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个实验,研究态度对人的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步,实验者让10个受试者在他的引导下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10个受试者都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实验者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受试者看到房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后怕。原来他们刚刚通过的是一座窄窄的小木桥,桥下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看起来至少有十几条大鳄鱼。
实验者问大家:“现在,你们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没有人回答。过了好一会,有3个受试者站了出来。但相比第一次,速度慢了许多,非常小心翼翼地走,第三个人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几乎是在桥上爬过去的。
实验者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房间里亮如白昼。这时,大家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安全网的线颜色和水池里的水极为接近,刚才大家注意力都在鳄鱼身上,根本没有看见。
实验者又问受试者“现在,谁愿意再通过这座小木桥?通过者奖励500元!”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何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这张安全网牢固吗?”
这个实验很有意思,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是不是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场景?
那些受试者,开始会完全相信实验者,简当地相信面临的困难仅仅是黑暗和小木桥不足以宽,只要听从实验者的引导,脚下小心一些就是了。条件简单,任务简单,有人引导,无知者无畏。
当受试者对实验者不再那么信任,认知到所处环境的危险时,态度开始分化,只有个别的勇者相信自己的力量,大部分选择退缩或逃避,那些尝试挑战的勇者在真正践行的时候还会出现分化,有些是真正的勇者,有些只是自认为可以。
当有了物质的诱惑和看似安全的保障之后,冒险者有之,毕竟是个实验,况且别人敢,自己有什么不敢;怀疑者有之,报酬不足以诱惑,安全保障看起来并不那么保险。
我们对于他人的行为和所处环境的解释,或者是我们对他人及群体的反应,都与各自所持的态度有关。态度决定着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模式和行为倾向。西尼加说:“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
有时候所谓的成功就像通过实验里的那座小木桥,失败的原因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态度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