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个有一个问题一直像山中的云雾困扰山行者一样困扰我。之所以说它像云雾,是因为它不像明明确确的难题、伸手就能触碰到的石头一样一睹了然,而是像云雾一样遮蔽人眼,让人迷途茫然,看不清景物的真切,心中荡荡然没有底。相信很多人心中也有这个迷雾。
这个问题就是:现实的复杂性,和思想纯粹性之间的矛盾。
思考者总是希望通过更多的思考来更清晰的了解这个世界,去探寻真理,追究世界的根底。但是,从每个问题开始追究,都会发现一个问题的后面牵连的是更多的问题,再追问,又是更多的问题,还追问,又是更多更多的问题,仿佛无穷无尽,延绵不绝的问题大山突然涌现,让人猝不及防,叹为观止,惊出一身冷汗。一般的人,也就知难而退,匆匆地得出一个结论:世界很复杂,真理很遥远。就知难而退,回到当下, 裹入尘世当中随大流过生活了。然而思考者能不忘初心,怀着对真理的渴望回和对终极的向往,就算已经意识到人类是不可能认识和掌握终极,依然步履艰难的迎着痛苦、忍受着孤独,承受委屈和无奈,心中一边流泪,一边攀爬问题大山,一步一步要逼近真实和真理。
我正想找个例子来说明下什么是问题大山和和攀爬的痛苦、无奈。而我上面的那段思考就是个例子,我就为那段文字的表述不够明确,存在许多bug和不完善感到痛苦,其中一个是 显而易见的,并不是所有得思考者都感到痛苦,就比如佛家的和尚,他们也应当称为思考着,他们认为找到了世界的答案,超脱的的心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教认为,那就是终极了,但是,接下来又产生一个问题:谁来做批卷者,来界定佛家的答案是正确答案?没有任何存在可以作为标准,神他藏了起来,道不可道。不止佛家,还有更多的儒家、道家、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有问题 ,上段我说痛苦的思考者是忍受委屈 无奈 流泪 攀爬。每一个词可能都准确 却又难细致的表达 比如说流泪的攀爬 里面参杂着非常多的情绪,可能是是对人类太弱,真理太强的不服气 小孩子跟别人打架又打不过,还是要含着眼泪去拼个你死我活单位那种感觉,可能是被真理的壮丽震撼的热泪 又可能根本没有泪.....我又为我自己表达能力的贫乏感到痛苦,又为人类语言的局限感到痛苦,为人类智慧的的受限感到痛苦,为无形的智慧的壁垒感到痛苦(已经语无伦次了)。
上面的碎片化,不清晰的语言就是思考者思想引擎发动时的意识流了。也大概能瞥见真理那泰山压顶的气势了。好吧,歇一会儿,喘口气,发现我们好像已经跑题了一大段。前面就当铺垫了,回归正题:现实不能太彻底,但是思想不能不彻底。
“现实不能太彻底,但是思想不能不彻底。”这句话就像醍醐灌顶,让我们萦绕我们的问题“现实的复杂性,和思想纯粹性之间的矛盾。”茅塞顿开,原来,思想不一定要完全符合现实,思想是理想。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著,和一些思想,他们可能只是在某个领域里或者某个角度探讨,比如说政治角度,比如说爱情角度,可放到现实之后,加上现实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所以,困扰是真理隐藏在混沌的现实之中,那么我们从某一个方面看问题,就成了片面的,而我们不可能认识到真理的所有层面,也就是我们只能从我们的思考和名家的思想结果中获得“真理的切片”。但是,我们渴望的是真理,就对手中的切片深感怀疑,现实是真理的一部分,现实被真理包含,现实不是彻底的某一条真理,比如说政治,政治肯定有政治的天道,政治的真理,但是现实中政治还会和道德,和经济,和历史,和文化,和地理交合。现实中的政治就是“不彻底”的,不纯粹的。但是,传统的的思想是要“有用”,就算你知道了政治的真理,但是把这真理与现实对比的时候,发现不一样,这时我就难免怀疑这真理的切片之一,政治真理是否还是真理,就会恐慌,就会迷惘。因为那时,我还不清楚现实和思想之间的一条明确的界限,所以,导致我看书,看到某种思想时,总是留有很多质疑,不是理论不完整的质疑,而是总想着它不符合现实的质疑,这也阻碍了我很好的领略思想的精华。
直到我读到了《天堂茶话》中作者借老子和孔子对话说出的一段话:
孔子:什么样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您和西方的一些人都认为 ,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可是,这样得政府连《统治史》中都没有记载过。您觉得您的观点是否要折中、调和?
老子:作为探讨理想政府的最纯粹形式,我的观点不需要折中调和。否则就无助与我们认清最纯粹的理想政府。这也是理论与哲学的魅力所在。如果一切理论与哲学与现实完全吻合,没有体现出更多的省思,那么理论与哲学就完全是多余的。现实不能太彻底,但是理想不能不彻底。现实究竟是否应该对彻底的、纯粹的思想做出折中、调和,那时现实的事。即使需要折中调和也不能否代替思想探索的纯粹性。如果对政治的思考都不可能做得尽可能纯粹一些那这样得工作在哪里能完成呢?
我终于可以坦然和释然的去和更多的思想碰撞了,在思想的世界里,就能应该放下现实的包袱。
思想又轻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