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战略性新材料产业
来源:华拓网
62 中国材料进展 第29卷 耗大量热量,碳化后又在被燃物体 表面形成无机盐隔离保护膜。 (3)灾后处理材料灾后处理材料 菌红素的微生物,采用十亿分之一 浓度的该生物材料在1 h后就能将 赤潮的浮游生物大部分杀死,为大 面积有效治理赤潮提供了新的方 向。又如,海洋石油泄漏事故发生 程实施有效控制,必须输入物质和 能量。安全工程材料是解决环境灾 害和事故灾害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 一是在灾害发生后采用的减轻灾害的 材料,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灾害带 来的后果。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和 大规模性,灾害发生后通过应急预 案实施有效补救是必需的,灾后处 理材料就是重大灾害应急预案的关 键材料。例如,大规模海洋赤潮爆 发后,利用改性粘土絮凝赤潮生物 ,是安全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个重 要分支。随着人类对生命安全和健 后,采用开式多孔状聚氨酯海绵体 可对海面浮油实施有效吸附;美国 最新开发出一种通过纳米微粒与自 康长寿的愈加重视,安全工程材料 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张增志 中国矿业大学生态功 组织单层材料的结合获得全新的纳 米结构耦合材料,该材料能够吸附 大于它本身质量40倍的原油。 安全是危害系统的平衡状态, 灾害是危害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 能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 导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 事、副秘书长,煤炭资源与安全开 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瓦斯阻爆材料 实验室主任,“211”工程生态功能 的表面桥联作用和表面静电作用, 使赤潮得到有效控制;另外,新近 发现并培育的一种能够清除赤潮灵 特殊表象,要对这一自发的演变进 材料实验室主任。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战略性新材料产业 科学技术只有走出实验室,转 (3)攻克成套关键技术,通过系统 集成贯通产业价值链一个材料产 品需要从实验室——中试——批量 化成商品,才能成为创造价值财富的 巨大源泉,进而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 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尤其对于新材 料产业来说,能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 生产的贯通,还需要从材料——器 件——整机的贯通。按照材料分类 可商用产品,将直接决定本产业及相 关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未来。 技术体系一应用出口的三维体 系,强化“三维”战略布局,通过与 罗宏杰教授 针对加快科研成果技术转移和 成果转化,作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端正科技价值理念,通过政策 社会优质资源合作,打通科技价值 链,促进从材料向器件及系统应用 的创新跨越。但成套技术解决方案 往往涉及装备、自动控制及其它配 套技术,这并不是科研人员的强 项。需要对前期知识产权进行评估, 组建技术育成中心,联合社会优势 资源,进行二次技术开发,提供技 术标准、质量控制标准,形成成套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确的产业化先导项目,加快科研成 果产业化进程。 (2)革新组织管理模式,通过团队 建设形成产业化合力 基础科研按 推动加快产业化进程树立为企业 服务就是为国家服务的价值理念, 鼓励科研人员更多承担企业科研项 目。在整个行业内需努力营造有利 大学的科研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科 研人员的自由探索能力。工程性项 于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文化氛 围。论文、专利和科研成果对科研 院所是需要的,但产品实现能力, 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更是 科研院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建立 健全多维科研绩效综合评价体系, 目按企业管理模式,集成优势资 源,构建由专业CEO领导的、主要 科技人员任总工的、集研究人员与 技术解决方案,把科研院所“半成品 化的知识产权”再加工,真正成为企 企业工程人员于一体的,合同约 束、分工协作、利益清晰的“准企 业化”项目部,把合作各方的优势 力量有机整合成一个整体,在整个 行业内推行国际公司通用的网状管 业急需的“拿来即用的成熟技术包”, 供企业规模化生产直接使用。 通过政策引导,合理分配基础科 研、论文、专利、科研成果以及企 业课题的绩效,适度鼓励股权、技 术转让收益对科研人员的倾斜,使 广大科研人员“真正愿意走下去”。 罗宏杰 博士生导师,国家杰 青,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所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技术研究中 理模式,围绕核心竞争力整合内部 相关技术链上的技术优势,形成主 攻目标明确、具有学科交叉与技术 优势的研发团队。 心常务理事,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 研究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陶 瓷粉体制备与古陶瓷科技研究。 设立促进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重 点支持技术相对成熟、应用方向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