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第一节 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
合肥市位居皖中,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环巢湖。合肥市原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7029.48km2,其中市区总面积838.52km2。
201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及其所辖居巢区,设立省辖县级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同时将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域面积增加至1.14万 km2。
1、地形地貌
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江淮分水岭自西北向东北横贯中部,使合肥市形成低缓的鱼脊形地势,海拔高程7~92m,地形总趋势,自分水岭向东南和西北倾斜。地貌特征为丘陵至平原的河谷地貌,呈低山残丘、波状丘陵和低洼平畈三种地貌类别。
低山残丘区分布于市境东、西、南边陲地带。东部山区以浮槎山为最高,高程418m,其余皆为100~300m之间低山。西部山区为大别山余脉,脉络西东走向,绵延25km,山峰6座,并列于肥西县西部地带,以大潜山为最高。南部为庐江县境大别山东伸余脉,山陡谷深,形势险峻,山峰高程一般在200~595m之间,主峰牛王寨海拔595m,为市域最高点。江淮分水岭自大别山向东北延伸,在肥西县大潜山入境,蜿蜒逶迤,横贯市境中部,至肥东县元祖山北侧出境。长江流域巢湖沿岸及南淝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白石天河等巢湖支流下游两侧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高程7~15m,淮河流域瓦埠湖洼地最低高程为18~20m左右。
2、土壤植被
合肥市土壤以黄棕壤、水稻土两类为主要土壤,约占全部土壤的85%,其余为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和砂黑土。黄棕壤土遍及全境,成土母质系下蜀黄土;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巢湖沿岸低洼圩区及中部波状丘陵磅冲间。石灰(岩)土分布于江淮分水岭岭脊附近及低山残丘地带,系石灰岩风化物,属自然土壤。市境内东部和西南低山残丘及舜耕山南麓,零星分布着紫色土和砂黑土。
合肥市境内土地,大面积已开垦为农田。农作物以稻、麦、豆类为主,其次为薯类、玉米、棉、油料、瓜蔬等。历史上合肥市农耕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即以一季中稻为主;建国后,耕作制度有所改变,麦稻轮作,一年两熟;南部低洼圩畈区,实行油菜或豆类和双
季稻轮作的一年三熟耕作制。全市主要林木植被类型为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常绿树种主要有樟树、女贞、松、柏、杉、广玉兰等;落叶树木主要有椿、枫杨、槐、柳、榆、桐等。经济林木主要有桃、李、柿、杏、枣、苹果、枇杷、桑、油桐等。
3、水文地质
在地质构造上,合肥地区属于下扬子海槽和淮阳古陆边缘地带。三叠纪的苏皖造山运动,产生了淮阳高地与古大别山。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江淮间出现燕山褶皱,形成了江淮丘陵。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升降、断裂、波折,出现西东走向的江淮分水岭,形成江淮分水格局。合肥地区断层较为发育,除郯庐深断裂通过其东部外,境内尚有纵横九道断层。
合肥地区地层,除局部地区为太古界、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外,大部分为中生界地层。岩质以灰岩和沉积岩为主,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震旦纪石英砂岩、页岩、白云岩亦有出露。全市境域内地层上部,广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其裂隙和孔隙均不发育,储水空间极差,降水多形成地表径流排走,因而含水微弱。
4、气象水文
