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与对策的探讨

来源:华拓网
医学信息2009年5月第22卷第5期MedicalInformation.May.2009.Vol.22.No.5

医学信息学

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与对策的探讨

张英,张敏,张小霞

(西安医学院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当前,网络阅读及浅阅读已成为大学生的新的阅读趋势,本文分析了网络阅读及浅阅读存在的问题,及与纸质阅读和深阅读几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好大学生阅读工作的新举措。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阅读;浅阅读;对策分类号:G258.6

文献标示码:B

DiscussionthePresentSituationandtheSolutionintheUniversityStudent

ZHANGYing,ZHANGMin,ZHANGXiao-xia

(Xi'anmedicaluniversitylibrary,shannXi,Xi'an,710021)

Abstract:Currently,thenetworkreadingandshallowreadinghavebecomethenewreadingtendency.First,thispaperhasanalyzedthequestion.Second,thispaperhasgavethedialectionrelationswiththepaperreadingandthedeeplyreading.Last,itproposedthenewwaytoraisethereadingworkofthestudentintheuniversitylibrary.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networkreading;shallowreading;Solution

阅读是人类文化传承、知识获取、化休闲、精神消遣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当代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也反映出他们对人生价值观等诸多观念的理解与认识。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观、

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不仅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阅读也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因帮助大学生合理使用阅读方式,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此,引导、

惯,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是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1现状与问题

1.1.网络阅读正在成为习惯和时尚。

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和数字信息也逐渐进入图书馆,由于其检索便捷、保存方便、图文并茂、供多人同时阅读和使用,拓展了阅读的空间和渠道,激发了大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阅读的积极性,拓宽了阅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大学生广泛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大学生阅读已从单一的纸质读物逐渐向电子网络阅读读物等多媒体方向发展,阅读方式也越来越网络化。已成为大学生喜爱的阅读方式之一,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收稿日期:2009-02-06

不足和问题:如上网容易占据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业余时间,造成知识的不均衡发展。大学生已经习惯在网上读书看报,而娱乐聊天等浅层阅读的网络阅读更多的则游弋在新闻知晓、

层面,许多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津津乐道的同时,对国内外经典著作则知之甚少,使得读书成了一种\"泛读\"现象,不再有精读,不再有思考。

1.2.\"浅阅读\"正在成为新的阅读趋势

\"浅阅读\",顾名思义,是指读者根据自己的喜爱而选择的一种简单的阅读方式,除了专业学习必读书目之外,其他方面的阅读兴趣单一,过于追求实用,喜好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而对于那些\"大部头\"的名著,他们完全没有心情或精力去认真精读。\"浅阅读\"中的\"阅读\"不单指对图书的阅读,而是指与外界任何媒介的接触。\"浅\"是\"浅阅读\"的最大特点,这种阅读方式是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甚至跳跃式阅读等肤浅的、片面的,\"浮光掠影\"般不带有任何思考。此外,这种\"浅\"不仅表现在阅读方式上,也渗透在阅读对象、内容之中。当今社会,无论是读者选择的阅读内容还是媒介传播的内容都呈庸俗化的倾向。因此,阅读内容的浅显化也是\"浅现出浅显化、

阅读\"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主要问题在于:

(1)如果大学生仅满足于\"浅阅读\极有可能会降低我们的民族素质。毕竟个人素养的修炼,不是靠快餐式读物就能达到的。读书会促使人们思考,阅读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影

657

医学信息学医学信息2009年5月第22卷第5期MedicalInformation.May.2009.Vol.22.No.5

响,是人类的认知过程,是知识的传承,大学生如果缺乏思维能力的训练则会影响到其综合素质,一个缺失了文学美育和知识理性的大学生群体,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社会上所表现出的浮躁、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在大学生中也有较多表现,与\"浅阅读\"中浏览的浮躁和思维的浅显有很大关系。此外,大学生长期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也会阻碍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甚至影响到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大学阶段是人生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经过主流教育已基本确立,但还必须通过其它学习和教育途径使之丰富和巩固。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与\"浅阅读\"盛行不无关系,他们的思想往往被表象的东西所左右,无法形成自己深层次的独立人格。\"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乃觉天地宽。\"\"深思考\"和\"深阅读\"贵在体验情境,获得学识,汲取智慧,只有经历了\"深阅读\"的深沉和深厚,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才会有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急功近利式的阅读,妨碍和阻止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国家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没有经过经典阅读的训导,很难形成独立人格,只会随波逐流。一个学者如果不经过一段艰苦的阅读历程,想要达到思维深度将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只有通过用心阅读、用心感悟,才能培养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浅阅读\"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缺失,这应引起社会的深思。

