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阅读量统计存疑——读书心得外延

来源:华拓网

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18到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5本。

有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人均64本。而据刚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

类似的言论相信大家从不同渠道看到过不少,比如各种博客或者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平台、QQ空间等等。

一直以来,我也未曾觉察出任何问题。

直到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现——这个统计数据是怎么来的?

首先我自己本身没有经历过任何的调查访问,其次据我所知,我身边的任何人也都未曾经历过来自所谓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之类的调查访问,那么这个数据到底是怎么得出的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百度百科上说,这句话来自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专门写就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

这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是的,没有调查,纯凭臆测当然不能拿来当作有说服力的证据。

那么请问这样的结论到底是怎么得出的呢?

首先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已经被否定了,因为刚刚已经说过,我以及我周围的人没有任何一个提及自己经历过这样的调查。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所处的圈子基本上代表了有共同特征的一小撮人,而如果某个圈子整个都被忽略了,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个阶层都被整体忽视了嗯?

就调查样本而言,这个样本首先已经不全面了,其次也是不够“随机”了,而一个既不全面也不“随机”的样本,能够具有代表性吗?相信学习过中学数学的人对这个能够分辨。

一个如此大范围的调查活动,居然没听说有人参加过,你不觉得很奇怪么?人口普查同样很大,但是知道的人很多,而阅读量的调查却只看到结果,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展调查活动,这也是一个疑点。又或许只是我个人孤陋寡闻?别人或许对这个是否了解我就不清楚了。

如果否定了调查问卷式的方法,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呢?

大数据是这几年比较火的一个新名词,被很多人誉为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大数据可以做到在人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调查出一个人的年阅读量吗?恐怕,也没有这么神奇吧。

对于某种新生事物,难免会陷入两极分化的状态,一则会认为大数据无所不能,成为大数据的拜物教,另一方则会对大数据持否定态度。而一个客观的人去冷静地对待大数据,我相信他会理解,大数据有其积极的一面,自然不可避免的会有其局限性。

大数据依赖于数据搜集,而数据搜集来源于网络,但是当下会有一个网络与阅读的非重合区。

一个热衷于阅读的人,很少会热衷于网络,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把业余时间大量放在书籍阅读上的人,很难再抽出时间去在网络上各种游走。而且习惯于阅读的人也并不会觉得阅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就像一般人不会把自己今天刷了两次牙放在网络上炫耀,所以往往读书很多的人,你可以在他家里看到成排的书架,和数不清的书籍,却很难在他的网络空间看到他炫耀今天又读了多少本书。会这样做的,反倒是那些不怎么读书的,他们才会觉得“我读了一本书,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这样一来,社交网站的信息抓取就会使事实和推断的偏差非常大。

因为一个人可能一年读了上百本书,却从不在社交网站更新动态,于是你只能推断他没有任何的阅读量。而整天泡在社交网站上更新动态的,又哪来时间去静静地读书呢?

现在网络买书也很热门,网上可以买到很多身边没有的书,而且价格便宜通常正版书可以打六折或者七折,还快递送货上门。那么跟踪购书记录是否可以呢?我只能说,技术上行得通,但是其数据无用。

因为我买一本书可能是自己看,也可能是送人。比如很多家长就会给孩子买各种辅导书。而且即使书是给自己买的,什么时候看得完也是个问题。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有很多书早早的就买了,但是至今尚未看完,但是又有些书买的比较晚,却很快阅读完了,那么你从购书网站得知我买了十本书,你怎么知道我读完了几本?再次回到之前的问题,如果我不在任何社交网站上分享我读书的内容,你怎么知道我读了还是没读这十本书呢?

大数据确实可以做到很多事情,但是就目前的发展而言,其局限性仍旧难以摒弃。或许有一天智能家居普及到千家万户,其局限性才能缩小到一个可以忽略的地步吧。

那么还有其他技术手段来实现吗?可能有,但是以我目前的见识而言,我想不出来。

说到这,我想需要再次阐述一下我的观点,以免有人对我的观点进行扭曲和误解。

我并不反对提倡人们多阅读,也并不为中国人阅读量少感到意外。但是我对这个阅读量的统计结果的来源存疑。

我觉得人有必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分辨其所被告知的事情。这个过程中,对看似权威的人或机构,不可对其盲目相信和跟从。

这是我读《乌合之众》得来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