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回忆是个说书人

来源:华拓网
题图来自作者本人

当我们老了,老到不知下一秒钟心脏是否还会跳动的时候,当一呼一吸都意味着失去的时候,梦想和爱开始变得苍白无力,信仰也没有了说服力,生命的最后,是靠着回忆过活。

然而人的记忆是会错构的。

错构的记忆才叫回忆。

北方的春天在三月份才慢慢到来,有大片的向日葵田和蝴蝶,有红色主色调的花裙子。奶奶带着我去城里书店。小孩子总是贪心,有多贪心呢,总之我是挑了十多本书,奶奶都帮我买下了。满心欢喜的回到家却被妈妈骂,那个时候我才有了不可以贪心的概念。但仍不可否认的是有关那个春天的回忆是满满的幸福感,被满足的幸福感。

北方的初夏好像一直很清爽,爷爷有个习惯,总是爱在早晨的九点钟睡个回笼觉,有很小的鼾声。在这之前,爷爷一定是浇完了菜园,将吃不掉的早餐喂给了家养的小鸡。院子里的阳光暖暖的,奶奶用花洒浇花,水有好看的抛物线落在花儿身上,阳光下闪闪发亮。然后奶奶偶尔会从抽屉里拿钱给我,叫我去肉铺割半斤肉回来,剩下的钱拿去买冰棒。那个有关初夏的回忆是甜的,有着草莓冰棒的味道。

以前的时候,北方还没有雾霾。初秋天空湛蓝、秋高气爽,香槐花才刚刚绽放。蒙蒙秋雨细如丝,我会捡来落叶滴上一滴雨水,将它放在积水塘,好似一叶扁舟载着一颗珍珠。奶奶带着我去田里摘黄花菜和南瓜,带我看远处山谷间铁道上穿梭的火车。爷爷也从另外的田里带玉米回来,把它洗净煮进小米粥里。那个有关秋天的回忆是金色的,有着甜甜的玉米香。

是因为离开北方太久的缘故么?还是,到底回忆里的鹅毛大雪再也不会有了。儿时的隆冬,大雪纷飞,积雪没过小腿肚。奶奶早就煮好了红薯,在火炉边煨着。每次放学回到家,我都带着一双冻得通红的小手扑进奶奶怀里,一边抱着烫烫的红薯一边看动画片,偶尔也会带着手套帽子跑去院子里帮爷爷扫雪。那个有关隆冬的回忆是暖暖的,暖暖的火炉暖暖的红薯。

仅仅为了写上面几段话,我却回忆的泪流满面,一度停了笔。

题图来自作者本人 前段时间还在精神病院实习的时候,有一次课题讨论,导师问我们谁还记得三岁之前的事。不大的办公室里沉默了几分钟,然后有同学陆陆续续开始回忆。

不过大家讲的事情好像大多都是负性生活事件或者童年创伤。有三岁时遭遇烫伤的,有不小心走丢过的,也有不记得了的。

只有一个同学说她记得3岁时与家人一起吃饭的场景,刚刚雨过天晴,屋檐有水滴落下,很美好的感觉。

大家都还想努力回忆起什么。

导师打断了大家:“有烧伤记忆和走丢记忆的同学的回忆真实性较高。不过倒不是说那位有吃饭场景记忆同学的回忆不真实,而是孩童3岁之前尚不记事,除非重大的生活事件。那么她的回忆哪里来的?其实这个回忆就是记忆的错构,且人为情感倾向较大。人类总是倾向于记住他自己想记的事情,并且回忆会被美化放大。所以‘美好的回忆’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但是还有一点,人类更能铭记痛苦。”

奶奶三年前患了抑郁症,自杀未遂。院子里的花儿陆陆续续的死掉了。我记得奶奶以前没病了的时候告诉过我,花儿和动物一样通人性的。花洒在角落落满了灰尘。

爷爷在奶奶病了后整个人精神也垮掉了。我记得有好多个夜晚,我不敢入睡,小心翼翼的张着耳朵,直到听到儿时常听到的鼾声后才敢回去入睡。可是,这鼾声却没有儿时那般听了安心。

三年了,虽然一直坚持治疗,奶奶却还是不会做饭、不会养花、没有太大情感波动、也不多讲话。爷爷就时常皱着眉头坐在一边看着奶奶,没有了早上九点钟睡回笼觉习惯,家里也没有再养家禽。晌午爷爷会下几碗素面。没有向日葵田,也没有南瓜和玉米。冬天会有好久的雾霾天,雪还没落,人就已经害了感冒。夏日的将夜时分,也没有漫天红霞。

爷爷说:“人年纪大了就开始回忆,回忆人这一生啊,多苦。儿时苦,跟你太爷爷和太爷爷的爸爸一起从河南逃荒逃到山西,没东西吃。上头四个哥哥都死了,饿死的病死的都有。你太奶奶怕我也活不下去就依着旧俗把我送了人再过继回来,不算本家人了,就能活下去。你别说,还真活了,后来的弟弟妹妹也再没死的。”

“娶你奶奶那会儿也苦,钱也没有,就借了件衣服把婚给结了。村里人也没钱,那会的人好像都没钱,来就是送几个馍几个鸡蛋就是彩礼了。你别小瞧那几个馍几个鸡蛋,那也没有的。”

“二十年前你奶奶得子宫癌的时候,晚上我一盆一盆的血水往外端,你真不知道,把我吓坏了,我以为就没有你奶奶了。好不容易你奶奶好了过来,现在又得了抑郁症,你奶奶这一辈子真苦,苦的我心疼。”

爷爷说着说着哽咽了。

“人啊,快老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哪一天就不在了的时候,特别的恐惧,什么都没有了意义。我每天能做什么,就是看着你奶奶,看多了又心疼,不看又舍不得。年轻的时候都不爱说话,你奶奶忙农活,我忙大队的事。现在每天回忆起以前的事,记得清的有,记不清的也有。你奶奶病的场景我是不敢回忆的,不敢不敢。就每天想些好的,想些以前,人这一辈子太快了。”

“那爷爷,你记不记得美好的事情,讲点开心的事吧。”

“开心的事啊,当然有啊。那会儿文革刚结束,北京军队上来了首长要来咱们大队视察,不吃灶,就要吃家常。你奶奶那手艺好啊,首长走了之后都打电话来大队说还愿意吃咱家饭。”

“那会儿我工作干的仔细,我们二队的被评为先进领导班子。让我上台做个演讲,大队的人那边写好了稿子让我前天晚上熟悉熟悉。我说熟悉啥,有啥好熟悉的。第二天我就脱稿去了,直接讲了一个小时零八分,下面掌声雷动。广播里都播了一整天,你奶奶都听到了,她可开心了。”

“之前文革,知识分子下乡。我就跟你北京的陈奶奶他们一起工作。后来你陈奶奶回了北京。有一次过节,她给你奶奶买了一件衣服寄了回来,你奶奶穿着可漂亮了。”

说着说着爷爷嘴角又泛起了笑容。

原来成人更需要童话,生生不息,像来年的春天,又会开花。

后来我跟妈妈提起儿时买书那件事。

“对啊,你小时候贪心,那么多书冬天那么冷,你非要抱回来,把手冻得红红的。”

哦,原来,不是春天时候的事啊。

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记忆里是在春天就好了啊。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智囊团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