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发高烧一天,我亦身心俱疲,待他睡后看手机才知道,这两天又有一篇文章刷屏朋友圈——《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
今天中午,新华社微信号刚把此文推送到头条,晚上,人民日报就转发了澎湃新闻的《“凌晨三点不回家”刷屏,别矫情了!》一文,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类爆款文其实是在“贩卖焦虑”。
它究竟是励志学还是毒鸡汤?“10万+”看得再多,三观还是自己的。不要轻易被一篇爆文带偏了人生节奏。
作为一个加班后看过这座小城凌晨所有时刻的人,坦白说,这篇文章我很不喜欢。
为何凌晨三点不回家?因为在加班。如果只是很少见的偶然现象,不足以论之;如果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已经形成常态,哪又有什么可坚持的?
那个短片里,故事的结局很暖心,但你要清醒:前半部分有你拼命工作、委曲求全的影子,至于后半部分的好运,你真的有吗?
职场血雨腥风,并不是只有年轻人不好过。很多到了中年不得不努力的人,也在明里暗里叫着劲。上有老下有小,还房贷还车贷的生活,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过。
“为了梦想,为了家人,抑或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职场不相信眼泪,于是你擦干眼泪,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这话没毛病,但我很不喜欢动辄就是类似于“你是否看过凌晨X点的XX”这种调调的鸡汤,就好像我不熬点夜、脱点发,就一定不够努力一样。
连命都不珍惜,有什么好励志的?
我生活的这座城市,要说没压力也不现实,但与一二线城市相比,又安逸舒服了不少。因为之前那份工作的行业特殊性,数不清有多少次,加班到凌晨后,一个人骑着车御风而行,穿梭在忽明忽暗的城市街道上。
从单位到家并不算远,但孤零零一个女生,说不害怕是假的。那时还没结婚,男朋友还在异地,每天下了班就飞速骑车往家赶。渐渐地,软妹变成女汉子,习惯了这样的夜色,也习惯了“众人皆睡我独醒”的生物钟。
这几年,在凌晨n点的街道上,我见过逆行问路说了三遍还在重复问吓得我骑车就跑的怪蜀黍,见过喝醉酒不顾旁人劝阻直往大路上躺的年轻女孩,见过寒冷的冬夜里夜市摊最后的繁华与惨淡,见过24小时餐馆中意兴正浓不肯散场的男男女女……
如果下班再晚一点,在离家最近的一个十字路口,十有八九会碰上穿戴整齐的环卫工。
可这种日子,这种工作节奏,一点也不值得像爆文中那样被“传颂”。成年人的世界里有看不到的心酸,成年人的心酸有时只是感动了他们自己。
没有人会把加班当幸福,却有人把透支健康去工作当成是努力生活。
没有人教你首先要照顾好身体吗?
你也许会说,迫不得已,被逼无奈,生活艰难,亚历山大……你很焦虑,很疲惫,但你每一天都在努力去适应那种生活,而不是改变。
你是否想过,当你倒下了,你的老板分分钟能找出另一个人坐在你的位置上完成你未完成的工作,而你的家人,你的爱人,却永远地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人。
我可不是吓唬你啊。在感觉到自己身体素质明显下降之后,我已经辞去了工作。那个行业看似光鲜,背后的心酸与劳累只有干过的人知道。有的人还在坚持,人各有志,可以理解。只是,我不想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挣钱了。那样没有意义。
记得前段时间不是有个年度扎心视频刷爆朋友圈,“世界真的会惩罚,不好好照顾身体的人”。如今才过去多久,画风就又变了。一会儿养生,一会儿“轻生”,别总说自己没办法,要么改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少做无意义加班,少熬无意义的夜;或者,干脆你就换一个老板。
风一直吹,记得守好自己的方向。
凌晨三点,不管你在哪里,祝你晚安,而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