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刘备:他是君子,还是伪君子?

来源:华拓网

现在的人评价刘备的时候,最喜欢的一个出发点就是:

刘备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君子。

乱世之中,群雄逐鹿。每天看到的都是战争与残暴,偶尔的太平也只是风雨未至前的片刻安宁。

有一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是说每个人在最初的时候都是善良的。窃以为,善良应该可以作为君子的一个入门品质。也就是说起码在最初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有机会成为君子的。但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们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品性会产生差异。

而生于乱世的人呢?

他们可能存着那“性本善”的念头,但是内心也因此而充斥着巨大的矛盾。

一面是仁义道德以及心怀天下的个人理想,一面是尔虞我诈腥风血雨的残酷斗争,既有权势扩大带来的内心膨胀,也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

在如当下这般的和平年代,很多人也都会在生存压力与世俗观念中,纠结于可为与不可为,而乱世则将把这种矛盾高度放大。

而刘备,就是生在这个乱世。不同于多数的皇室成员,他成长于民间,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异常艰苦。但自幼便有帝王之志。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三国志·刘备传》

义子与长子的名字:刘封与刘禅,“封禅”二字,何尝不透露着他的心思呢?

刘备起兵于镇压黄巾之乱,后随着董卓入京,慢慢地加入了这场天下群雄,竞相逐鹿的局面。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刘备的经历,说是早期屡战屡败,但顽强不懈,终成帝业吗?

显然不太合适,刘备的大半生都是坎坷的,经历的失败不计其数,寄人篱下的日子也是没少过。先后依附过曹操、袁绍、刘表,而起初的孙吴联盟实质上也可算作是以东吴充当自己的一个避难所。

直到建安十九年,刘备54岁攻下成都的时候,才算是终于站稳了脚。此后与曹操交战,夺取汉中,迎来了自己的事业巅峰。而这个时候,刘备已经58岁了。以现在视角来看,这个岁数可能没什么。可是刘备处在一个平均寿命不到35岁东汉末年,再加上战乱,这个值只会更为减少。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也就是这个道理。

刘备战败的经历在他的整个人生中占着大半部分,而历史书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他这段漫长的时光。但如果着眼于个人,各位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中有过多少个迷茫失落的日日夜夜?自己是如何度过这些煎熬岁月的?又如何把自己的“初心”坚持下来的?与刘备相比,我们忧虑的更多的可能是如何北京买一座房子,如何在现有的岗位上更进一步。

而刘备呢,他虽被皇上称为皇叔,但他也知道这没有什么用。自己在这乱世的路上走着,没有人在意你是不是皇叔,只要错掉一步,便是性命不保,家破人亡。

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刘备需要的是更强大的信仰和情感寄托。

而匡扶汉室的夙愿也就是在此时坚定下来的。相比与其他军阀,早期的刘备更像是一个名士,而且是那种仅依靠强大的个人魅力与情感号召,便能吸引群豪为其出生入死的名士。这样的人自有一股能力,让身边的人都为其所感染。

很难说刘备匡扶汉室的这个大纛到底是真是伪,但至少,是这个愿望在很多时候给了他力量。我们在此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刘备的“初心”。

而“初心”并非自始至终是可以守得住的,前文也提了,它会随着你当下的环境和经历而改变。正如曹操在最初的时候可能并未窥探帝业,只想做一个治世能臣;而司马懿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觊觎着曹魏的江山。

环境总是最有效率的导师,它塑造着你,也无时无刻不忘了改变你。

而“初心”的改变,就能说明刘备是伪君子了吗?

不是的,这里说两个故事:

刘备在夷陵战败后,撤退到永安宫,负责防守江北的黄权后路被吴军切断了,无法和刘备的军队汇合。他不愿意投降孙权,于是一扭头带着部队去北方投降魏国了。曹丕很高兴,对他很好,还问他:刘备会不会怪罪他、继而迁怒他留在蜀地的家人,把他的家人满门抄斩什么的。黄权很肯定的说,决计不会,刘备不是那种人。蜀汉这边听说了黄权投降的这件事后,有关部门就要依法去追究黄权家人的责任,报告给刘备时,刘备叹了口气说,是我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我。于是不允许追究此事,对待黄权家人的待遇,一如既往。黄权留在蜀地的儿子黄崇,后来还入了尚书台,担任尚书郎的官职,最终在邓艾入蜀时战死于绵竹,为国捐躯。

吕蒙袭击荆州,驻守重镇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居然献城投降,关羽进退无路,兵败被斩。按律也应当追究家人的责任,可是当糜芳的兄长糜竺把自己绑起来去见刘备时,刘备却亲自为他解绑,认为弟弟的事情,和哥哥无关。对待糜竺,也是一如既往。

其实拿这两个一如既往,和曹丕于禁之事、孙权张昭之事比一比,你想,刘备能是伪君子吗?再仔细品味一下,曹操统一河北后烧毁掉所有缴获的密信,就知道为什么曹操说出那句话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英雄不代表就是君子,正如“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在三国那个年代,名士可以做君子,但不能称霸王。

孔融让梨,祢衡骂曹,这两位都可谓是有气节的君子。然君子往往对内甚于对外,他们严格追求个人理想,却容易忽视外界的形势,这也造成了他们各自的悲剧。而皇叔注定不会选择做他们那样的人,就如陈登所说“刘备雄姿杰出,有霸王之略”----刘备这个人,有成王称霸的手段和谋略。

而如何成王呢?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如何称霸呢?以力服人。

所以于刘备本人而言,他可能根本就没有想过去做君子。他是政治家,谋略家,“洞悉人性,布局高手”。

说他是英雄也好,枭雄也罢。但若用君子或伪君子来评价他,那就是后人的牢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