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贴标签,是许多人容易忽略之事,可能一开始只是随口说说,但说着说着自己就信了,自己之前不是看过一个心理学书籍,其中提到一个自证语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在此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因为一开始给孩子贴上熊孩子的标签,就会不自觉地验证自家孩子就是熊孩子,从而只能在孩子身上看到熊孩子的特质,一开始可能只有少数几个,慢慢地,越观察发现越多,相关特质逐渐累积,乖宝宝特质就会逐渐从自己眼中消失,而熊孩子特质就会逐步占据上风,最终硬生生把孩子‘验证’成熊孩子。
而多数时候,我们并非有意为之,只是我们过度向往别人家的好孩子,我们也希望自家孩子可以和这些好孩子一样,让自己省心,但我们从未想过,也许别人家只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愿意在外人面前吐槽自家娃,或者说他人更懂得尊重孩子,不让孩子在他人面前丢脸而已。
俗话说‘没有熊孩子,只有不愿意把熊孩子变成好孩子的父母’,当自己看到小睿身上不足时,应该想办法帮助改正,或者换个方式,去发现他身上存在的另一个优点,努力去发扬这个优点,让这个优点得到最大化发挥,在此基础上去引导孩子改正自身不足,此所谓扬长避短。
而且凡事都有好有坏,仿佛硬币存在正反两面一样,换个角度考虑,坏事也许就会变成好事。虽然自家娃看起来有点过度自信,但也没有达到自负的程度,至少他愿意按照自己的教导去复习而非像某些孩子那样,复习只是做表面功夫,囫囵吞枣随意过一遍,实际心思完全不在书上。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自己在这娃复习过后,又针对相关重点和难点做过提问,发现其都能对答如流,说明他确实是有复习或者说之前都有好好积累。
自己常和别人说要把孩子当大人来对待,没曾想不知不觉间就自动忽视,总觉得自己应该凌驾于孩子之上,孩子应该对自己言听计从,不能生出任何反抗之意,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想法,孩童同样有孩童的想法。而成年人相比于孩童而言,更应懂得换位思考,懂得换到孩童角度去考虑问题,作为过来人我们应该理解孩童的想法,而非一味否定甚至是打压这些想法。许多一开始看似不合理的事物,事后都被证明是对的。许多孩童时不切实际的想法,最终却成为某些人前行的动力。
持疑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品质,但不能太过偏激,过度怀疑只会让人产生偏见,造物主给了我们一双充满光泽的眼睛,是希望我们发现他人的美好之处,双眼放光,而非总是可以无视正面,只看到事物的阴影面,让自己的眼神时刻处于忧郁愤怒之中,这不仅对他人不公平,也会损害自身,让自己无法积发现更多美好之物,错过诸多美好瞬间,这不失为一种人生遗憾。
题图摄影:Skitter Photo
题图授权基于:CCO协议
【惊喜一刻】
你有一双惹人心动的眼睛,我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