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功利心态思想对现代美学教育的启示

来源:华拓网
第31卷第2期 兰州 交通大学学报 Vo1.31 No.2 2012年4月 journal of Lanzhou Jiaolong University Apr.2012 文章编号:1001—4373(2012)02-0148—03 非功利心态思想对现代美学教 育的启示 王永生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t肃兰州 730070) 摘要:通过对马克思美学、西方美学及中国传统美学有关非功利心态思想论述的研究,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对美学非功利思想内涵进行界定;提出了“基本感知”的概念与心态训练方法;提出了适合现代美学教育的修学理 念,以期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品德素养。 关键词:美学;审美能力;非功利心态;基本感知 中图分类号:(;640 文献标志码:A 恐惧为主的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平静的心态;由于物质财富 一、引言 的丰富导致以生存需要为目的的思维定式的淡化;由于人的 对世界及自身的终极真理的认识是哲学研究的根本问 意识的充分发展导致的以条件反射为主的对象性感觉转化 题,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而对世界及自身美的感知则是美 为一种自由的玩赏关系;由于劳动所生产的分工使得一部分 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真与美同是对包 人可以集中力量从事艺术品的创造与生产从而使得审美首 括人自身在内的宇宙万有的认识与感受,是人类最为崇高的 先在一部分人身上得到实现等,从而为审美现象的发生创造 理想,也是生命存在的价值所在。与哲学对于真理的追求有 了心理环境,发展出人的审美能力。 所不同的是,哲学以理性的思辨认识世界的真理,体现出人 马克思美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肯定了非功利心态 类智慧的理性光芒;美学则以直接的感性感知万有存在的 对审美能力形成的重要性,并界定了非功利心态的内涵:以 美,体现了人类感知美与创造美的天赋一审美能力。如果 平静的心态取代害怕、恐惧的心理状态;淡化以生存需要为 说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是美学的根本问题,那么,如何拥有 目的的思维定式;以自由的玩赏关系取代以条件反射为主的 审美能力则是美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对象性感觉。 美学理论认为审美现象只有在审美主体具有非功利心 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人对对象的感觉只是“占有”或单 态的背景下才会发生,而审美的主体正是拥有审美能力并在 纯的“拥有”的感觉,人的本质就会陷入绝对的贫困。这种 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将这种能力表现出来的人。因此,具备非 “占有”或“拥有”的感觉,就是极端的实用意识。以“占有”或 功利心态是拥有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美学教育与训练 “拥有”的目的去对待对象,那么只能产生实际的功利行动; 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美学、西方美学及中国传统 摆脱这种“占有”或“拥有”的态度,人才能与对象拉开距离, 美学有关非功利心态思想论述的研究,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 建立一种非利害的关系,这也是审美关照的关系。 想,对美学非功利思想内涵进行界定;提出了“基本感知”的 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美学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总体 概念与心态训练方法;提出了适合现代美学教育的修学理 的角度来谈美学问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是人类心态 念,以期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品德素养。 非功利化和审美能力提高的决定因素。同时,对于具体的历 二、美学非功利心态的思想渊源 史阶段和具体的社会形态,对于美学教育的具体对象而言, 教育与训练对于非功利心态的形成和审美能力提升仍具有 1.马克思美学的非功利心态思想。马克思美学认为, 重要影响。 审美感觉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从对周 2.西方美学的非功利心态思想。黑格尔在其《美学》中 围世界仅仅只有粗陋的生理需要的生理感觉,到与生存的功 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美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 利性需要根本无关的审美感觉,期间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转 响。“理念”是黑格尔哲学与美学体系中最根本的概念,是主 变:由于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导致的曾经以害怕、 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本质主体,这里可以理解为宇宙万有的 收稿日期:2Ol2一O卜lO 基金项目:ff肃省教育科学“卜二Ⅱ”一般规划课题:荚学非功利心态恩恕对学生人格形成与思维IJlJ练的作川攻影响研究;深题批准号 G 201 13GHBGO35 作者简介:王永生(】96 卜), , m洒泉人,副教授,从 动漫专qkf ̄J科研、创作及教学工作。 