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亲子成长迹14 “你是木匠还是园丁”----为人父母的反思

来源:华拓网

玥宝过了两岁,就开始了为什么模式,一切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在语言和思维发育渐趋完善时,全部迸发了出来。由最初的十个为什么,迅速发展成为了十万个为什么。我从开始因为童言无忌而笑,到最现在因为啰嗦而烦。虽然知道要克制,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但也会忍不住表现出不耐烦,或者用一句“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企图终止无休止的提问。

但是,我却从来没有考虑到,要如何正确的利用孩子的提问,因为我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孩子们为什么要问十万个为什么”,可见成年人固有的思维已经终止了思考,就如同我们终止了提出问题。

知道今天,我看到一篇文章《你是木匠,还是园丁》。文章给处了一项调查,幼儿园的孩子在每一小时里就可以提出75个问题,而有70%的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提问。在生命的前几年里,孩子们向成人抛出无数的问题,把每一个父母都变成了一个谷歌搜索引擎。我忽略了孩子提出问题的价值性。

文章还说到,孩子对成人是否好好回答问题非常敏感。如果成人只是敷衍回答,孩子就会用更多类似重复的问题来轰炸成人。如果成人经过思考后,给予一个合适的答案,孩子们便会表示赞成,并使用下一个问题来强调、分辨事实,或者询问这个问题更多的细节。

天哪,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孩子吗?每当我敷衍玥宝 或者不耐烦的时候,她反而不依不饶。而如果我认真的思考 并且告诉她妈妈也不知道,但我们也已一起想办法弄清楚的时候,她反而会表现出理解,并安慰我说,没关系。

普林斯顿  大学实验心理学家Tania Lomzoro认为,这些十万个为什么可以帮助孩子更深层地理解这个世界。当成人给孩子解释这些问题时,孩子可以通过理解这些解释来理解其他的新事物。

我们不是拿着斧子的木匠,随心所欲的把孩子雕琢成我们想要的模样。而是要做园丁,给她阳光,雨露,陪伴着她,和她一起成长。然后,静待花开 收获惊喜。

记得马伊琍曾发过这样一段微博。

亲子成长迹14 “你是木匠还是园丁”----为人父母的反思

与其这么孩子,折磨自己,不如放下那些焦虑和不耐烦,和孩子一起做个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自从把孩子当花儿养了之后,我整个人就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