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笔记
西方音乐史
第一章 古代音乐
第一节、古希腊音乐
神话传说与音乐
西方音乐的许多观念源于古希腊
苏格拉底(Socrates)的音乐思想——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古希腊时期的音乐状况: 1、剧场是最重要的公共音乐活动场所 2、音乐在古希腊戏剧中占重要地位 3、合唱是重要的音乐形式 4、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 5、荷马史诗(Homeric Singing)
古希腊的乐器:里拉(Lyre)、阿夫洛斯(Aulos) 1、最早的是笛子
2、竖琴的前身里拉琴(lyza)
3、定音最早是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明的 4、“五度相生”
音乐理论:
1、音阶:由高到低排列、四音列、完全体系(perfect system)与次完全体
系(lesser perfect system)
2、记谱法:
调式(4对、主-副):多利亚(dorian)、弗里几亚(phrygian)、利第亚(lydian)、混合利第亚(mixolydian)
第二节、古罗马音乐
————————————————————————————
第二章 中世纪音乐
“黑暗年代”音乐艺术发展速度非常非常之慢
世俗音乐非常少,其主要功能变成了为宗教服务,成为宗教的附庸 乐谱的出现——纽姆谱
中世纪后期音乐风格
罗马风格时期,哥特时代 宗教音乐家马绍等
------------------------------------
第一节、格列高利圣咏
教会网罗的各种民间创作的经文歌统称为格里高里圣咏 单音音乐 ——只有一个声部
调式——在一个八度之内,各个音的排列形式
一、基督教的礼拜仪式
1、日课(Office)
A 晨祷(Matins,2 or 3 A.M.)
B 早祷(Lauds, dawn)
C 第一课/早课(Prime,6 A.M.) D 第三课(Terce,9 A.M.)
E 第六课(Sext, noon)
F 第九课(None,3 P.M.) G 晚祷(Vespers,sunset)
H 夜课(Compline,before bedtime) 2、弥撒(Mass)
A 常规弥撒(固定部分) B 专用弥撒(可变部分)
二、格列高利圣咏的特征 1、单声部,无附加声部; 2、纯人声演唱,无器乐伴奏; 3、无严格节奏规范,即兴风格; 4、以纯自然音阶为基础的调式音乐; 5、拉丁文歌词;
6、旋律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
7、多样的演唱方式: A 独唱 B 齐唱 C 交替歌唱
D 应答歌唱
8、三种风格:
A 音节式 B 纽姆式 C 花唱式
三、格列高利圣咏的形式: 1、圣歌 (Psalm) 2、交替圣歌 (Antiphon) 3、应答圣歌 (Responsory) 4、赞美诗 (Hymn) 第二节、世俗音乐
一、世俗音乐的特点: 1、单声部为主 2、民歌、创作歌曲为主 3、即兴创作、表演 4、业余、零散不系统化
二、诗人、作曲家和歌手—游吟诗人(Troubadours) 1、时间:12—13世纪
2、地域:法国南部,意大利及西班牙北部 3、内容:方言爱情、田园歌曲
4、演唱方式:根据歌词内容灵活处理,吟唱,琉特琴伴奏。
三、器乐
1、一般情况:教会禁用、流于民间、用于歌唱或舞蹈伴奏、即兴演奏、无
乐谱流传后世、乐器制造、乐曲创作低级、 2、原始乐器种类:
A、弦乐器(拨弦、击弦、弓弦): 竖琴(Harp) 琉特琴(Lute) 维埃
尔琴(Vielle)索尔特里琴(Psaltery) B、管乐器:竖笛(Recorder) 横笛(Flute) 肖姆管(Shawm)
四、埃斯坦比耶(Estampie) 1、最早的器乐体裁 2、多段体舞蹈音乐 第三节、早期的多声部音乐
一、奥尔加农 Organum
1、《音乐手册》Musica Enchiriadis 2、结构特征
3、奥尔加农的几种形式: A 平行奥尔加农 Paralle 01 B 花唱奥尔加农 Melismatic 02 C 反行奥尔加农 Discant 03 二、孔杜克图斯(Conductus)
1、流行于12、13世纪的多声部声乐体裁 2、结构特征:
A 不以采用圣咏作为创作的唯一基础 B 使用节奏模式,所有声部节奏基本相同 C 二至四声部,三声部最常见 D 拉丁文歌词,各声部均有唱词且相同 3、音响 04
4、《赞美至贞的圣母》
A 经文歌(Motet):克劳苏拉(Clausulae)
B 风格特征:各声部采用不同的歌词、运用等节奏技术 C 历史意义:促成作曲意识萌生和发展
D 音响 05 维特里《公鸡絮叨-改头换面-纽玛》 三、有量记谱法 Mensural Notation
1、产生:适应经文歌发展需求、公元1260年弗朗科 Franco《有量歌曲艺术》
主要内容:
2、赋予节奏模式中各音符特定的节奏意义 3、、定量划分的基本单位是拍子
4、音符: A 长音符 long B 短音符 breve 5、音符时值的划分: A 三分法
B 二分法
第四节、新艺术 Ars Nova 一、法国新艺术
1、Ars Antiqua 与 Ars Nova 2、新艺术音乐的特征:
A、新节奏记谱理论:节奏、时值采用二分法 , 增加更短时值的音符 B、等节奏技术
C、新“和声”观念: “伪音”musica ficta 理论、终止式
3、重要的音乐形式: A、叙事曲 ballade B、维勒莱 virelai C、回旋歌 rondeau
4、代表作家—马肖Machaut (1300-1377) A、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个作品完整保存的人
B、创作特征与贡献: 将等节奏技术运用到经文歌各个声部、创立“弥撒
套曲”:第一部常规弥撒复调套曲——《圣母弥撒曲》Messe de Nostre Dame 二、意大利新艺术
1、十四世纪意大利音乐的标签 Trecento 2、繁荣的世俗音乐 3、重要的音乐形式: A 巴拉塔 ballata B 猎歌 caccia C 牧歌 madrigal
4、兰迪尼 Landini (1325—1397 ): A 意大利新艺术重要的作曲家 B 兰迪尼终止式 Landini cadence
——————————————————————————————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反宗教改革运动 世俗音乐
宗教音乐——起中心作用 宗教改革音乐
帕勒斯蒂里那(Palestrina,1525-1594) 主要作品都是教堂里的三声部以上的复调的合唱 打破了最早开始用的弥撒曲
特殊的弥撒——安魂曲、加冕的弥撒曲
第一节、和声观念
一、和声新观念的改变:
1、中世纪看重数字和理性(八度 2:1、五度 3:2、四度 4:3)
2、文艺复兴时期更重视音响本身:克廷托里斯(Tinctoris,1435—1511)的实践理论
二、新和声风格:
1、邓斯泰布尔 Dunstable(1390—1453)与“英国风格” 2、福布尔东 fauxbourdon(1430) 三、音乐结构的新技法: 密集模仿 pervading imitation 第二节、重要乐派
一、勃艮第乐派 Burgundian school
1、音乐风格 2、作家作品: A 迪费 Du Fay(1397—1474) B 班舒瓦 Binchois(1400—1460) 二、佛兰德乐派 Franco-Flemish composers 1、十五世纪中期的欧洲大陆北方作曲家 2、贡献: A 促进欧洲各国音乐的交流与融合 B 促进音乐体裁的发展 3、重要作家: A 奥克冈 Ockeghem(1410—1497) B 若斯坎 Josquin (1450—1521) C 拉索 Lassus (1532—1594) 三、罗马乐派:
1、宗教改革对音乐的影响
2、帕莱斯特里那 Palestrina(1525—1594) A 罗马天主教会作曲家的杰出代表 B《马尔采鲁斯教皇弥撒曲》(Missa Papae Marcelli)
四、威尼斯乐派
1、音乐风格
2、代表作家:加布里埃利叔侄
第三节、音乐的类型
一、宗教声乐
1、弥撒曲 2、经文歌
二、世俗声乐
1、尚松 chanson: 十五世纪意大利音乐的重要形式 2、弗罗托拉 frottola: 舞曲风格节奏、可歌可奏 3、巴黎尚松 chanson 4、意大利牧歌 madrigal A 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世俗复调声乐体裁 B 歌词具有高度文学与艺术性,是高雅精致的室内声乐形式 C 代表作家:马伦秋《独自沉思》Soloe pensoso 第四节、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
一、乐器
1、键盘乐器 A 管风琴 B 古钢琴 2、弦乐器 A 琉特琴 B 维奥尔琴 3、管乐器 A 竖笛 recorder、肖姆管 shawm B 小号 trumpet、长号 sackbut
4、打击乐器 A 鼓 drum、钹 cymbals 、 B 三角铁 triangle、木琴 marimba 二、器乐形式: 1、舞曲 A 帕凡与加亚尔德 B 阿勒芒德与库朗特 2、前奏曲和托卡塔 3、利切卡尔和幻想曲 4、坎佐纳 5、变奏曲
