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世界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相依为命的一家人散了

来源:华拓网
图片来自网络

文/白若狐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在北京病逝,我和一小部分人一样,直到那时我才认识了杨绛先生。尔后,在带孩子的间隙上网买了她的这本回忆性散文集《我们仨》,抽空细细品读。

薄薄的一本书,九万多字,杨先生的笔调平静而温暖,没有着重地渲染悲伤,然而,却就着对美好时光的念想把自己满腹的心酸与悲怆一丝一缕地浸润到了书中那质朴的字里行间里。

这让多愁善感的我,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就沉溺了进去,鼻子发酸,泪水亦是难以自抑,它让我更加懂得了家的意义所在。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加上附录,在此,我分为四个方面。

一:我们都老了

这一部分讲述了钱钟书先生在世的时候,耄耋之年的杨绛先生曾经多次做过一个老人常做的梦。黄昏薄暮中,她与钱钟书先生一同散步,钱钟书先生突然消失不见,她独自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苍茫天地间,孤立无助,茫然无错。

这样的梦凄凄惶惶,似乎早就预感了他们一家人的命运一样,让人心生凄凉。

二:我们仨失散了

这部分杨先生采用似真似幻的万里长梦的方式讲述了他们一家人最后在一起的那段艰难而又痛苦无奈的日子。

原本其乐融融,充满了欢声笑语的一家人因为猝不及防的疾病而逐渐死别,曾经的预感变成了事实。风烛残年的老人眼睁睁地看着不惑之年的爱女先自己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口还未愈合,挚爱的丈夫病重遭此沉重打击,无力承受,亦是撒手人寰,接连不断的沉重打击让八十多岁高龄的杨绛痛到麻木,只想变成一块石头。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不过三里河,自己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茫茫的天地间,就只剩下她一个人茕茕孑立,踽踽独行,那种无助感非常人所能及。

三: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先生回顾了与他们生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1.国外求学,伉俪情深

1935年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结婚以后,才子佳人比翼双飞,一起远渡英法求学。

刚到牛津的那段日子,虽然他们经济上很不宽裕,寄居别人家,伙食也不好,又多次搬家,夫妻俩常常一起摸索着做饭,但是他们精神上却很愉悦,一心向学,情深意重。

后来杨绛在牛津产女,连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的拙手笨脚的钱钟书却在一个人过日子的时候学会了做饭。

每次到产院探望,钱钟书都会苦着脸告诉杨绛说:“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弄脏了房东家的桌布。”

杨绛先生总会说,

“不要紧,我会洗。”

他就放心地回去,再来医院的时候,他又会告诉杨绛,他把台灯砸了。她问明是怎样的灯,依旧会说,

不要紧,我会修。

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球脱落了,门不能关了,她还是会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杨绛出院回家以后,他为她炖了鸡汤、剥了嫩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她吃。而她自然是把她住院时钱钟书先生做的种种的“坏事”,全部修好。

他们在生活的点滴,细碎而美好,他们在异国他乡相互照顾,相互包容,一家三口生活得自由自在,和和美美。

这就是家庭幸福的模样。

2.历经磨难,不离不弃

祖国战乱,家人逃亡上海。因为担心国内的亲人,他们匆匆忙忙的携幼女归国。

杨绛带着女儿圆圆,跟着老父寄居在亲戚家。刚下船的钱钟书则立刻前往外地教书。

后来,历经种种原因,他们一家人终于又聚在一起。沦陷区里的上海,物价飞涨却又物资匮乏,他们生活得愈来愈艰苦,常常吃不饱,却也从未向生活低头。

有一次,他们买到三百斤的煤粉,就幸福的不得了,因为煤粉纯度高,抵得上四五百斤煤球。

那时候钱钟书在教会大学教课,杨绛在一所小学教课,同时写着剧本,只是为了每个月的柴和米。

钱钟书的学生送给他们一担西瓜,就能让他们一家人高兴很久,女儿竟然因为此而为爸爸感到自豪。

解放没多久,生活的磨难亦接踵而来。先是轰轰烈烈的思想改造活动,尔后又是黑白模糊的文革动荡,他们没有哀怨,而是在风云变幻的时局里,自娱自乐,相濡以沫。

后来,钱瑗长大,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

钱钟书不在家的时候,会嘱咐女儿钱瑗好好照管妈妈,钱瑗会像姐姐一样帮妈妈抠煤球里的猫屎。妈妈怕鬼,不敢走夜路,钱瑗会像好姐妹一样陪着妈妈,即便发烧不敢忤逆妈妈让她休息的意愿,亦是会悄悄地牵挂着走夜路的妈妈,当妈妈半路折回家中,很乖巧的,不愿说破。

患难之中,居无定所,而他们竟然还有心系无意中遗留在旧居里的小猫。他们一起抽空返回旧居,把猫装在一只又大又深的布袋里。杨绛背着,他们两个一路抚慰着猫儿。后来,猫儿不适应新的地方,逃跑了,他们一家人都很伤心。

他们一起出去吃馆子,在等待上菜的时候,他们一家人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杨绛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钱钟书和钱瑗耳朵特聪,都能听到全文。然后杨绛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

菜上来了,他们就一边吃一边看。吃完了,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还演得正热闹,还有新上场的。

他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他们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他们会把出门散步当成“探险”,彼此的所见所闻当成“石子”把玩欣赏。

他们就是这样的一家人,面对劈头盖脸的暴风骤雨,他们始终相互扶持,相互温暖,自得其乐。

四:温情满满的附录

后来局势稳定,他们回京,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生病住院。三个人,三个地方,杨绛先生做他们之间的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附录一,钱瑗未完的遗稿《我们仨》,朴素的文字让人动容。当她病重无法进食时,却依然写信教妈妈杨绛先生做饭,那份孝心,让人感动;

附录二,钱瑗与钱钟书生病以后,三个人分离,但是他们却始终保持联系,仍旧互通书信,相亲相爱;

附录三,钱瑗为父亲画的一张张充满童趣的素描,让人心生温暖。

一页页地翻看,我既被他们之间那亲人之间浓浓的情意所感动,亦为他们后来的天人永隔而心痛的泪流满面。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字字泣血,让人揪心不已。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曾经的欢声笑语不复存在,曾经的家亦是没有了,只有一个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有人的地方,就是家,没有了人,家也只不过是一间形同虚设的屋子、冷漠无情的驿站而已。

我想起了多年以前,我那如花似玉的小姨因为一场意外而突然离世,姥姥悲恸过度,随后仙去,行将就木的姥爷,看着空荡荡的房屋,他那浑浊的眼睛里缓缓流淌着的绝望的泪水。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

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有家人的地方就是温暖的港湾,有家人的地方就是真正的天堂,有家人的地方就是人生的归宿。没有了家人,一切也就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愿我们都是知福惜福之人,不为生活中家人之间琐碎的烦恼和不愉快而彼此怨恨,而是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彼此宽容,彼此爱护,彼此陪伴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