第2期 王永生:非功利心态思想对现代美学教育的启示 149 根本,与中国传统哲学的“道”的概念相同。黑格尔认为:美 是精神发展运动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是意识的对象化,又 必然导致自我意识的产生,并由此产生一种自我确认感和自 由感,概而言之,美就是能引出自我意识的对象。同时,黑格 尔认为,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是:非功利心态的准备。 关于美感的非功利性,康德这样来界定:“鉴赏是凭借完 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 一种判断力”,因此,无利害而产生愉快,这是美感的非功利 性特点。席勒继承了康德的观点并提出“游戏说”,认为审美 基于游戏,是非功利心态下展开的一个非现实的想象世界, 这一让人游戏于其中的非现实的对象世界就是美。叔本华 对美的本质这样定义:美就是能让人忘掉欲望的形式。瑞士 心理学家布洛所提出的“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也是主张主体 与对象之间应建立一种非功利的审美关系。 3.中国传统美学的非功利心态思想。老子的《道德经》 是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起源,它虽无一处直接谈艺术,但 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却对后世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 远的方法论意义。老子的哲学体系建立的基础是“道”。并 认为:“道”是宇宙万有的根本,道体是绝对的、无限的、永恒 的,世间万象皆由道体所派生。正如老子所说:“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 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强调只有通过直接的感知 才可能见“道”。正如用语言无法描述苹果的味道一样,要想 知道苹果的味道只能亲口去品尝。这正是美学研究的感性 特征。 “虚则无欲,无欲方能观妙”,从审美心态的角度来看,老 子强调的“无为”正是为直接体悟真与美所做的心理准备。 由于心至虚至静,才能使人的精神回归于道体,从而物我两 忘,呈现出道体之真与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 甚真,其中有信”。正是这一感受的写照。 可见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正是审美非功利心态 的准备。 三、美学非功利思想的内涵 通过对马克思美学、西方现代美学及中国传统美学有关 美学非功利思想的阐述分析,笔者认为,审美能力是人们对 包括自身在内的宇宙万有的直接感知能力,属于对世界与自 身的感性认识范畴,因为拥有审美能力人类才能感知美并创 造美,非功利的审美心态是个体审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必 要条件或重要因素。非功利的审美心态是自然而健康的心 理状态,是可以通过教育与训练而获得的,这也是美学教育 的意义与目的所在。 马克思美学所倡导的非功利思想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 主流思想,因此,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有选择地继承 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适合现代美学教育的先进的非功利思 想体系。非功利心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虚静心态。是没有妄念的空明与宁静的心理状态, 正如老子所言的“致虚极,守静笃”,虚静心态为美的感知创 造了一个自然、宁静、纯净、专注与开放的心理环境,是向真 与美的回归,是非功利心态的核心。虚静心态可以通过训练 来达到,方法是:“载营魄抱一而无离、搏气致柔而如婴儿”, 也就是说心态要如婴儿般的空明、宁静、放松并不间断地保 持。 . 2.平凡心态。平凡心态是平静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 是虚静心态在生活中的延伸,如道德经云:“知其荣,守其辱, 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宠辱若惊、患 得患失是人们的心灵无法平静的主要原因,老子说“宠为上, 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如能明了“祸 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便能对于得失保持超 然而潇洒的态度。 3.平等心态。平等对待人与事的心态,正如孔子所说 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美的本质上讲,美的最高层次是 大我的呈现,这就要求审美者具有视他如己的宽广胸怀和善 出低下的谦虚品质。道德经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正是这 一心态的描述。 4.平和心态。平和心态是各种心理精神因素的矛盾运 动达到平衡的内心和谐状态,是人格完善的象征,孑L子将内 心平和之人称为君子。老子认为达到内心平和的途径是:保 持内心的空明宁静,认真做事,与人为善,言而有信且不争名 利。 5.感恩心态。审美能力是人的社会属性,作为个体的 人,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人人为我,我为 人人”。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非功利心态的有 机组成部分。 6.奉献心态。