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32天的运营学习比我想象中还要更快的结束了。从最初的作业97分(高于平均分)会沾沾自喜,到期间的90分(低于平均分)会感到无比失落,这次的运营学习可谓是让自己的心理落差直逼过山车体验啊。在报名之前,我是抱着为增值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价值,去学习更多有关于运营方面的知识。于是选择了运营控开刀营,但是将近结束的时候,我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我认为自己在学习方面有了更好的认知,我不再是以最初的:为了赚钱,为了加薪,为了跳槽到更好的团队,或者是为了有实质的等价以及更多的物质回报而去学习。越是抱有这样的心态,在学习的道路上越是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因为这样的心态使我们遇到阻碍时会容易泄气和逃避。譬如在开刀营里,分数的制度本质是为了培养学员的自我约束能力,而不是决定学员们所学到的知识成果。但是因为这样的心态使得我们容易跟分数过不去,对于优秀的作业变得喜欢攀比、挑剔,从而忽略了去思考优秀作业为什么会高分?作业里哪几点吸引了导师?原本是求学的心态逐渐演变成focus在分数上面去了。
而对知识的求知欲则是让你遇到阻力时会想方设法的找问题,思考“为什么?”。并且在看到其他优秀作业时,会去寻找他们的各个亮点,提供了我哪些新的知识以及思维角度等。正如爱因斯坦并不是为了得诺贝尔奖才去研究光电效应;爱迪生不是为了成为发明家才去研究的电灯;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从而不断学习。比别人更强大的求知欲望,也让他们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为了学习而去学习的心态,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是我在开刀营获得最大心灵上的收获。
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8天,14天的培训作业加14天的自由案例分析,让我实实在在地养成了思考以及查找案例的习惯。即便培训已经接近尾声,这种探究案例的感觉,剖析案例的方法以及对身边事物的敏感度,依然不会随着培训结束而散去!高强度的每天一作业的培训方式,也不断地加强了我的抗压能力。真想对自己和坚持下来的学员说一句:Well done!
除此之外,我在开刀营其他学员的身上也学习到了不少,学员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以及各自擅长的领域。从每次的作业点评中,也看到了自己从未发现过的亮点。并且每个人独到的洞察力加上船长专业的解读,都在不断地更新我的知识库。譬如擅长数据分析的学员弥补我对数据了解的不足;擅长利用思维导图的学员让我知道如何整理思路;擅长写作的学员也使我学习到语言的组织能力。
而船长的培训更是让我学习到运营不是卖弄聪明,而是实实在在的从生活中对每个细节的观察,以及对身边所接触的事物和看到的运营案例,增加对其的敏感度。并且深入挖掘背后的营销手段,关注时下火爆案例以及探究产生结果的必然性。学习利用数据去论证自己的观点,让数据作为决策参考的依据。多多体验不同的”产品“,譬如手机上的APP、互联网上的产品、各大公众号的使用体验等等。只有一点一滴的学习累积,才会有厚积薄发的一天。因为王者绝非偶然,实力成就非凡!
进入开刀营以后,学习相关的运营知识包含洞察目标群体的痛点,挖掘产品的卖点,从细节去分析案例的引爆点等等。这些知识不仅让我工作的时候提供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向,而且在解决生活上的事情有一定的参考性。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个自己小小的故事!
我表妹前段时间刚刚步入大学的实习期,姑丈希望表妹能好好待在自己的家乡跟着他做点小生意。但是我表妹是个非常有自己想法的人,她对文案类的工作很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往相关行业发展。而近几年蹦出的新型职业,我姑丈一个都没听说过。譬如运营、文案策划、内容编辑等。尽管我表妹很努力的解释这些职业是在干什么的,我姑丈依然固执地认为这些职业是没有前途的。并且还说外面的社会竞争激烈残酷,如果跟着自己的爸爸工作,还可以为其指点一二。于是我表妹开始向我求救,要如何才能说服我的姑丈,让她上广州试着自己找工作。
接着,我利用运营的思维设想一下:文案策划是新产品,姑丈是目标群体(消费者)。新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容易持有防备心,并且产生许多风险性的联想,而这个时候如何阐述产品优势都无法打动客户。所以我们应该要做的是刺激消费者的需求,把消费者带入购买新产品后的情景,而不是针对产品本身。
所以先开始洞察消费者的痛点:姑丈表面上看似不信任这些职业未来的潜力。其实更深一层的是他认为自己的女儿没接触过社会就业的险峻,担心她无从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于是干脆就把她留在自己的身边,带着她踏入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可以手把手的教她,避免上当受骗的风险。并且留在家里工作不仅吃好住好,工资还比在广州实习工作的要高。姑丈的想法看似没有错,并且很有说服力对不对?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就是他没有给自己女儿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什么意思呢?我表妹读哪里的大学,读什么专业都是由姑丈来决定。就算表妹准备出社会工作都要试图为她铺好未来职业的道路。这样的方式会使表妹逐渐失去自己的辨别能力。没有摔过痛过,没有尝过失败以及被打击的滋味,让她无法成为一个坚强的女孩子。
当深入了解客户的痛点后,就开始向其解释不购买这个产品会带来一个怎么样的后果。于是我建议表妹这样做:首先感激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接着向父母解释若没有给自己一个选择和成长的机会,容易让她在未来的路上越来越迷失自己。即便自己在外面混不好,其失败的经验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坚强和担当。若自己继续在父母的保护下,将来会变得无法独自一人面对失败,甚至害怕失败。接着再向姑丈提出一个尖锐的观点:如果因为社会的残酷、激烈的竞争就试图永远保护自己的女儿,只会把她培养成一个不敢迎难而上的懦夫。甚至有可能因此葬送女儿的爱好与才华!接着继续阐述自己实习期的就业规划,向他展示自己有足够的成熟度去把握自己的未来。并且让他意识到女儿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未知数,承担未知的风险。那么作为父亲也应该有让女儿去“受伤”的勇气。
这一“营销手段”就是:当成功地把消费者的代入不使用该产品的后果设想时,再利用完善的售后保障攻破他的心房,争取他的信任。表妹也按照我了我的方法去做了以后,果不其然的答应她自己找工作的机会。
所以,我认为这次的学习不仅会在职场上发挥作用,还能在生活中提供解决问题的思维角度。我想,这就是运营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