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前,有位年轻人,希望找寻令世人脱离苦难的法门,于是参照当时流行的方式开始了一场修行。他走进深山密林,不洗澡,不吃饭,偶尔捡食地上的枯果,整日打坐冥想,最后被折腾得身心俱疲。终于有一天,他幡然省悟,身体的平静和舒适与自心的安住息息相关,而这又是智慧产生的基础,虐待身心本就是在阻断智慧,苦修无法助人脱离苦难,于是他开始了一些全新的尝试,能让更多普通人接受的“好玩”的方法,这些方法被称作“善巧”法门。这位修行者名叫乔答摩·悉达多,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佛陀。
在今天中国的职场上,如几千年前古印度僧人般的苦修仍然存在。从小,师长就告诉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总有一个声音在我们耳边说,学习、工作、生活都必须要吃苦,吃尽苦头后自然会苦尽甘来。于是由此衍生出一套“自虐”式工作伦理:我们当学生时,每到大考前夕就要自觉不自觉地头悬梁、锥刺股一番;工作以后,则自觉不自觉地以苦劳作功劳。这些行为,更多地是对“自虐”式工作伦理的一种心理补偿,仿佛若不这么做,就要遭“天谴”似的。其实,冷静地想一想,认真刻苦就必须要吃苦吗?苦尽之后就一定会甘来吗?也许,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过程确实常会伴随着痛苦的历程,但把工作目标直接偷换成吃苦就显得有点荒诞了。
因此,“好玩”作为“自虐”的对立面,在中国企业成为一种潜在的禁忌也就不足为怪了,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生代进入企业,“自虐”式的价值体系正受到空前的挑战,许多企业中人开始意识到,人们受更多的教育,从事更多的工作,体验更多的生活,应该是为了在做事时更轻松快乐,而不是让我们在做事时更辛苦烦恼;是让我们更容易对某些事物产生好奇,而不是让人被更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
让自己更“好玩”,其实是让自己做的事更有意义。人的价值体现,并不在于做事过程有多么辛苦,恰恰相反,当做事的过程和结果为更多人带来欢乐时,做事的意义才真正凸显出来,而这个“更多人”中没有理由不包括我们自己。如果一件事可以让你名利双收,但自己过得很痛苦,也会害惨很多人(不要以为没有这种事,据说华尔街就有很多专业人士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你觉得这件事还有价值吗?我们无力改变所有人,但我们至少可以提醒自己:让自己“好玩”一点,不要变成连自己都不喜欢的那种人。
“好玩”不单是对自己好,也对自己所在的团队有莫大的好处。一个死气沉沉的团队,可能会因为一两个“好玩”人的加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让大家在团队中工作得更顺畅。如果这个团队的领导懂得适当引导,这个团队还很有可能成为敬业而又具有创造力的绩效明星团队,这可以在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找到对应的解释。近些年来,脑神经科学对人的认知和能力发展作了许多理论研究,而心理学则对人的积极情绪与工作和团队绩效关系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两个学科的研究都表明,“好玩”确实很重要。
脑神经科学家们发现,面对工作挑战,如果是在快乐的状态下面对,大脑分泌多巴胺(被称为幸福荷尔蒙),有助工作表现,会因成就感而更感幸福,同时会使神经突触间的联络倍增,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也促使人更快地学习新知识;而在令人反感、无奈的环境中工作时,大脑分泌皮质醇(压力激素),抑制理性思维,会使绩效低落,痛苦感上升。心理学家们则发现,在“好玩”的情绪中工作,我们较能维持专注,创意比较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提升,也更有弹性及适应力来面对挫折。简而言之,一个“好玩”的积极环境会让工作者和团队的效率大增,并且会形成正向情绪的循环和累积。
从这个角度看,“自虐”式的工作心态无助于创造价值,而“好玩”,不仅无罪,而且很有意义。
没有不“好玩”的工作,只有不会玩的工作者。经历了“自虐”式价值观洗礼后,国人普遍不太会,或者说,不太敢以“好玩”的心态看待工作。但其实,在任何一种工作中发现“好玩”,这也是一种能力。2008年底,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在伊拉克访问,一名记者为表达抗议,向布什丢了两只鞋。事后记者采访布什,问及对此事的看法。这本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但布什只用了一句很好玩的话就轻松化解了,他说:“我只能对大家说,那只鞋的尺寸是十号。”很多国人不喜欢布什,但相信很多人喜欢他这种举重若轻的反应。在“自虐”式价值观作祟下,我们本以为,国家元首是无论如何不可以“好玩”的,但布什的这句俏皮话给出了一个范例。相形之下,在多少场合中我们显得过于严肃,甚至是小题大做了?在多少场合中我们的弦绷得太紧,而无法一张一弛?我们又因为不“好玩”损失了多少本可以提升的效率和友情?
每每希望将自己的工作引向“好玩”时,却常常听到这样的告诫:“工作岗位要严肃认真,不能嘻嘻哈哈”。此时,我们姑且不论把工作做得“好玩”是不是就等同于嘻嘻哈哈,我只想问一个问题:我们做事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事情做好,让参与者和顾客满意,还是为了严肃认真地把每个规定动作按规定方式不断重复?也许,当我们觉得工作很痛苦却又无法自拔时才发现,我们工作的目的和过程早已被曲解和异化了,我们习惯性地厌恶着“好玩”,那“自虐”,其实本就是我们自找的罢了。
人生苦短,不妨“好玩”。这不是一篇严肃的论文,所以当我们谈论“好玩”时,并没有开宗明义地给出“好玩”的定义,在本文结束前,请允许笔者做一下补救。我们在此说的“好玩”,起点是有趣味,目标是有意义,我们追求的“好玩”是趣味与意义的均衡。若工作中只有趣味而没有意义,那多半很无聊,若只有意义而没有趣味,那多半会麻木。工作的价值不是空洞的,而是融入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之中,“好玩”的工作为我们的生活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由:它给了单身小伙儿一个理由,可以理直气壮去跟丈母娘提亲;它给了退休老人一个理由,可以对自己在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贡献而感到自豪;它给了为人父母者一个理由,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自食其力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回到文首处谈及的佛陀故事,在修行多年后,悉达多终于成就了大智慧,其中许多禅理至今还启迪世人去领悟人生的真谛。在他与门徒的对答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最悲哀的事,莫过于临终前才发现,那个你一直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只是幻相,你误认它为自己,又浪费了一生去满足它。如果以这种眼光看,我们全力以赴地努力工作,并不是因为这样就能到达什么目的地(其实那个我们虚构出来的目的地也并不存在),而是在人生的过程中,只有尽情挥洒、不留余力,才能让必将走向虚无的生命体验过得更加“好玩”,也才能让看似无意义的人生变得鲜活而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