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萧红•力透纸背的命运苍凉

来源:华拓网

文/墨寻

1

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午后,阳光落满窗台,海棠和桃花在枝头灼灼地盛放,而楼外的行人三三两两正一起向春天走去。百无聊赖的我翻找出着萧红的《生死场》,看着看着人不觉也寂静了起来。

这种对“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的情绪又从我的心底汩汩地往上涌,我再一次感到死亡的悲哀,这种悲哀中也深深夹杂着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中国农村底层妇女的深切同情。

在萧红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漠的笔调下,你可以窥见一幅幅真实生动的东北农村人民日常生活的画卷。在那里,“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也忙着死”。

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里,他们过着被剥削、被奴役、被杀戮的不幸生活,无力反抗而又无可奈何地默默承受着一切。老王婆为纳租不得已买了多年的老马,赵三组织“镰刀会”抗租,做了牢,地主却乘机加了全村农民的租。

农民在死亡、生病、生产、自杀、瘟疫、饥饿中,忙着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生死轮回之苦。


2

其中,萧红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东北农村妇女的爱情和婚姻悲剧。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女性的悲剧在其细腻的笔致下,残酷上演。

一切情爱皆如梦幻泡影,金枝爱情的幻灭和婚姻的不幸,让其一生痛苦,恨透男人。

用成业的话来说,他们两的结合只是身体本能的冲动,男性的压抑需要从女性身上得到释放,他只享受从金枝身上得到的快感,而不顾其它。而金枝,只是“一件可供其发泄男性欲望的工具”罢了。

金枝先是惨遭未婚先孕的流言嘲讽,又遭遇到人间才够一月的女儿的离世,女儿是被丈夫活活摔死的,后来丈夫又被日寇所杀,不得已远离家乡去大城市谋生,不幸又惨遭凌辱。

这一切悲惨遭遇,让金枝苦苦支撑着的精神世界轰然倒塌,她麻木了,开始痛恨一切中国人。想要遁入空门,庙庵却早已空。

这场命运的悲剧,把金枝推入到了荒凉黑暗的人间炼狱,无数中国农村底层妇女的不幸境遇,我们似乎都可以从金枝身上寻觅到她们的踪影。

在那个国家飘摇,民族落难的时代里,寡妇唯一的出路就是斗争起来,除此之外,只有无尽惨烈的折磨和蹂躏,直至毫无尊严的死去。


3

“月英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这样温柔善良的女人竟不幸得了瘫病,丈夫不理不睬,只有王婆,淳朴善良的王婆会替她擦拭身体。

月英的臀下腐烂了,蛆虫在那里活跃,王婆用凉水洗她的腿骨,月英没有一点感觉,喝水的时候,发现她的牙也变绿了,月英悲痛绝望地想快些死,她沁人心魄地大哭,因为她觉得自己成了个鬼样。

三天后,被葬在荒山下。

这个曾经对爱情抱有美好幻想的女人,最终以死亡作为终结。

张爱玲把人性看得太透彻,曾说过一句话:“婚姻若只是为了维持生活,无异于长期卖淫。”这种对婚姻赤裸裸的揭露,像一个晴空霹雳,在日光之下暴露出来一片丑陋和不堪。

但是,封建时代愚昧的农民并未有如此清醒的认知。是无数女性用血泪和死亡,逐渐唤醒女性意识的觉醒。


4

不管是曾经以服毒来作为对黑暗天日的血泪控诉的王婆,还是带有阿Q精神的农民二里半,亦或是受苦受难的金枝,以及老马、山羊这些动物等等,都变现出了在大时代条件下人和动物生存的这样一个窘境。

文末,农民意识到只有组织起来再去当革命军,才是正确的道路。在这里,也揭示了农民意识的觉醒,具有非常大的进步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胜过同一时期不少作品的可贵之处。

生死场——麦场、屠场、坟场,哪个场不在进行着生生死死的生命轮回呢?

鲁迅先生在序中写道:“我在灯下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食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而我,只感到一种寒冷的悲哀,于是乎默默地合上了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