————————————————————————————————————
第四章 巴罗克时期音乐(1600 —1750)
欧洲音乐第一个繁华的时代
路易十四时期产生芭蕾舞(ballet) 世俗艺术
乐器的改革
键盘乐器 ——拨弦古钢琴 钢琴的前身——击弦古钢琴
弦乐队初现规模 ——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已经出现,木管乐器在一步步的改良,铜管乐器已经应用
大小调体系的形成
调性 ——大调性、小调性
大调和弦——主音到上方三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大三度的 小调和弦 ——主音到上方三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小二度的 平均律
新曲式的产生——各种组曲、奏鸣曲式
大型的弥撒曲
五部分:慈悲经(kyrie)光荣经(gloria)信仰经(cado)圣哉经(santas)羔羊经(agrus dei)
大协奏曲
19世纪变成了主奏乐器
意大利语意思是互相竞争协奏曲——弦乐器和木管声部的竞争、高音旋律和低音旋律之间的竞争 、一个主奏乐器和整个乐队之间的竞争
洛可可的风格——追求精细、精巧
巴洛克的风格——追求宏大、追求热情的宗教的精神
第一节、巴洛克音乐的特征
一、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
1、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技术特征之一 2、主调和声 二、调性和声:
1、1547年格拉瑞安的《十二调式》
2、 1722年《和声学》年发表,首次对调性和声作出理论解释 三、规范化记谱:
1、使用拍号和小节线 2、用升降号标记调号 四、旋律连贯性 五、节奏一致性 六、力度层次化
七、模式化情感表现
第二节、歌剧的诞生及早期发展
一、歌剧的起源:
1、音乐表现的戏剧
2、音乐戏剧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悲剧—教仪剧—田园剧—牧歌剧 3、歌剧最直接的来源:幕间剧 二、早期歌剧:
1、“ 卡梅拉塔 ” (Camerata) 2、田园剧《达夫尼》(1597): 序曲、讲故事者、剧情(古希腊罗马)、独唱、合唱(结束) 3、佩里、卡契尼:《尤丽迪希》(1600) A 1600年首演于佛罗伦萨 B 一个序幕、五个场景,一小时半演出时间
三、意大利歌剧院派
罗马乐派 威尼斯乐派:
1、圣卡西亚诺歌剧院(1637) 2、蒙泰威尔第(Monteverdi) A 重要作品:
《尤利西斯还乡》 《波佩亚加冕》 B 首创弦乐器拨弦、震音奏法 那不勒斯乐派:
1、十八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标准模式 2、风格特征: A 返始咏叹调 B 两种宣叙调 3、斯卡拉蒂(A· Scarlatti) :首创“意大利序曲”
四、法、英歌剧
法国歌剧:
1、巴黎公众歌剧院(1669) 2、吕利—法国早期歌剧代表: A 豪华的舞台布景;宏大的芭蕾舞场面 B 首创“法国序曲” 英国歌剧:
1、十七世纪完整保存至今的英国歌剧: A《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约翰·布洛,1684年) B 《迪多与埃涅阿斯》(亨利·普塞尔,1689年) 2、普塞尔(Purcell)
第三节、大型声乐体裁
一、清唱剧(oratorio)
渊源:
1、劳达赞歌(Lauda) 2、宗教剧(Dialogue)
结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 与歌剧同时诞生;早期用意大利文演唱。 重要的清唱剧作家:
1、卡里西米(Karissimi,1605—1674): 巴洛克中期最重要的作曲家,14部作品保留至今。 2、亨德尔:巴洛克晚期最伟大的清唱剧作曲家。 清唱剧《弥赛亚》
1、1741年创作,1742年都柏林首演 2、演出时间:两小时半 3、全剧分三部分
4、歌词同时采用《新约》和《旧约》选段。 5、合唱选段:“哈里路亚”
二、康塔塔(Cantata)
结构:
Cantata:最初泛指声乐作品。
A·斯卡拉第:巴洛克时期最多产的康塔塔作家(600余首)。 巴赫与康塔塔
《醒来,一个声音在高喊》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 ) (BWV 140 ) 作品简介:
1、巴赫最著名的康塔塔之一
2、以有130多年历史的众赞歌曲调为基础 3、 A-A-B型旋律结构 4、全曲共7个乐章 5、结构:
No.1 合唱与乐队 No.2 男高音的宣叙调 No.3 耶稣和灵魂的二重唱 No.4 男高音的众赞歌 No.5 耶稣的宣叙调
No.6 耶稣和灵魂的二重唱 No.7 众赞歌合唱(乐队重复) 三、受难曲 内容:
用音乐表现耶稣基督受难的故事,是一种叙事性和戏剧性相结合的声乐作品。 结构:独唱、重唱、合唱 巴赫的受难曲:《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 巴赫:《马太受难曲》 Matthaus Passion 1、《马太受难曲》根据《圣经》中“马太福音书”的部分段落和皮坎德的歌词写成,1729年莱比锡首演。 2、全曲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BWV 1—35首 第二部分:BWV 36—78首 3、演出时间近三小时。
4、1829年门德尔松在莱比锡再次公演
5、演出全曲需两个大型合唱队、两个乐队、两架管风琴等乐器。 6、作品赏析
第四节、巴洛克器乐
一、乐器分类
1、键盘乐器: A 管风琴 B 古钢琴: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拨弦古钢琴 (Harpsichord) C 1710年,意大利制琴家克里斯托福发明现代钢琴
2、维奥尔族(Viol)弓弦乐器 A 有高音、次中音、低音三种 B 1700年后被现代提琴族代替 C 意大利三大提琴制造家族:阿马蒂,瓜内利,斯特拉迪瓦利 3、弹拨类乐器:琉特琴(Lute) 4、管乐器:双簧管,大管 5、打击乐器:定音鼓
二、器乐形式
奏鸣曲(Sonata)
1、“奏鸣曲”的意义
2、教堂奏鸣曲与室内奏鸣曲(1660) 3、三重奏鸣曲(17世纪后半叶): 用两件高音乐器(小提琴)和通奏低音乐器演奏,分别记于三行谱表上。 4、独奏奏鸣曲: A 1700年后开始流行 B 乐器组合(三件): 1件高音乐器(小提琴或长笛) 2件通奏低音乐器
协奏曲(Concerto)
1、“协奏曲”意义:
A 16世纪是指独唱与合唱、两个分开的合唱队、不同的乐器,尤其是人声与器乐“连在一起”协同演唱或演奏。
B 17世纪有“对抗”、“竞争”之意。 C 三种器乐协奏曲: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2、大协奏曲: A 协奏曲的最早形式。 B 乐队分为独奏组与合奏组。 3、乐队协奏曲: 无独奏、只有乐队部分(弦乐队加通奏低音)。 4、独奏协奏曲:
A 协奏曲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形式。 B 由1件独奏乐器与乐队协同演奏。
其他器乐形式
1、托卡塔 2、赋格
3、主题与变奏 4、组曲: 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
三、作家作品
1、维瓦尔第(Vivaldi,1678 —1741)
1、协奏曲500多首(独协350多首) 2、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2、库瑙(Kuhnau,1660 —1722)
1、德国作曲家、古钢琴演奏家 2、《新键盘成果》(7首)
3《圣经奏鸣曲》(6首):最早的标题音乐
3、库普兰(Couperin,1668 —1733)
1、洛可可风格代表。
2、四卷《羽管键琴作品集》
4、拉莫 (Rameau,1683 —1764)
1、法国18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理论家、键盘乐器演奏家 2、理论著作《和声学》
5、亨德尔(Handel,1685 —1759)
德国著名音乐大师。
1、管弦乐曲《水上音乐》(1717):由50件乐器演奏的三套管弦乐组曲 2、管弦乐曲《焰火音乐》(1749) 3、清唱剧《弥赛亚》(1741)
4、 意大利时期(1706-1710)作品:歌剧《罗德里格》
汉诺威—伦敦时期(1710—1759)创作清唱剧组曲 《皇家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 最漂亮的一部歌剧 ——《凯撒》
晚年创作的经久不衰的大作品 —— 《弥赛亚》(Messiah)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康塔塔——哈里路亚
6、巴赫
(Bach,1685 —175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人
1、《众赞歌前奏曲》(18首) 2、《平均律钢琴曲集》 3、《布兰登堡协奏曲》(6首) 4、《马太受难乐》 5、《B小调弥撒》 6、《戈尔登堡变奏曲》:以一首萨拉班德风格曲调作为主题,全曲共30个变奏。 7、《音乐的奉献》:由2首利切卡尔、1首三重奏鸣曲、10首卡农组成,复调
