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孔子、老子、梁启超,到达芬奇、稻盛和夫、乔布斯,他们在说什么?

来源:华拓网
作者:小丰

1.前言

家有毕业班孩子的中国家长,个个都如临大敌。从小升初到中考,再到最惨烈的高考,没有哪个家长能悠然自得,置身事外。

学的好的,担心心理素质不好、身体不好,思想有波动;碰上学的不好的,担心的事情就更是没完没了。

这个周末在家,闲翻儿子的语文课本,发现语文教材编排极用心思,从章节到课文的选择,如果不看考试形式,真是没有诟病的地方。

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只能从字、词、到段落大意再到中心思想,不外乎是阅读理解,作文等。一篇选入课本的经典文章,文章的精准用词,文章中旁征博引的例子、经典引用的出处,都不能一一展开,因为没有时间!

所以,虽说要素质教育,但终是不能。时间不容许,精力也是不够的,从老师到学生。

2.我读《敬业与乐业》

读梁启超这篇选自《饮冰室合集》中的演讲稿《敬业与乐业》,发现文章中的许多理念非常的实用,哪怕放在现在,一些观点也毫不落伍,对学生、对工作人士、对家长,都极有借鉴意义。

但文章毕竟是1941年出版的,距今天有75年的时间了,文章中的许多比喻对现在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自然没有那么鲜活。

今天,细细的读来,结合自已最近所读的书,拆文解构,分述如下。

3.人为何要工作?

不做事,不是更好?被事情多到烦不胜烦的现代人来说,最好是:钱多,事少,离家近,或者有钱、有闲、不做事。

当我在网上进行搜索“人为何要工作”得到最好的答案是这个:

可以谋生,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仰人鼻息、受人牵制;

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

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

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

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

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在我眼里,其实最重要的只有一条:就是让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这是人的本能,也是动物的本能。

话说一日打的士,碰到一位穿着还挺好的年青司机。闲聊中得知,原来他是位老广州。由于城市拆迁,一下子有了几套房,光房租就够吃够喝够玩了。原来自己开出租,一天到晚的忙活,心想如果有一天发财了,能天天在家喝点小酒,守着老婆孩子过小日子,那得多爽!

但真有钱有闲了,发现真不是那么回事。长长的白天,没有事物打发,真是难熬的如病痛中的长夜。

朋友中开始流行赌博、包二奶、找小三,更有甚者则染上了吸毒,钱财两三年输光不算,还欠下许多高利贷。想来想去,自己还是干起了老本行,重操旧业,开起了出租车。现在开车,心里不急了,对客户更加的有了耐心,生意也还不错。最主要的是,每天都在与社会打交道,有个正经职业,没有时间东想西想的变坏。

想想,这也许是有业的最好解释吧!

就拿孩子来说吧,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给他发泄或有事可做,他便四处捣乱,直到把大人折磨累瘫。爱动也是人之初动物之天性,如果没有事做,一样会滋生出许多的事端。

在《水浒传》里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故事。话说鲁智深去看管寺院的菜园子,这菜园子周边就有几个泼皮无赖,整日游手好闲、坑蒙拐骗。鲁智深用武力制服他们后,带着他们习武、看园、种菜,给他们营生,有饭吃,终于这帮人才算走上了正道。

所以,连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面对无所事事之人,都会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想要教育好这种人,难啊!

所以,当许多纨绔子弟,游戏人生时,旁人给出的建议,便是让他去做点事,在事上磨了心性,有所改进。

回到梁启超本人,梁启超九个子女,多以技术为本,也算是应了梁所说的,有个正经职业,而且就算按现在的眼光来看,依然是很成功的。想想这样的教育家,才真的让人佩服与心生敬意。

梁思顺(1893-1966),长女,生于广东新会,曾编有《艺蘅馆词选》。

梁思成(1901-1972),长子,生于日本,著名建筑学家。

梁思永(1904-1954),生于澳门,著名考古学家。

梁思忠(l907-l932),生于日本,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病逝时年仅25岁。

梁思庄(1908-1986),生于日本,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1912-),生于日本,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1914-1988),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

梁思宁(1916-)生于上海,参加革命工作数十年,现已离休,住在山东济南。

梁思礼(1924-),生于北京,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4.有事做便好,为何要敬业?

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人存敬畏之心时,事情便由难变易,由无从下手,到得心应手。

梁启超认为,工作本无贵贱之分,各司其职罢了。每一个人如果都能将自己该做的工作做到圆满,便是天下第一等人了,不论是当帝王的,还是出力拉车的。

想想,这不正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工匠精神吗?