合肥市地处中纬度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气候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降水多变。合肥市位于南北冷暖气流交会较频繁的场所,具有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大量水汽随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输入,春末夏初季风加强,水汽通量也随之加大,进入梅雨季节,6月至7月上旬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挺,先后进入雨季。
合肥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5°C。年内最高气温为7月,最低在1月。极端最高气温为41°C,极端最低气温为-20.6°C。多年平均日照数为2036~2162h,合肥市多年平均无霜期约227d。
合肥市1956~201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1037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呈现汛期集中。汛期5~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灌溉期4~10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7%。降水量南多北少,西部多于东部;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明显,全市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极值比为3.0。
区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00~920mm。 5、河流水系
合肥市境内河流,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其中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系,分水岭以北为淮河水系。市域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淝河、派河、杭埠河、丰乐河、白石天河、柘皋河、裕溪河、滁河等,市域范围内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7.2%;长江水系的河流除滁河外,均通过巢湖流入长江。市域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东淝河、沛河、池河等,市域范围内淮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2.8%;淮河流域东淝河上游支流王桥小河、天河、庄墓河等均汇入瓦埠湖,经东淝河入淮河;沛河汇入高塘湖,经窑河入淮河;池河在市域内有约11条小支流汇入,出市境后经女山湖入淮。由于古地质构
造形成的江淮分水岭地貌格局,合肥市境内河流均发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高岗地带,为山丘雨源型河流,其特点是集水面积小而分散,河道坡度大,源短流急,常流水少,是形成合肥市水资源紧缺的重要因素。
南淝河 南淝河古称施水、金斗河,为巢湖支流,发源于安徽省中部大潜山余脉的南部,有南北两源:北源(主源)在肥西县长岗乡邓店村西侧,南源在肥西县将军岭乡将军岭,两源于鸡鸣山北麓汇合,向东南流入郊区,进董铺水库,穿合肥城区,再转向东南流经合肥郊区和肥东县边界,于施口注入巢湖。河道全长70km,流域面积1464km2。南淝河主要一级支流有7条,左岸有四里河、板桥河、史家河、二十埠河(又名龙塘河)、店埠河、长乐河等6条支流,右岸仅有二里河1条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有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和店埠河。
派河 为巢湖支流,北及西北以江淮分水岭为界与东淝河流域相接,南与丰乐河流域为邻,东至巢湖之滨。派河发源于肥西县中部的周公山,先东北流,穿小蜀山分干渠姚家畈渡槽,下折东南流,经上派、宋坎、中派,至下派入巢湖,河道全长60km,流域面积584.6km2。派河支流共8条,流域面积均小于100km2。其中,右岸有梳头河、王老堰河、倪大堰河等3条支流;左岸有滚子河、岳小河、斑鸠堰河、祁小河、古埂河等5条支流。
杭埠河 为巢湖支流,亦名巴洋河,古称龙舒水,清代称前河。流域西及西北以江淮分水岭为界,东北以派河流域为邻,东至巢湖之滨,南与菜子湖、西河水系相接。杭埠河发源于岳西县境大别山区的猫耳尖,河长145.5km,流域面积4150km2,跨安庆市岳西县,六安市舒城县、霍山县、市区及合肥市肥西县、庐江县。杭埠河以晓天河为主源,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有6条:左岸有丰乐河,毛坦厂河;右岸有河棚河、龙潭河、孔家河、清水河。
