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宋建尊 张甫仁 杨雅怡 来源:《科技视界》2012年第22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当下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六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新兴课程评价体系、运用加权法、引用安全系数处理和构建多向评价模式来对现行教学质量评价加以综合改进,以求更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与效力。 【关键词】高等教学;教学质量;评价
确保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是高校关注的永恒主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客观、合理和适宜的教学质量评价是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管理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它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有效监督,也是保障课堂教学良性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混乱,评价指标及分值设计不合理,评价模型和综合评价方法不科学,从而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不科学,也不具有对象区分性和可比性,也使得教学质量评价未能够真正发挥出教学导向和改进的目的,反而在很多时候影响和干扰了教师教学积极性及对教学质量的真正改进。基于此,本文将针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略了新兴课程和传统课程的区别
随着高校教学的与时俱进,一些新兴课程衍生开来,诸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参观实习等课程。这类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无论是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上都有着不小的区别,这就需要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针对这些新课程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改良。就如学生参观实习课来说,如果仍遵照老课程的评价方式,以课堂质量和书面考核成绩为主,那是不符合这门课程的宗旨的,需根据其开放式的特点,由实习单位方面作评价的主体才符合这门课的教学意义。 1.2 忽略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区别
高校课程大致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基础课涉及数学、政治、历史、英语,包络广泛,文理结合,为的是给学生后续学习夯实基础,更为专业课学习做铺垫。譬如数学和英语者两门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基础课和专业课联系颇为紧密,就如地基和高楼的关系一样,但终究还是相差甚远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目的是为高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才是促进学生乃至高校发展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3 忽略了文化课与理论课的区别
为了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课程中亦有开设文化课以陶冶学生情操。与理论课相比,文化课活泼生动,学生兴趣浓厚,乐于参与互动。由于其“先天”条件的优势,文化课在学生中的评价普遍较理论课良好,由此,如果不顾及文化课的特点加以区别对待,将掩埋到理论课的成绩,增加教习理论课老师的压力,也不便于学生长远的良好的理论教学,对于高校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也是不利的。 1.4 忽略了课程的难易性区别
高校是进行人才深造,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出现某些课程较晦涩难懂,学习起来较吃力的情况也是无可厚非的。对于这类课程,教师要在教学上耗费比一般课程多得多的精力不说,教学成果还不一定理想,因为这不仅仅是教师一人之心之力可以决定的。在教学质量评价中,需要对此类课程予以适当的“关怀”,这不单单是为了教师,更多的是为了学术的良好发展。 1.5 难以考虑教师要求的严格与否带来的评价差别
如今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此种衡量标准有利亦有弊。利的是,学生是直接受教者,对教学质量如何有切身体会,有实在的发言权;弊的是,教师管教严格与否对学生的影响难以评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对事物有着自己的偏好。有些学生偏好管教严格的老师,而有些学生正好相反,这些个人感情是否影响甚至主导教学质量的评价更是难以知晓。怎样有效避免主观感情的过分流入是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一大难点。 1.6 忽略了教师对所教学班级的评价
教学是双向的,教学评价至少也因双向进行,才能不失公允。然而,事实上是,高校对学生的评价过多依赖和看重,使得学生主导性太强,极大削弱了教学另一方教师的价值判断。学生评价教师,相应的,教师也应对学生进行评价,平等听取两方面的声音。如果忽略了教师的意见,对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学工作的改进将是十分负面的。 2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改进措施 2.1 改进新兴课程的评价体系
相较于传统课程,新兴课程普遍有着时代性、开放性、社会性等崭新的特点,基于此,对于新兴课程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应有所创新。 2.1.1 增加评价指标
除了平时表现和测试成绩等指标以外,还要根据课程本身适当添加一些新鲜的衡量指标。以学生参观实习课作例,非常有必要增加实习单位意见这项指标,如果学生有跟着单位的师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做工学习,还需将做工学习的成果一并纳入评价的范围,才能保证尽量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工作。
2.1.2 调整权重分配
如果新兴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与实践能力密切相关的指标,其权重就需要加强。以此作为分配指标权重的准则,才利于新兴课程的蓬勃发展,体现新兴课程开展的宗旨,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 2.2 改进对一般课程的评价 2.2.1 运用加权法
一是基础课和专业课。高校要向着更专业更精进发展,除了在教学安排上要给予专业课更多的考虑和照顾,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也应适当地减小基础课的权值,增加专业课的权值,使两者能更好地放在一个平台进行对比评价。
二是文化课和理论课。针对文化课的特殊性,除了调整自身的评价指标及权重以外,与理论课相对比时,其权重也应有所减小,才能使两者能长远地相互促进相互扶持。 2.2.2 引用安全系数处理
此项措施主要针对一些理论较深的课程。既是对这类课程的保护,也是对教习这类课程教师的安慰和鼓励。高校教学不能因为课程难度大而放弃高学术的追求,如此这般才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利于高校的长足发展。 2.3 构建多向的评价模式
教学质量评价不是单一单向的评价活动,而使一个立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评价体系。因此,有必要结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构建一套更为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和运行机制。
除去学生评价教学以外,教师自身对教学的评价也颇为重要,教习和受教两方都参与教学评价才是公平的;教师同行之间的评价内容深入,专业性强,其评价往往能揭示本质;专家在教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对教学工作有深刻认识,能较公正适宜地对教学做出客观评价;教案能从侧面反映教师教学的勤恳程度和执教水平。
综合以上因素考虑,构建一套“学生评教、教师自评、教师互评、专家评教、教案评教”的多向评价模式,使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能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涂秋鸿.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治理策略[J].管理智库,2011(8):26-27.
[2]李冀.教学管理辞典[M].2版.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0.
[3]吴延鹏,钱付平.高校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8):53-54.
[4]钱存阳.对改进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几点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2):25-27.
[5]周序.十年来教学评价改革成绩及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19-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