技巧炉火纯青 8、《赋格的艺术》:由18首赋格曲组成
9、巴洛克真正的历史性的世纪性的人物,被称为近代西方音乐 之父 。
巴赫的三个主要时期:
在德国魏玛做宫廷乐师,创作大量管风琴的作品
在德国克腾,创作了大量室内乐,其中最著名的是《勃兰登堡协奏曲》 在莱比锡教区任音乐的总领班
巴赫的重要贡献在于起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以此验证平均律的合理性。这套作品称作音乐上的“旧约全书” 。巴赫到晚年有一个没有完成的作品—— 《赋格的艺术》 。巴赫很重要的作品 ——《音乐的奉献》、《布兰敦堡协奏曲》
7、蒙特威尔第
(Monteverdi Claudio 1567-1643 ) 意大利人
在音乐史上被称为“确定了近代音乐方向的划时代的伟大音乐家”。
8、普赛尔
(Purcell,Henry 1659~1695)英国人
其创作主要集中在声乐上面,例如大合唱曲康塔塔(cantata)
9、多米尼克·斯卡拉蒂
(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意大利人,服务于葡萄牙宫廷,创作了大量的独奏作品和小的四重奏的作品。
——————————————————————————————————
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1750—1820)
•
维也纳乐派到了舒伯特这里,基本上完成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完善了古典交响曲
• 标准的交响曲是以奏鸣曲式作为主轴,以大小调体系作为支撑的一个大型的曲式 • 奏鸣曲式基本上分三部
呈示部——突显主题
发展部——解决冲突——中心动力 再现部——再现主题 • 交响曲的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通常是一个快板乐章(allegro) 第二乐章通常是一个抒情性的乐章
第三乐章在海顿时期是宫廷的小步舞曲,贝多芬时期改为谐谑曲
第四乐章在海顿、莫扎特时期经常是回旋曲,后来一些演奏大师喜欢用变奏曲,贝多芬晚年时,回到奏鸣曲式
• 音乐当中所谓古典主义流派,比其它的艺术形式晚三十年左右。
• • • • • • • •
古典主义以理性为最高的判别标准,把个人的情感排除在艺术之外。
古典主义追求艺术的和谐比例,艺术的纯美是最高境界,追求一个比例上的和谐,追求普遍适用的规律。
古典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尽量消除民族感。
完善大型管弦乐队,以及歌剧舞台所有的表现形式 。 歌剧舞台上,格鲁克在早期的时候进行了歌剧的改革。
管弦乐方面,完成了以奏鸣曲、交响曲为形式的大型管弦乐形式。 重要贡献:产生了大型曲式。 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家
音乐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没有独立的人格。
在赞助制度(或称庇护制度)下,音乐家是贵族生活的装点。
第一节、古典主义音乐的特征
一、 国际化风格。 二、宗教音乐世俗化。
三、主调风格,简洁明晰,语言精练。
四、曲式结构清晰、严谨,矛盾和戏剧性突出。 五、追求工整对称的结构、优美动人的旋律。 六、调性、和声成为作品结构的重要因素。 七、段落与章节有明确的终止式。 八、形式与内容高度结合。
第二节、古典主义声乐
一、格鲁克歌剧改革
一、18世纪初的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
二、格鲁克 (Gluck,1714 —1787) 三、改革思想:
1、音乐服从诗歌。 2、追求自然美。
3、歌剧的表现手段不能脱离戏剧的整体需要。 4、采用简洁的表达手段和清晰明确的主调和声。 5、应表现崇高的理性和伦理价值。 四、改革措施:
1、序曲与剧情有关并起提示作用。
2、宣叙调由乐队伴奏(aria accompanied ),代替过去的干宣叙调。 4、合唱占重要地位。
5、乐队各声部用明确记谱。
6、舞蹈与舞台布景必须与剧情相融合。 五、代表作品: 1、《奥菲欧与尤利迪西》(Orfeo ed Euridice)。 2、《阿尔切斯特》(Alceste)
3、咏叹调必须是人物情感真切表达的需要。 六、喜歌剧(Opera buffa)
1、18世纪20年代兴起于意大利。
2、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用各国民族语言作歌词,用说白代替宣叙调(意大利除外)。 3、强调合唱。
4、没有返始咏叹调和即兴表演。 5、佩尔戈莱西(Pergolesi):《管家女仆》(La serva padrona,1733)。
二、莫扎特的歌剧
一、莫扎特歌剧的两项突破: 1、塑造复杂内心个性的人物
2、开创超越正歌剧与喜歌剧的新风格
二、四部杰作: 1、《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 2、《唐璜》(Don Giovanni) 3、《女人心》(Cosi fan tutte) 4、《魔笛》(Die Zauberflote)
第三节、古典主义器乐
一、古典主义器乐的形式
器乐语言 1、西方对器乐的认识 “without words, music could please the senses, but it could not embody concepts or reason······” (Rousseau) 2、古典器乐句法结构的观念,直到18世纪中期才被大众接受。
二、古典主义器乐最重要的四种形式:
1、奏鸣曲(sonata):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
2、弦乐四重奏:海顿 《C大调弦乐四重奏》Op.33 3、交响曲:海顿《第103交响曲》。
4、协奏曲:莫扎特《D大调钢琴协奏曲》K.107
三、四种器乐形式的共同特征:
1、有3或4个乐章;
2、乐章间具有明显的速度对比;
3、首尾乐章常是快速、中间乐章慢速;
4、慢速乐章可采用多种曲式结构:奏鸣曲式、主题与变奏、三段式(ABA)······
第四节、维也纳古典乐派
一、海顿(Haydn,1732—1809) 1、生平 Franz Joseph Haydn 奥地利人
被称为“交响曲之父” 一生创作了110多部交响曲,83首弦乐四重奏,2 首大提琴协奏曲,1首圆号协奏曲,以及很多的清唱剧。在埃斯特哈齐,曾经为巴黎写过一组交响曲,后来统称为《巴黎交响曲》。其中第85号叫做法国国王交响曲,第86号叫做母鸡,87号叫熊。海顿最后的12部交响曲被统称为《伦敦交响曲》(也称《萨乐猛交响曲》或《索罗门》)其中第88号作品叫《牛津交响曲》 2、重要作品: A 交响曲: No.31 《号角》 No.82—87《巴黎》 No.45 《告别》 No.93—104 《伦敦》
B 弦乐四重奏:
Op.20(6)、Op.33(6) Op.64(6)、Op.76(6) C 清唱剧: 《创世纪》、《四季》 3、贡献: A 对奏鸣曲式的探索。 B 确立古典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典
二、莫扎特(Mozart,1756—1791) 1、生平W A mozart,奥地利人
作品有六百多部,41部交响曲,27部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22部歌剧,
大量的四重奏、五重奏、室内乐、歌曲 。13岁完成小歌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震惊欧洲的歌剧——《费加罗婚礼》。最后一部歌剧——《魔笛》。第二部歌剧,也是歌剧史上里程碑——《唐 璜》。“布拉格”交响曲 。未完之作——《安魂曲》。从整体音乐上来看,莫扎特是一个古典主义的大诗人 ,他的音乐是简单的,明晰的 用简单的方式完成最高的表现力 。“在音乐上有这么样一个时刻,所有的对立面都一致的,一切的不和谐都消失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一个时刻。”——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马克·利斯 2、重要作品 A 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唐璜》 《女人心》、《魔笛》
B 钢琴协奏曲: K.449、K.450、K.488、K.503 C 交响曲: K.543(39)、K.550(40)、K.551(41) 3、贡献: A 为歌剧注入新活力,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歌唱戏剧。 B 完善了古典协奏曲。 C 建立并完善了多种音乐体裁,并将其所能承载的内容与表达形式作到了最完美的结合。
三、贝多芬(Beethoven,1770—1827)
1、生平Ludwig Van Beethoven