2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及\"浅阅读\"与\"深阅读\"的辩证关系

阅读从形式来区分有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从深度来区分有\"浅阅读\"和\"深阅读\"。各有优势,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纸质阅读是线性的、连续的,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深入的研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而网络阅读侧重于读图和形象思维,它具有快餐式、随意性、跳跃性等特征,属于浅阅读。在网络上,我们习惯于便利的超链接,却打断了我们细致深入、缜密严谨的思考,思维趋于表面化、平面化,过但是多地依赖搜索引擎,会纵容思想的懒惰,弱化思维能力。网络阅读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可以快速获得大量信息,扩大知识面,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也有其优势所在,比如阅读方互动性强、阅读内容更广泛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有便快捷、

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当今时代是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视觉和文字相比,可以直接提供情境,比文字的表现直观,但是缺乏纵深思考,停留在浅阅读,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浅阅读\"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条电视新闻被记忆的时间不会过夜,一个报纸头条能吸引的注意力不会维持超过一天,一期杂志专题被谈论不会超过一周,什么

都不会关注过久,什么都不会停留。\"浅阅读\"实际上是人们为了避免信息超载的自我保护,网络阅读和快速阅读是因人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方式,是伴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标志。\"深阅读\"能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逻辑能力和感悟能力,能让人有助于增进社会的文明程度,们深刻地领悟知识,汲取营养,

增进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创造力。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如果在\"浅阅读\"的层面,我们这个民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将停滞不前,我们这个民族族的智力水平、

就难以吸收最有深度、最有价值的信息,难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孕育出最有深度、最有价值的思想。如果一味提倡\"深阅读\将提高阅读的门槛,在竞争激烈、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难以激发大众的阅读兴趣,只有将\"浅阅读\"当作阅读活动中经历的一个趋向高阅读品位的初始阶段,以此来引导大众进入深度阅读、高文化品位的阅读,才能让\"浅阅读\"与\"深阅读\"相互为补充,取得\"浅\"、\"深\"交融,循序渐进的良好结得益彰、果。

3高校图书馆如何搞好大学生阅读工作

如何搞好大学生阅读工作,笔者认为无论是网络阅读、纸质阅读还是\"深阅读\"、\"浅阅读\"都不成为争论的焦点,读纸质书不一定就高尚,网读也不一定就堕落,重要的是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学会自救并获得享受,我们应关注指导大学生进行的是阅读的内容和质量,如何有效的培养、阅读,图书馆责无旁贷,因为图书馆被誉为人类的终身学校,被赋予了天然的教育职能。3.1普及\"深阅读\"的理念及阅读方法

图书馆应加强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让大学生明白\"深阅读\"和\"浅阅读\"的区别,让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深阅读\"的重要性。采取宣传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张贴宣传海报、召开座谈会、还可根据大学生的需求特点开展读书会和举办人文讲座。现在的大学生更愿意在民主的氛围中交流阅读心得,讨论观点,相互启发,分享阅读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和满足。由此促进大学生阅读层次、阅读品位、阅读技能的提高,使其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同时要让大学生参与到宣传活动中,这样才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如何进行\"深阅读\是图书馆宣传教育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深阅读\光靠图书馆孤军奋战是不行的,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如团委、学生工作处、学生会等,尤其是大学语文课教师、两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的紧密合作,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2指导大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方法有很多,如浏览、泛读、精读等,根据不同的传播内容,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如今大学生看得最多的无疑是

