程被毁,道路淹没,商旅不前,人口锐减,使富庶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同时,波斯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废止原由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到达叙利亚的商路,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变,造成了半岛南部和西部经济的衰退,麦加、麦地那等城镇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败,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断绝,从而加深了社会危机。
伊斯兰教兴起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其中拉特(即太阳神)、乌扎(即万能神)和默那(即命运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麦加城中心的克尔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向其祭祀、祈祷、献牲。信奉一神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早已传入半岛,在也门地区及一些城镇和农业区流行,其一神观念、经典、传说、礼俗对伊斯兰教有显著影响。因犹太教和基督教不适应阿拉伯社会变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在阿拉伯社会变革和一神教观念的影响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过渡,产生了一神倾向的哈尼夫派。他们承认独一神,反对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复活、惩罚和报应,注重个人隐居修炼,过着禁欲的生活。哈尼夫思想成为伊斯兰教思想的先驱和中介。
阿拉伯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阿拉伯贵族为维护其统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垒,夺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广大的下层人民和奴隶要求和平与安宁,渴望摆脱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改善自己的贫困地位。伊斯兰教的兴起,正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十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传子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教的创传人穆罕默德是一位伟大而杰出的历史人物。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早年失学替人放牧,12岁时跟随伯父及商队,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经商,并广泛接触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地区的社会状况,了解到半岛原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的情况,为他后来的传教活动提供了大量社会知识和宗教素材。25岁时他同雇主麦加富孀赫蒂彻结婚,婚后生活富裕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后他受哈尼夫派思想的影响,经常隐居潜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摆脱困境的出路。相传,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此后,他宣称接受了真主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起初在麦加是秘密传教,一些至亲密友成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一般群众传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诫人们放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们信奉独一无二的安拉;谴责多神信仰给阿拉伯人带来的愚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宣讲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的观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归顺安拉,将在末日审判时遭到惩罚,堕入火狱,归顺安拉者将在后世得到奖赏,进入天园。他还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为兄弟,应联合起来,消除血亲复仇,并提出禁止高利贷盘剥,行善施舍赈济贫弱孤寡和善待、释放奴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受到广大下层群众的拥护,许多人纷纷归信伊斯兰教。由于穆罕默德所传教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部落传统多神信仰的地位,触犯了麦加古莱什贵族和富商掌管克尔白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麦加难以立足。
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麦力口穆斯林迁徙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进行了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改革。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兰教作为统一和团结的思想旗帜,号召穆斯林“顺从安拉和使者”,并派出门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很快归信了伊斯兰教。他制定了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在处理内部民事和对外关系中共同遵守的《麦地那宪章》,在信仰自由和结盟的基础上同犹太人各部落达成某些协议,实行和平共处。在实现了麦地那的统一后,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及部分著名的圣门弟子组成上层领导集团。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号召下,将迁士和辅士团结在乌玛的周围。穆罕默德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完成了伊斯兰教义体系及各项制度的创建。他完整地确立了以信奉独一安拉为核心的五大信仰纲领;规定了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及仪则;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规、民事、刑事、商事、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确定了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号召下,于624—627年间,他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吴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打击了麦加贵族的锐气,从此,穆斯林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觐为由,率军至麦加近郊,麦加贵族被迫妥协,同穆罕默德签订《侯代比亚和约》,决定双方休战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战时机,向邻国和半岛上的千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节,携带国书,向其国王和部落首领宣传伊斯兰教,以扩大影响,同时派出武装讨伐海巴尔等地聚居的犹太人,以扫除反对势力的侵扰。
630年,穆罕默德以麦加贵族违背协议为由,率领一万多人的穆斯林大军,进逼麦加城下,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被迫请降,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麦加全城居民宣布归信伊斯兰教。进入麦加后,穆罕默德下令捣毁克尔白殿内全部偶像,只保留黑色陨石,并改克尔白殿为清真寺,宣布克尔白为禁地。从此,麦加克尔白成为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的中心。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领袖地位,基本上实现了半岛的政治统一。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穆罕默德亲自确立了朝觐的一系列仪典,成为尔后穆斯林朝觐所遵循的范例。他发表了辞朝演说,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伊斯兰教创传的胜利,“我已选择伊斯兰作你们的宗教”,强调穆斯林之间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同年1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至此,伊斯兰教已形成在半岛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成为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支柱,揭开了阿拉伯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