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是从音乐上古典主义向音乐上的浪 漫主义过渡的一个主要人物。 最早是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出名的。到维也纳的前十年里面 ,是非常有成就的音乐家 ,创作了第一、第二交响曲,以及一些室内音乐作品。贝多芬最早的老师是海顿 ,二十九岁左右到三十岁的时候,贝多芬的命运发生了一些转折:1806年,彻底摆脱了命运的阴影。1803到1806年期间,完成第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他最后的钢琴协作曲,第五首钢琴协奏曲——皇帝。晚年,创作了第七、第八、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用他全部的才华,唱给世间一个颂歌 。第一个阶段是他创作第一、第二交响曲的时期 ——古典主义。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三交响曲到第六交响。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四交响曲——《青春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三个阶段是他最后三部交响曲的创作时期 第七、第八交响曲恢复了一些古典主义作品的风范。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庄严弥撒》 。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家,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并迫使他周围的人尊重他作为艺术家的人格。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部是交响曲的精品。《命运交响曲》被称为是一部最标准的交响曲。贝多芬晚年的钢琴协奏曲超过了他那个时代一百年。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是更加像古典主义的作品。突显贝多芬浪漫主义的作品是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人总结成钢琴作品里面的 “新约全书”。贝多芬的弱项是歌剧,他一生唯一一部歌剧是《费德里奥》。贝多芬有名的戏剧配乐有《埃格蒙特》序曲、 《普罗米修斯》交响序曲 2、重要作品 A 9部交响曲 ——集中体现创作特征与风格演变脉络。 B 32首钢琴奏鸣曲 ——集中展示形式探索与创新,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C 弦乐四重奏16首(Op.127、130、132、135) 3、贡献: A 对交响-奏鸣套曲发展创新,使之达到完美统一。 B 极大丰富了音乐表现的具体手段。 C 严谨细致的结构,合乎逻辑的矛盾统一性。 D 自由大胆、激情超越,充满力量、意志和气魄。
四、舒伯特 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
德国人,以大型管弦乐作品的创作,作为衡量一个艺术家最终 的判别标准,舒伯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
• 19岁时完成第五部交响曲——《命运》
• 舒伯特最后的一部《C大调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精品
• 英国音乐评论家格罗夫爵士找到了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第四、第五交响曲以
及著名的《摇篮曲》
• 他还有一些弦乐四重奏作品和室内乐作品。此外,他还创作了很多的钢琴小品,像
音乐瞬间,幻想即兴曲等
•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 ,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 • 著名歌曲《纺车旁的玛格利特》 • 小歌《鳟鱼》
• 著名歌曲《魔王》 • 套曲《冬之旅》 其中包括《菩提树》
• 最后一套套曲《天鹅之歌》
———————————————————————————————————————
第六章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1820—1900)
• • • •
浪漫主义时期大概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七八十年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界限很难用一个年代或一段时期来划分,整个十九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浪漫主义的发展更加显眼一点
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平衡,是完善的比例,是和谐;浪漫主义在风格上的追求,则是剧烈的反差,强烈的效果
古典主义尽量排除艺术当中自我的位置,追求一种泛人类的,更加纯粹的,神学的精神化过程,把自己排除在艺术表达之外;浪漫主义是极端个人性的体验,需要通过最强有力的手段,让所有的听众感觉到他的情感
古典主义追求既有的音乐规律;浪漫主义要求破除所有过去的方式,所有的形式皆为我所用
音乐家们的收入有赖于音乐会
出版业也是音乐家们获得收入的重要来源
他们获得了自己独立的地位,但同时也离开了他们的追随者
十九世纪的艺术里面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的快乐,所谓的狂喜、兴奋;另一个是极度的悲观和忧郁,心灵内部痛苦挣扎的忧郁
• • • • •
第一节、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一、创意求新,追求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主、复调并用。 三、旋律结构非方整化。
五、和声语言复杂化,使用半音和声。
六、大型传统曲式结构越来越模糊,变奏成为多乐章作品重要的结构手段。 七、器乐与声乐的区别更加明显。
八、管弦乐队在规模与乐器种类上有扩大趋势。
第二节、早期浪漫主义
一、19世纪——群星闪烁、追星的时代。
二、绝对音乐与标题音乐——两种对立的美学观: 勃拉姆斯(Brahms)、汉斯立克(Hanslick) vs李斯特(Liszt)、瓦格纳(Wagner) 三、作家与作品 1、韦伯(Weber, 1786-1826) A 《自由射手》(Der Freischutz) B 《邀舞》(Aufforderung zum Tanz) 2、舒柏特(Schubert, 1797-1828) A 声乐套曲: 《冬之旅》(Die Wintereise)、 《美丽的磨房女》(Die schone Mullerin) B《第八(未完成)交响曲》
第三节、中期浪漫主义
一、门德尔松(Mendelssohn, 1809-1847)
• • • • • • •
优秀的音乐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教育家、音乐活动家 17岁指挥管弦乐队演奏他的《仲夏夜之梦》 《婚礼进行曲》
建立了驰名世界的莱比锡音乐学院
他创作了五部交响曲,最有名的是后三首:《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宗教改革交响曲》
创作了重要小提琴经典协奏曲
创立了一种钢琴的小品形式《无词歌》
• 交响诗《新赫比里德群岛》
• 他带领乐队演奏了《马太受难曲》,被认为是欧洲音乐史上巴赫震惊的开始
1、生平
2、重要作品: A《仲夏夜之梦》Op.21——标题性序曲 B《苏格兰交响曲》0p.56 C 8卷48首《无言歌》钢琴曲集
二、舒曼(Schumann, 1810-1856)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杰出的浪漫主义音乐家 舒曼创作了120多首歌曲,是舒伯特之后对德国艺术歌曲贡献最大的一个音乐家
• 舒曼共创作了四部交响曲,演奏较多的是第一交响曲《春天》
• 舒曼是成功的作曲家,优秀的音乐活动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评论家,创刊
了《新音乐杂志》
• 舒曼的作品,除了四部交响曲,还有钢琴协奏曲、钢琴短曲和钢琴小品 • 管弦乐《曼夫里德序曲》是继贝多芬之后很优秀的管弦乐作品
1、生平 2、重要作品: A《狂欢节》Op.9 B 《A小调钢琴协奏曲》 C《诗人之恋》Op.48,(16首歌曲)
•
• •
三、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
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
• 波兰著名的钢琴家
• 华沙音乐学院学习,毕业时完成了《e小调钢琴协奏曲》和《f小调钢琴协
奏曲》
• 肖邦一生全部作品,除了少量的歌曲以外,都是钢琴作品,是一个重要的钢
琴文献的提供者