658

医学信息2009年5月第22卷第5期MedicalInformation.May.2009.Vol.22.No.5

医学信息学

教材、教学辅导材料等参考书、工具书等,这些与他们的身份有关,属于外加动机,他们无论愿意不愿意都不得不进行阅教材教辅的阅读学习对大学生的成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读。

但若只接受这方面的书籍,将会禁锢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树立大学生读书意识的同时,图书馆馆员有责任、有义务指导他们学会阅读,多读经典、多思考、多发问,能自己辨别哪些书必读,哪些书值得精读,哪些书只是为了消遣一扫而过。一开始,大学生可能需要外界的帮助、提醒,由外界推荐一些值得阅读的内容,但这种辨别能力会随着阅读的深入和阅读习惯的养成而逐步得以提高。深入阅读不仅指要逐字逐句地读,而且是要融入自身思考地读,要带着自己独立的判断进行阅读,而不能被其内容所左右。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深入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深度阅读的方法,才能养成思考和批判的行为和习惯,才能增强他们的分辨能力,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

3.3营造\"深阅读\"的文化氛围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阅读数量、阅读品位和阅读质量,图书馆在环境布置和资源配置上,要呈现出温馨的阅读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并要把好图书馆的馆藏纸质资源建设质量关。读书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知识,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培养学生思考研究的能力,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营养品\"。图书馆在文献采集时,除了保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需求的专业文献外,对畅销书要针对大学生的需求特点认真甄别;对于校园文学、网络文学等要择其精华加以采集;对于休闲、娱乐、图文书的选择,则要慎之又新书,并以各种形式及时通报读者,吸引慎,定期推出好书、大学生利用图书馆做深层次的阅读和体验。3.4网络环境下的导读工作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也影响着在校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心态大都比较浮躁,迷恋网络快餐文化,疏于阅读思考,大多数学生完全没有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反倒过早地轻视甚至厌恶阅读。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教育中心,有责任、有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网上的资源极其丰富,但良莠不齐,由于太多的路径和选择,学生常常会陷入迷航的处境,图书馆要加强对网络阅读的科学研究,要对大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如何阅读进行科学指导,拓宽服务范围,如有效组织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阅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过滤、开展知识挖掘、智能推送、个读、

性化定制、提供网络浏览导航等,努力使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中避免\"浅阅读\"的发生。

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和读者教育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网络信息素质培养,着力于智力资源的开发。从完善和优化图书馆网站开始,以文献检索课和参考咨询为重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网络信息阅读。网络阅读是一种阅读的全新方式,如何针对读者的信息需求提供相关的信息,笔者认为,在采集、收藏、组织、传播等信息处理过程中,要考虑到文献信息不兴趣、生活和爱好等密切相关,还要具有最仅要与学生专业、

新最前沿的特点,使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共享自由化、信息存取链接化,使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二者兼容的同时,学生的阅读方式也就在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间更好地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了。

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阅读引导教育,实施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的指导并重的方法,参与读者的阅读实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实现阅读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阅读,让大学生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阅读方式,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和习惯,共享阅读乐趣。使大学生在浩瀚的信息世界里,学会鉴别文献信息的优劣和价值,挑选最佳的阅读对象,在阅读实践中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阅读心理,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努力提高阅读效果,培养阅读能力,达到最佳的阅读境界。

参考文献:

[1]于红梅.大学生\"浅阅读\"的危害及图书馆人的责任[J].农业图书情2007,11:150-152.报学刊,

[2]罗志尧.高校图书馆应担负引导大学生\"深阅读\"的职责[J].浙江2008,3:62-65.工业大学学报,

[3]曾义.高校图书馆应当重视大学生阅读素质与能力培养[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8,4:66-67.

2:93-94.[4]杨红.\"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2008,

编辑/樊延南

!!!!!!!!!!!!!!!!!!!!!!!!!!!!!!!!!!!!!!!!!!!!!投稿小知识

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应附300字以内的中英文摘要,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格式撰写,每篇文章应标注2-8个关键词,英文摘要、关键词与中文摘要、关键词相对应。英文摘要中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全部字母为大写,复姓应连写,名的首写字母大写,双名之间用连字符。

6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