稻盛和夫就是本着这种精神,将“日航”起死回生;达芬奇一生虽画作不多,但留下来的却张张都是传世之杰作;乔布斯更是翻开了智能手机的新篇章。

这些人,都是在自己的业上,保持着一份极高状态的敬畏之情,才能将事情做到极致,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

同是一件工作,赋予工作以意义,便是敬的开始。

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两个泥瓦匠同时在修建一所教堂,一个愁眉苦脸很不开心,抱怨工作又苦又累,说自己不过是个砌砖的;一个气定神宁,专心致志,似乎心情也颇好。别人不解,便问他为何这样,难道不觉得累吗?他说,一想到自己现在正在做一个伟大的事情,在建一所教堂,在帮助上帝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宁静与幸福,便不觉得累了,反而更有了动力。

所以,干工作的态度,决定了所能达到的程度。是养家糊口,还是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权在你怎么看。

5.不爱便敬不起来?

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做什么取决到他的才能与境遇。

许多人没有认真做事,会抱怨说,自己做不好事,是因为所做之事不是自己的心头所爱之事。

其实,许多人只是爱光鲜工作所带来的光环,并不真的喜欢光鲜工作光环褪却后的艰辛与超出常人的努力付出。

记得有个老板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大家在一个月内去做自己爱做的工作。老板联系好的相关工作单位,安排手下的人去做。结果一个月后,有90%的人又回来了,说其实自己原来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喜欢自己想做的工作了。

所以,大多数人难就难在,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到底喜欢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

如果这样,那为什么不先将手头的事做到极致呢?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你终将找到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

退一步讲,就算我们有通天的才能,但由于时间、金钱、境遇的不同,往往在开始时,没有施展的平台。所以,这时更要静下心来,边工作边磨炼技能,是金子一定会发光的,只是迟早的事,怕就怕你放弃的太早,醒来的又太晚。

能放弃的,都不是真爱。讲条件的,永远没有机会。

6.乐不起来?

累得像只狗,怎么能乐起来呢?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能如此,当然算是人生的极乐理想生活了。但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人多肉少,一职难求,在供需不能匹配之下,是不可能爱一行,才干一行的。

往俗一点儿讲,既然不能不做事,何不快乐一些呢?要想快乐当然首先得将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最后达到乐在其中。

说是容易,但做起来当然不易,就连巴菲特这样一生都在从事自己热爱工作的投资股神都说: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 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变, 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蜕变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每一次的蜕变都会有成长的惊喜。

所有的不努力,生命终将用时间给你作答,并将痛苦如数并加倍返还于你。

这话看似鸡汤,其实过来的人,都知道是个大实话,只是说的太实在,让人承受不了它所带来的内省之痛苦,便冠以鸡汤来埋没和麻痹自己罢了。

7.爱好多多,想做个斜杠青年

爱好多多,想做个斜杠青年?先立住了不倒,再谈斜杠吧。否则那只能叫一瓶不满,半瓶晃荡。如四处挖井,本想遍地开花,结果却是一无所获,两手空空。

你说那个达芬奇不是典型的斜杠青年吗?他同时涉足建筑、解剖、艺术、工程、数学等多个领域,不是样样都做得很好?

哎,你别忘了,他最著名的还是伟大的艺术家,他最牛的贡献还是在绘画方面啊。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是缘于艺术,想在艺术上走的更远,而旁逸斜出的延伸啊,而且任何一个旁枝,都高出吾辈十万八千里啊。

再比如说起毛泽东,人们会说他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诗人,但你别忘了,其实他一生就是为了实现他最伟大的政治抱负啊,不论他的思想还是写诗,没有哪个离开过这个中心。

再比如说乔布斯,他学习中国文化、学习冥想、学习艺术,其实都是为了让苹果更好的表达他所想表达的理念,不论在外观上、一键简洁的功能键上、还是被咬去一口的苹果LOGO上。

所以,别急着斜杠,在自己技能最擅长的方面,深耕细作,首先要站住脚,然后如有余力,可在其他方面再细水长流。经过这个过程,再与自己的擅长建立链接,形成合力岂不更好?

比如说,我虽然现在做培训,但依然没有离开我的专业。我写文字,也是为了更好的帮我梳理了自己的思想,让工作更加的清晰与高效。

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极其有限的,当真正平静下来,问问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时候,发现真正打动自己内心最深的事物真是少之又少。

所以,认真的问问自己,先别急着给答案。

作者:小丰,高级工程师/作家/培训师。白天,混迹高档写字楼,游走于女神与女汉子间;夜间,点心灯一盏,沏香茗于案,好书在手,码字成趣,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有品有趣的生活家!

关注简书,好文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