• 他一生创作了51首钢琴的玛祖卡(玛祖卡是一种波兰的民间舞曲 )和十几
首波兰舞曲
• 肖邦的雅号——“钢琴的诗人”
• 肖邦影响最深远的作品是他的19首夜曲
• 作为钢琴文献的大作品,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四部叙事曲
• 肖邦在钢琴里面的最大贡献是他的练习曲:革命练习曲、蝴蝶练习曲、黑键
练习曲
1、生平 2、重要作品: A 玛祖卡——Mazurka in A minor, Op.17, No.4 B 波罗奈兹——Polonaise in A flat, Op.53 C 叙事曲(Ballades)——Ballade in G minor, op.23
D 夜曲(nocturnes)——Nocturne in E flat, op.9, No.2 E 华尔兹(waltzes)
F 练习曲(etudes)——Etude in C minor, Op.10, No.12(革命) G《E小调钢琴协奏曲》(Op.11) H《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1)
四、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
1、生平
李斯特 Feanz Liszt(1811-1886)
• 匈牙利著名音乐家
• 李斯特被称为是“钢琴的狂人” ,拥有非常好的演奏技巧,在巴黎造成了轰
动
• 他善于做即兴变奏曲,曾对《复兴进行曲》、《弄臣》里的四重唱等进行变奏 • 他是匈牙利音乐的弘扬者,浪漫主义的先锋 • 《匈牙利狂想曲》
• 交响曲《浮士德》三个乐章 :浮士德博士、浮士德的情人马格力特、魔鬼
梅菲斯托
• 《神曲交响曲》三个乐章:地狱、境界、天堂
• 他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被认为是钢琴协奏曲里面的经典 李斯特作品里面重要的一大部分,是他的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中非常重要的形式
• 同时出现了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将文学成分引入音乐 • 李斯特最优秀的一部交响诗是《前奏曲》 • 另一部有名的交响诗《玛杰帕》
• 李斯特时期出现了有关音乐内容性的争论
• 黑格尔的二率背叛原则:第一率叫做艺术鉴赏是不直及于诸概念的;第二率
是艺术鉴赏是直及于一些无法确定了的概念的。
• 音画(tone paint)是交响诗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斯特交响诗一共做了13
首此类作品,如《塔索》
• 他创作的作品,超级练习曲等难度很高,钢琴贡献很大;在交响诗方面,对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做了很大的贡献
2、重要作品: A 13首交响诗—《前奏曲》、《塔索》 B 19首《匈牙利狂想曲》(钢琴作品) C 12首《超级练习曲》 D 钢琴改编曲 3、成就及贡献: A 首创交响诗体裁 B 开创钢琴演奏新学派。 C 钢琴改编曲对普及和提高音乐欣赏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
五、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
1、生平
2、著作: A《艺术与革命》 B《未来的艺术品》 C《歌剧与戏剧》 3、重要作品: A《黎恩齐》(Rienzi) B《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ander) C《罗恩格林》(Lohengrin) D《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 E《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 4、成就及贡献: A 瓦格纳乐剧集中了19世纪音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B 开启了通向未来的道路,预示了西方音乐后来的发展。 C “乐剧” 、“整体艺术” 、“主导动机” 、“无终旋律”、“半音和声” ······
六、勃拉姆斯(Brahms)
1、生平
2、重要作品: A 交响曲4部 B 歌曲200多首 C《德意志安魂曲》——成名之作 D《钢琴五重奏》0p.34
七、约翰·斯特劳斯(Johann Strauss)
1、《拉德斯基进行曲》(Radetsky March) 与老约翰·斯特劳 2、 《蓝色多瑙河》与小约翰·斯特劳
第四节、晚期浪漫主义
一、马勒(Mahler, 1860-1911)
1、生平
2、重要作品: A 《大地之歌》 B 《第八交响曲》
二、理查德·斯特劳斯(R·Strauss, 1864-1949)
1、生平 世纪之交,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 2、重要作品: A 《梯尔的恶作剧》(交响诗)
B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交响诗) C 《沙乐美》 D 《玫瑰骑士》
第五节、十九世纪的法国音乐
法国是浪漫主义很重要的发源地
法国艺术的特点:非常的敏感,非常的雅致
十九世纪法国本土的浪漫主义音乐家在世界各地都非常受欢迎,唯独在本土不受欢迎
法国音乐家的总结
• 法国人的音乐在十九世纪最后的十几年里,已经进入现代主义音乐开始阶段
• 著名的人物还包括歌剧大师古诺、法国式写作大师马斯涅,他有名的歌剧是《少年
维特》
• 十九世纪末又出现了德彪西等一批前期的现代主义大师
• • •
一、法国浪漫主义音乐家
1、柏辽兹(Berlioz, 1803-1869)
柏辽兹 Louis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 柏辽兹是法国音乐史上的传奇人物
• 他放弃了医学,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 • 获得了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的罗马大奖
• 《幻想交响曲》 第一乐章——梦幻,第二乐章——舞会,第三乐章——旷野,第四
乐章——服刑进行曲,第五乐章——妖魔的夜宴,该作品有五个乐章,每个乐章都起了标题,而且有非常详细的文字叙述
• 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可能来源于此,同时也可能是交响诗的前身 • 柏辽兹创导了固定乐思,用音乐将形象主题表现出来
• 《配器法》柏辽兹是一个配器大师 ,他能使不同音色的乐器混杂在一起,产生另外
一个完全想象不到的音乐效果
• 柏辽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非常有名,是一部加上了合唱队与独唱的大型戏剧交
响曲
• 《浮士德的天罚》 这是柏辽兹很重要的著名的作品 ,其中包括众所周知的《拉科
齐进行曲》,体现了十九世纪的思维方式:“我为了我所想获得的,我可以放弃一切八十年代,法国人再翻版演《浮士德》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前卫的制作
• 《哈罗德在意大利》这是一个中提琴和管弦乐队的类似协奏曲的作品 ,故事背景是
说柏辽兹和当时名扬全球的小提琴大师之间的关系,其它的大作品还有《特罗伊人》、《本韦努托·切利尼》,柏辽兹作为法国音乐史上很重要的人物,在音乐史里面非常显眼,但对于他的作品众说不一,有很多很背道而驰的评价。对于他的《幻想交响曲》,可以抛开其文字叙述来看,正如圣桑所说,“这些标题音乐不会音乐这些文字标题而更好,也不会因为这些文字标题而便的更坏……”
1、标题音乐——“心智与听觉的新需要” 2、生平 3、重要作品: A 《幻想交响曲》(Op.14) B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C 《罗密欧与朱利叶》 D 《管弦乐配器法》 4、创作特征与贡献: A 自由庞大、打破传统体裁和结构的形式。 B 宏伟而色彩斑斓的音响。 C 强烈的标题性、文学性构思和表现意图。 D 体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新理念,“综合艺术”对欧洲音乐发展影响深刻。 E 运用“固定乐思”。
2、乔治·比才
Georges Bizet (1838-1875)
• 11岁时用钢琴作曲
• 16岁时把古诺的交响曲浓缩成钢琴 • 18岁时在巴黎音乐学院获得大奖 • 早期作品《采珠人》、《C大调第一交响曲》
• 他的基本贡献在戏剧、歌剧方面,曾为歌德音乐戏剧配乐——《阿莱城的姑娘》 比才的歌剧——《卡门》
• 《卡门》的脚本改编自法国大文豪梅里美的中篇小说
• 《卡门》是比才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是他全部才华的凝结,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
最优秀的歌剧
• 这部歌剧征服了所有人的心,一般的音乐爱好者、普通的听众喜欢,职业大师们、