奉献心态是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心理状 态,是审美心态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大美境界。 “衣被万物,而弗为主”,奉献精神的可贵在于付出而不 求回报、奉献而不居功的非功利性,这也是老子“无为”思想 的内涵。奉献心态的培育,将使是人格具有超凡人圣的气 质。 虚静、平凡、平等、平和、感恩、奉献形成了非功利心态由 低级向高级运动的心路历程。也构成了非功利心态的主要 内涵。 四、基于“基本感知”的心态训练 综上所述,美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 力,使其具有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而非功利心态的培 育是其中最主要内容。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研究了解人类 的感知的特点与规律。本文提出“基本感知”的概念,以期对 感知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建立行之有效的非功利心 态训练方法。 人类的感知,包括理性的感知与感性的感知,有一个明 显的但又被常常被忽视的的特点,即:人们知道自己在感知, 15O 兰州 交通大学学报 第31卷 这个特点可以称为“基本感知”,基本感知是对感知的感知。 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宇宙生命的灿烂辉煌,就在于能认识自身并改造世界。 “基本感知”不同于感性感知,感性感知的建立依赖于人 的感觉器官,具有非独立性。而“基本感知”则具有一定的独 立性。例如,视觉的形成必须依赖眼睛,当眼睛被蒙上时,便 失去了视觉。但人们知道:自己的眼睛被蒙上了。视觉的形 要完成这~崇高的使命,首先必须从自身世界改造开始。摈 弃对自身名利的各种追求,抵御外界声色犬马的诱惑,以非 功利心态面对世界,达到心如止水、专心致志的定境。同时, 成依赖与眼睛,而知道视觉存在与否,却不依赖于眼睛。 通过“基本感知”,可以随时观察自己的心态:当患得患 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不计名利得失、甘于为社会 为他人奉献,以此达到的无私无我的大美之境界。因此笔者 失的时候,自己是知道,甚至当人们被某种强烈情绪左右时, 仍然能够察觉……。这是一个自我反省与训练的过程,其 实,当人们开始观察自己的时候,他的心态已经平静了。 认为:美学教育的理念应该是:修学并重,以学促修,布乎四 体、行乎动静。 参考文献: El3王永生.从“道德经”看美的本质[J].中国科技纵横,2010(4): 236-237. 训练的关键就是要时刻维持的基本感知。 五、结语 非功利的审美心态准备是追求真与美的前提,是一个弃 除一切私心妄念及主观偏见,创造虚空澄明的修心过程。这 E23王永生.老子与黑格尔哲学及美学思想比较[J].新一代,2010 (5):52-53. 恰好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修”的内涵。在现代教育中,更多 地强调的是“学”而淡化了“修”,或者说已经将“学”与“修”的 区别模糊掉了。 “学”即学习,是对外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和掌握,是在 [33李瑁平,杨先艺.设计艺术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4. E4]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i-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1. [53黑格尔.美学//朱光潜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2. 做“加法”。“修”即“修剪”,是对内在贪欲及妄念的克服,是 在做“减法”。二者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建立有机合理的 修学体系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品格的完善及思维的训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Non—utilitarianism WANG Yong—sheng (School of Art,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I ̄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The connotation of aesthetic non-utilitarian idea iS interpreted with many researches which are re— lated to it in Marxist aesthetics,western aesthetic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The concept of“basic conception’’and ways of“mentality training”are put forward.Meanwhile,some educational thoughts which are quite suitable for modern aesthetic education are presented.It is expected to efficiently promote the col— lege students’aesthetic judgment and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Key words:aesthetics;aesthetic j udgment;non—utilitarian mentality;basic percep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