行家也非常喜欢,这非常难得
3、圣·桑 Saint-Saens(1835-1921)
• • • • • • • •
圣桑的音乐,是在十九世纪最法国的音乐,最好地体现了法国式的浪漫主义。 他的音乐是精巧的、优美的、优雅的,也是激动的,但永远是有节制的
作品包括五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经典的大提琴协奏曲、一系列的交响曲和几部非常著名的法国式的歌剧
当时法国舞台上有另外一个著名作家——古诺,最有名的歌剧是《浮士德》,其中包括著名的《珠宝之歌》 歌剧《参孙与达丽拉》
管弦乐跟小提琴作品《影子与回旋随想曲》 小型管弦乐队谱曲《动物狂欢节》
法国下一代音乐家大都以圣桑为中心,包括写了法国山歌交响曲的丹第以及拉罗
4、恺撒·普朗克
Cesar Franck(1822-1890)
• 其作品包括一个钢琴跟管弦乐队的幻想曲,一个交响变奏曲,被说成是最像交响曲
的交响曲
• 普朗克的学生肖松也是有名的作家,他一生写了一部歌剧、一个交响曲、一个小提
琴协奏曲、一部钢琴协奏曲,最有名的作品是单乐章的小提琴作品——《诗》
二、大歌剧与梅耶贝尔(Meyerbeer, 1791-1864)
1、大歌剧: A 题材常与重大历史政治事件有关; B 场面宏伟,配器效果辉煌,强烈的戏剧性; C 常插入规模庞大的芭蕾舞段落; D 唯过于重视外在效果,演出费用巨大,很少搬上舞台。 2、梅耶贝尔其人 3、作品: A 《新教徒》 B 《预言者》
三、抒情歌剧
1、 19世纪后期的法国歌剧新风格 2、代表作家作品: A 奥芬巴赫(Offenbach, 1819-1880): 《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 B 古诺(Gounod, 1818-1893): 《浮士德》(Faust) C 比才(Bizet, 1838-1875): 《卡门》(Carmen)
第六节、十九世纪的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
一、意大利的歌剧艺术
•
1.概述
– 歌剧综合了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脚本、诗歌、表演艺术、芭蕾舞、管
弦乐队 、合唱队及各个声部
–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将固定乐思引入歌剧
– 十九世纪下半期以后,瓦格纳式所谓的剧乐,开始形成了另外一个方式的音
乐性的戏剧
•
•
•
•
•
•
2.歌剧的种类
– 一大类是所谓意大利式的grand opera即大歌剧或正歌剧 – 另一类是所谓的喜歌剧或轻歌剧comic opera – 还有一种是清唱剧,它是一种没有表演的歌剧 3.表现形式
– 一种是喧叙调:最早是干颂 ,用钢琴即兴伴奏;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 ,
使用大乐队来伴奏
– 另一种是咏叹调 :是需要抒发人物情感那一部分 4.歌剧的角色
– 歌剧中的重要角色都是由高音声部来完成的,高音演唱有戏剧高音和抒情高
音,戏剧高音需要有很大的张力和很强的耐力。
5.美声唱法
– 美声就是美好的声音,它是由于几百年来歌剧演唱,加上教育家们不懈努力,
发展起来的
6.美声与歌剧
– 歌剧是建筑在美声唱法之上的,其中戏剧性的发展,以及与音乐紧密的结合,
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舞台艺术设计,使得歌剧变得非常辉煌 。 – 典型的例子是威尔第的大作——《阿依达》 7.歌剧改革
– 德国人格鲁克最早对意大利的旧式的歌剧实行了大胆的改革,使戏剧性加在
伴奏的音乐形式之上,是作曲家创作开始规范起来。
二、主要人物
1、罗西尼(Rossini, 1792-1868)及其歌剧
(1)、生平
罗西尼 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 • 罗西尼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创作速度非常的快 • 他在37岁正值创作旺盛期时放弃了作曲 • 第一部成名大作《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费加罗三部曲的第一部 • 《唐克雷迪》:故事脚本是改编自伏尔泰的一个悲剧小说 • 《威廉·退尔》:罗西尼晚年的最后一部大作,是一个意大利式的大歌剧 2、重要作品: A 《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 B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Il Barbiere di Siviglia) C 《威廉·退尔》(Guillaume Tell)
2、威尔第(Verdi, 1813-1901)
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
• 他是十九世纪中期,意大利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 威尔第早期一部重要的作品《纳布科》 • 1851年,他完成了《游吟武士》
• 1853年,他完成了两部歌剧《爱尔那尼》和《茶花女》
威尔第中期的主要作品有《假面舞会》 、《爱尔那尼》 、《茶花女》 另一部有名的作品是《弄臣》
威尔第在1868年应约完成剧作《阿伊达》,这是他晚年创作的大悲剧 他一生最后一部歌剧是《法尔斯塔夫》,这被认为是十九世纪经典喜剧之一 威尔第是十九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音乐家。
从歌剧角度来讲,威尔第发挥了过去意大利歌剧所有的好处,摒弃掉过去歌剧里面模式化的方式,然后调动戏剧性的动力,使得整个音乐浑然一体,热情至上。
1、生平 2、重要作品: A 《弄臣》(Rigoletto) B 《游吟诗人》(Trovatore) C 《茶花女》(Traviata La) D 《阿依达》(Aida, 1871) E 《法尔斯塔夫》(Falstaff) 3、成就与贡献: A 吸取德奥音乐的伟大成就、研究法国音乐、继承发扬意大利音乐的优秀传统,将意大利歌剧艺术推向最高峰。 B将传统分曲结构融入整体设计之中。 C 加强乐队表现力,使声乐与器乐交相辉映。 D 使用“主导动机”、同时保持意大利歌剧旋律歌唱性传统。
•
• • • • •
3、普契尼(Puccini, 1858-1924)
1、生平
• 他被认为是继威尔第之后,又一个意大利歌剧天才 • 普契尼最早的一部歌剧是《曼侬莱斯科》
• 1898年创作了《托斯卡》 ,其中包括著名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男高音《今
夜星光灿烂》
• 1900年创作了《波西里亚人》,也叫《艺术家生涯》 • 其间他还创作了一个三帘剧,由三个独立的短剧组成:《外套》、《修女安杰丽塔》、
《贾尼斯基基》,第三个比较有名 • 普契尼在美国首演他的《西部女郎》,非常成功 • 他另一部歌剧舞台上的大作是《蝴蝶夫人》 普契尼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是《图兰多》 2、重要作品: A 《艺术家的生涯》(La Boheme) B 《托斯卡》(Tosca) C 《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D 《图兰朵》(Turandot)
4、唐尼采蒂
• • •
是从罗西尼歌剧创作到十九世纪真正浪漫主义歌剧桥梁之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一生写了七十多部歌剧,早期较出名的是《爱之甘醇》,其中有一套很有名的咏叹调《偷撒一滴泪》
他中期最有名的作品是《拉美摩尔的露其娅》
.5、贝里尼
• •
他的作品不多,依然有传世之作,最有名的是《梦游女》 他是一个很优秀的旋律作家,歌剧咏叹调旋律非常好听
6、梅亚贝尔
•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还原了法国当时社会状态最典型的作品,其音乐创作非常豪华
7、列昂卡瓦罗
•
创作了著名的歌剧《丑角》
8、马斯卡尼
•
他创作的《乡村骑士》是一部很小的独幕歌剧,非常优秀,非常出名
三、真实主义歌剧
1、莱昂卡瓦洛(Leoncavallo, 1857-1919):《丑角》 2、马斯卡尼(Mascagni, 1863-1945):《乡村骑士》
第七节、十九世纪的德国音乐
一、十九世纪德国的音乐创作
• •
德国浪漫主义音乐被认为是西方音乐最重要的发祥地,乃至在十九世纪以前西方音乐中心
音乐的两个方向 :对于自己有秩序的平静的讲求控制的艺术思维方式 ;对于自己要求个性奔放的,要求彻头彻尾的展示自己的,不受约束,体现自己思想
二、代表人物
1、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2、门德尔松Jokob Ludwig Felix endelssoh (1809-1847)
3、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1833-1897)
– 勃拉姆斯是非常优秀钢琴演奏家,一生创作了两部钢琴协奏曲 – 他的四首交响曲,被认为是十九世纪在结构与曲式上完整程度上无人与之比
拟的伟大作品
– 他创作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是重要的小提琴协奏曲文献 通俗的作品 《匈牙利舞曲》
他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在第四交响曲创作之前,收集在歌本里面已经有两百多首,这也是勃拉姆斯很重要的文献 四首庄园歌曲
《德意志安魂曲》
• • • •
4、理查·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
– 十九世纪德国音乐主流方向的人物,是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式的
人物
– 第一部歌剧《禁止恋爱》
– 瓦格纳里程碑式的歌剧《黎恩济》 – 歌剧《漂泊的荷兰人》 – 歌剧《汤豪塞》
重要的艺术论著《艺术与革命》 理论著作《歌剧与戏剧》:强调要把戏剧作为目的,把音乐作为手段;不存在重唱,将所有的咏叹调写在一起,叫做无终止的旋律 ;在歌剧里体现交响性 瓦格纳最后一部歌剧《帕西瓦尔》
• • •
5、理查·斯特劳斯 R. Strauss (1864-1949)
– 德国浪漫主义著名的音乐人物
– 瓦格纳每个东西都找到一个理论概念叫做主导动机 – 第一部歌剧《莎乐美》 – 创作了歌剧《埃勒克特拉》、《玫瑰骑士》、《美丽的海伦》 – 《阿尔卑斯交响曲》 交响诗《梯尔的恶作剧》、《英雄的生涯》
•
• • • •
《死之跳舞》
比较有名的交响诗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933年他做了纳粹音乐局局长,1938年创作了歌剧《和平日》 歌剧《沉默的女人》
第八节、十九世纪的俄罗斯音乐
一、十九世纪俄罗斯的艺术创作
• • • •
绘画艺术:俄罗斯出现了以列宾为首的俄罗斯美术学派
芭蕾舞 :俄罗斯形成了自己风格的芭蕾舞,俄罗斯芭蕾舞被认为是世界芭蕾舞的巅峰
文学:俄罗斯有层出不穷的大文豪,如托尔斯泰、果戈里、普希金 音乐
• 歌剧:向意大利、法国学习,很快形成了俄罗斯学派的歌剧,甚至形成了俄
罗斯学派的歌剧演唱方式
• 小提琴 :形成了俄罗斯派小提琴演奏风格,这是一种无限的vibrato,大幅
度的颤音,要求音色饱满的演奏处理
• 钢琴:俄罗斯有自己的钢琴演奏学派,强调力度是第一选择的方向
二、格林卡
Mikhil Ivanovich Glinka (1804-1857)
– 俄罗斯民族乐派始祖之一,他第一次开始倡议要实现俄罗斯音乐的民族化 – 创作了著名爱国歌剧《伊万·苏萨宁》,被称为是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 – 歌剧序曲《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 短曲 《卡玛林斯卡亚》
1、歌剧: A 《伊凡·苏萨宁》 B《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2、成就与贡献: A 使俄罗斯专业音乐跨入了成熟阶段,并与欧洲音乐强国并驾齐驱。 B 为俄罗斯艺术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开辟了道路。 C 确立了俄罗斯音乐的世界地位。
三、“强力集团”——俄罗斯音乐语言最鲜明的体现者
1、巴拉基列夫 Balakirev(1836—1910) 2、居伊 Cui(1835—1919)
3、鲍罗廷 Borodin(1833—1887) A 交响诗《中亚细亚草原上》 B 歌剧《伊戈尔王子》
4、穆索尔斯基 Mussorgsky(1839—1881)
穆索尔斯基是对俄罗斯民族乐派影响最大的作曲家 作品主要有: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万斯基之乱》 ;交响音画《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或称《图画展览会》) A 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B 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 5、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kov,1844—1908)
科萨克是五人强力集团里面建树最多的一个作曲家。他对音乐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表现在 其著作《和声学实用教程》、《管弦乐法原理》主要作品有:歌剧《金鸡》、交响诗《舍赫拉查达》、《西班牙随想曲》 A 著作《管弦乐配器法》 B 管弦乐曲《舍赫拉查达》
四、柴可夫斯基
Pyotr Ii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 他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为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
– 他一生创作了十几部歌剧、六部交响曲,以及大量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
奏曲、弦乐四重奏、歌曲等 –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 – 钢琴短曲《四季》,其中《二月》和《六月》最出名 – 第一交响曲《冬天的梦想》(即《冬之梦》) – 第二交响曲《俄罗斯交响曲》 – 《第四交响曲》 – 《一八一二序曲》 – 《弦乐小夜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 – 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 – 三部芭蕾舞《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 – 《第六(悲怆)交响曲》 – 《第一钢琴协奏曲》
–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五、 肖斯塔克维奇
– 一生创作了15部交响曲,大量的四重奏和歌剧 – 他最有名的是第七交响曲《保卫和平交响曲》 – 歌剧《鼻子》
六. 拉赫玛尼诺夫
Rakhmaninov(1873-1943)
– 优秀的钢琴演奏家
– 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 他的四部钢琴协奏曲是二十世纪钢琴最重要的经典,三部交响曲中第三交响
曲是所有作品当中最优秀的
第九节、民族乐派
一、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简介
• • • •
民族乐派,在英文里面是叫做nationalism,就是民族主义音乐
民族乐派音乐家从自己的民间音乐里面发觉养分,并丰富自己的民族音乐 著名的人物包括匈牙利的李斯特和波兰的肖邦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标题音乐成为非常重要的音乐形式
二、主要人物
1、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
2、李斯特 Feanz Liszt(1811-1886)
三、波西米亚的民族音乐——捷克名族乐派
• • •
波西米亚民族主要居住在捷克
几百年以来,波西米亚都为欧洲各宫廷提供了御用的音乐家 捷克两个著名的音乐家,一个是斯美塔纳,一个是德沃夏克
1、斯美塔那 (Smetana,1824—1884)
• •
他是捷克民族乐派元勋
著名作品是《被出卖的新嫁娘》
• 六套交响乐的音画——《我的祖国》,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二部《沃尔塔瓦河》
1、交响诗《我的祖国》(6首交响诗) 2、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
2、德沃夏克(Dvorak,1841—1904)
他创作了九部交响曲,最优秀的是第七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致新大陆交响曲》
• 他的著名歌剧《水仙女》中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咏叹调《月亮颂》 • 他晚年最成功的作品除了《致新大陆交响曲》,还有一部很有实力的作品《美
国四重奏》
1、 16首《斯拉夫舞曲》 2、《新大陆》交响曲
•
四、北欧民族乐派
1、挪威——格里格
• • •
挪威人音乐家,被称为“北欧肖邦” 最著名的作品是《a小调钢琴协奏曲》 著名戏剧配乐作品《培尔·金特》
1、格里格(Grieg,1843—1907)
2、重要作品: A 钢琴小品:《致春天》 B 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之“索尔维格之歌”
2、芬兰——西贝柳斯
• 芬兰音乐的精英代表
• 著名作品《芬兰颂》
1、西贝柳斯(Sibelius,1865—1957) 2、重要作品: A 交响诗《芬兰颂》 B 第五、六、七交响曲 C《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47 交响诗《芬兰颂》
————————————————————————————————————
第七章 20世纪音乐现代派音乐 (1900—)
第一节、二十世纪音乐的特征
一、多元化,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二、突破传统的强烈创新意识。 三、对复调的回归。
第二节、过渡时期的音乐家——马勒
•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
– 捷克犹太人,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
– 把旧时代和新时代衔接起来的重要音乐家
– 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大量艺术歌曲和大型声乐作品 – 晚年重要的六集声乐作品《大地之歌》 – 《第四交响曲》、《第八交响曲》(被称为“千人交响曲”)
第三节、德彪西与印象派音乐
一、印象派音乐的特征:
1、旋律主导性削弱,简短、片段、零碎、动机式。 2、调性与和声功能淡化,和声色彩成为最重要表现手段。 3、使用古自然音阶、五声音阶、人造音阶。
4、和弦使用范围扩大(9、11、13和弦,4、5度叠置和弦、附加或省略音和弦)。 5、曲式结构松散、界限模糊,只能从整体上把握。 6、缺乏动力性戏剧冲突,片段、零散画面。 7、织体丰富、音响清晰、透明、丰满、精致。 8、意境:朦胧飘逸、空幻幽静。 二、作家作品: 1、德彪西 克洛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1862-1918)
– 法国重要的印象主义作曲家 – 三首《夜曲》:“云”、“节日”、“人鱼” – 交响音画《大海》
– 体现他印象主义的经典作品《牧神的午后》 – 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 钢琴作品:两套《意象集》 – 其它作品:《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姑娘》《大水淹没的寺院》
A 钢琴《月光》《水中倒影》 B 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大海》 C 歌剧《佩利阿斯与梅丽桑德》 2、拉威尔
Maurice Ravel(1875-1937)
– 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家、管弦乐配器法大师 – 《死公主的帕凡舞曲》
– 钢琴曲改编的管弦乐《鹅妈妈》 – 著名的芭蕾舞剧《达佛妮与克罗亚》
A 管弦乐《达夫尼斯与克洛埃》 B 管弦乐《波莱罗舞曲》
第四节、主要流派——表现主义
理念:音乐要表现自己的内心,靠非理性把自己的潜能展现出来
一、表现主义简介
1、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相对的概念,表现外界事物在人内心的体验。 2、表现主义音乐的特征: 强烈的无调性倾向 零碎、急剧跳动的旋律
极端的力度变化
尖锐的不协和和弦 非对称性的节拍 不清晰的曲式结构
3、十二音体系 1、“十二体系”的特征 —— 对调性的挣脱 A 一个八度内的12个音级无自然、变化之分,同等重要,无中心音。 B 12个音任意组成一个序列,该序列可以原形、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种形式组成乐曲。
C 序列可移置到任何高度。
D 在序列的全部12音未完全出现之前,不得重复其中任何一音。 E 序列各音可以旋律方式相继出现,也可以和声方式同时出现。 F “十二音序列”只是音高序列,对其他音乐要素不作限制。
二、作家作品
1、勋伯格(Schoenberg,1874-1951)
Arnod Schoenberg (1874-1951)
– 奥地利人,著名作曲家、表现主义大师 – 创作了三首钢琴曲、五首乐队曲 – 管弦乐作品:《升华之夜》
– 晚年作品:带乐队的大合唱《华沙幸存者》 – 前卫作品:《月光下的皮埃罗》 – 创造了十二音体系,序列音乐 A《钢琴组曲》 B《月迷彼埃罗》
C 《第三弦乐四重奏》 D 《一个华沙幸存者》
2、贝尔格(Berg, 1885-1935)——浪漫的十二音主义者
奥地利人,勋伯格忠心的拥护者,选取了勋伯格保守的一个方向 A 《沃采克》 B 《露露》
3、韦伯恩(Webern, 1883-1945)——序列音乐奠基人
作品:歌剧《辘轳》
也是勋伯格忠心的拥护者,选取了勋伯格最凶猛的现代派极端 A 高度简练浓缩,作品共31首(4张唱片) B 影响“点描音乐”形成 C 预示整体序列音乐发展
D 音色在作品中获得突出地位
E《五首管弦乐曲》(第4首仅6小节、演奏时间19秒)
第五节、主要流派——新古典主义
一、新古典主义简介
1、两次大战间的一个重要流派 2、主要特征:
整体上均衡、完美、稳定 有控制的情感表现
结构采用浪漫主义以前的曲式 使用高度发展的复调技术 调性明确,以自然音调式为主 节奏匀称、配器清晰 纯音乐,重器乐 3、 特点:反浪漫主义
4、 口号:“回到巴赫”
5、 新古典主义认为音乐不表达情感,所以要根除音乐中的个人情感 6、 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
二、代表作家
1、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 1882-1971):
a) b) c) d) e) f)
俄罗斯音乐家
第一部芭蕾舞剧《火鸟》 芭蕾舞《彼得鲁仕卡》
现代派作品的开山之作《春之祭》 晚年歌剧《浪子的历程》 《诗篇交响曲》
A 创作涉及多个流派 B 三个时期: 民族主义时期:《火鸟》、《彼得鲁什卡》、《春祭》 新古典主义时期:《浦契涅拉》、《诗篇交响曲》 十二音乐序列时期:《安魂赞美诗》 C 创新的节奏、大胆的和声、眼花缭乱的配器
2、兴德米特(Hindemith, 1895-1963)
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民俗学家 A 自成体系的和声与对位——线行对位 B 不协和对位 C 坚持调性原则
D《调性游戏》—— 集现代复调技术大成,“20世纪的《平均律》”
第六节、序列音乐(Serialism)
1、五十年代开始发展 2、 “整体序列”音乐
3、意义:方法创新、新结构观念、新表现可能
4、局限:机械、僵化、过于形式、过多限制、缺乏吸引力 5、代表作曲家:
A 梅西安(Messiaen, 1908-1992): 《时值与力度的模式》第一部整体序列作品 B 布列兹(Poulez, 1925-): “音乐科学家”,韦伯恩以后序列音乐最重要的代表 《无主之锤》(为女低音和6件乐器作) 《结构I》、《结构II》(双钢琴) C 施托克豪森(Stockhausen, 1928-) D 巴比特(Babbitt, 1916-) E 诺诺(Nono, 1924-1990)
第七节、法国“六人团”
1、艺术主张:反印象主义,追求明快、简朴风格。 2、成员: 奥涅格(Honegger, 1892-1955) 米约(Milhaud, 1892-1974) 普朗克(Poulenc, 1899-1963) 奥里克(Auric, 1899-1983) 杜雷(Durey, 1888-1979) 泰费尔(Taillferre, 1892-1983)
第八节、民族主义音乐
一、巴托克与匈牙利音乐
1、创作特征 2、重要作品 A《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写的音乐》 B《蓝胡子公爵的城堡》
二、英国音乐
1、二十世纪英国音乐概况 2、爱尔加与《谜语变奏曲》 3、威廉斯与《绿袖子幻想曲》 4、霍尔斯特与《行星》组曲
5、布里顿与《青年管弦乐队指南》
三、美国音乐
1、美国的历史与文化
2、科普兰与《阿巴拉契亚之春》 3、格什文与《蓝色狂想曲》
4、艾夫斯与《新英格兰的三个地方》
第九节、其他形式的音乐
一、现代派音乐的产生背景
• • •
19世纪末音乐家要探索新的空间,开辟新的天地,提出两方面的要求:创作手法(技术)上是否能突破大小调体系;表现题材上是否能有突破。 德国音乐是建筑式的,讲究曲式和结构。
19世纪最后的二、三十年,法国音乐家开始创作法国式的音乐,是现代派最早的起源。
二、其他现代派大师
• • • •
德国:欣德米特
法国:现代派的六人团,包括米约、奥涅格、普朗克、梅西安 波兰:彭德雷茨基
英国:沃尔顿、威廉姆斯爵士、布列顿(《战争安魂曲》)
三、其他现代派领域的探索
• • • • •
未来主义音乐 原始主义音乐 偶然主义音乐 磁带主义音乐 电子计算机音乐
四、其他形式的音乐
一、施托克豪森与电子音乐 二、探索新音色的尝试: 1、潘德列斯基与《广岛罹难者的哀歌》 2、利盖蒂与《大气层》
3、克拉姆与《远古的童声》 三、约翰·凯奇与偶然音乐 四、简约音乐 五、拼贴音乐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