丰乐河 古称界河、桃溪,清代称后河,因流经肥西县丰乐镇而得名,系杭埠河左岸支流,发源于六安市横塘岗豪猪岭,经张家店至双河入肥西县境。东流经舒城县桃溪镇、肥西县新仓、丰乐镇至三河镇汇入杭埠河,经新河口入巢湖。丰乐河河道全长105km,流域面积2080km2。丰乐河支流众多,在肥西县境内有长堰河、杨弯河、陈家堰河、程老堰河、龙潭河、二里半河、赵小河、肖小河、方桥河等。
白石天河 位于庐江县境内,西临杭埠河流域,北抵巢湖,东接兆河,南与西河、孔城河流域接壤,河道全长35.5km,流域面积577km2。白石天河自小河沿至罗埠河口称为上游,长20km,由西向东流,河道弯曲狭窄,其间汇入的主要支流有金牛河、罗埠河。罗埠河口至巢湖为下游段,长14.5km。
柘皋河 古称石梁河,发源于浮槎山,流经巢湖市柘皋镇,自北而南,于秦家湾左汇入支流夏阁河,至河口村在龟山西南注入巢湖,属自然平原河流,水源由支流和巢湖水倒灌补给,河道全长24.4km,流域面积518.2km2。
裕溪河 古称濡须水,为长江左岸一级支流,系巢湖流域洪水入江的主要通道,亦是
巢湖引江的重要通道。裕溪河由巢湖闸上承巢湖来水,下注长江。河道全长61.73km。其中巢湖闸至裕溪闸57.44 km,裕溪闸至河口4.29 km。流域面积13082km2,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有西河、清溪河、黄陈河。
滁河 流域北、东北、西北皆达江淮分水岭,西南与巢湖水系毗邻,东南抵长江之滨。滁河发源于肥东县同心乡,东流经梁园镇、张集乡、包公镇出境,进入滁州市,至江苏省六合县注入长江。河道全长224km,流域面积8015km2,其中安徽境内6265km2,合肥市境内976km2。安徽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有7条,自上而下分别是小马厂河、官坝河、大马厂河、襄河、清流河、来安河、沛河。右岸有驷马山分洪道、朱家山河、马汊河分洪道等人工开挖的分洪河道,可分泄洪水入长江。
东淝河 古称淝(肥)水,流域范围南起江淮分水岭北侧,东与池河、窑河流域为界,西邻淠河流域,北抵淮河。河道全长152km,流域面积4200km2。东淝河主源名王桥小河,源于肥西长岗店北,南流至将军岭西,又北流至高店乡唐新圩汇入天河,至寿县董铺汇金河后,形成东淝河主河道,主河道自寿县董铺以下北流寿县城东,再北流入淮河。中下游因淤积形成狭长湖泊,为瓦埠湖。东淝河东岸最大支流庄墓河,源于长丰县下塘集南,集夏店、吴店、吴山庙镇诸水于车王集会合,向西北流经庄墓桥、至徐庙乡汇入东淝河。其下游形成瓦埠湖的向东岔湖。
沛河 又名荒沛河,为窑河东源,源于定远县东架山,西流至长丰县沛河乡,再北流至水家湖镇东汇合朱巷水(中源),形成主河道,北流经高塘湖入淮。窑河在长丰县境内折向西北,过沛河集,于闫庄沿定远、长丰两县边界至新陆桥转北流,穿过淮南铁路25号桥至炉桥镇,此段河道为洛河。沛河、洛河共长77.5km,流域面积256km2。
池河 发源于长丰县杜集,东流经肥东县响导、赵亮、肖圩乡出境,经定远、嘉山入洪泽湖,再经淮河下游入长江。池河河道全长245km,流域总面积5021km2。在合肥市境内长15.8km,流域面积405km2。主要支流有肖凤河、草冲河、花张河、红石河、马王河、赵集河、肖圩河等。
合肥市主要河流情况见表1.1-1。
表1.1-1 合肥市域涉及主要河流情况表
河流名称 南淝河 派河 杭埠河 丰乐河 白石天河 柘皋河 流域 长江 长江 长江 长江 长江 长江 流经县(区) 肥西县、市区、肥东县 肥西县 肥西县、庐江县 肥西县 庐江县 巢湖市 河道长度 (km) 70 60 145.5 105 35.5 24.4 流域面积 (km2) 1464 584.6 4150 2080 577 518.2 裕溪河 滁河 东淝河 沛河 池河 长江 长江 淮河 淮河 淮河 巢湖市 肥东县 肥西县 长丰县 长丰县、肥东县 61.7 224 152 77.5 245 13082 8015 4200 256 5021 6、湖泊
合肥市域范围及周边较大的湖泊有巢湖、黄陂湖、瓦埠湖、高塘湖等,总面积达986.3km2,正常蓄水位对应的容积20.4亿m3。
巢湖 又名居巢湖,俗称焦湖。巢湖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跨合肥市区、肥西县、肥东县、县级巢湖市和庐江县。巢湖水源主要来自大别山区东麓及浮槎山区东南麓的地面径流,现有大小河流35条,呈向心状分布,河流源近流短,表现为山溪性河流的特性。巢湖在汇集南、西、北三面来水之后,在巢湖市城南出湖,并经裕溪河向东南流至无为县裕溪口处注入长江。洪水较大时,也可通过与裕溪河相连的牛屯河分洪道流至和县金河口闸处入江。巢湖流域总面积13486km2,约占安徽省总面积的9.3%,其中巢湖闸以上来水面积9153km2。巢湖湖底高程一般为5.0~6.0m,正常蓄水位8.00m时,湖面面积755km2,容积17.17亿m3;设计防洪水位12.50m时相应湖面面积780km2,容积52.0亿m3。湖盆岸线长度181.8km,沿湖岸堤长度102.2km。
瓦埠湖 位于长丰县、寿县、淮南市交界处,原为东淝河中游河段,因下游淤积形成狭长湖泊,湖水经东淝河闸入淮。瓦埠湖南北长52km,东西平均宽3km,湖床最低处高程在14m以下。在正常水位18.0m时,水面面积156km2,蓄水2.20亿m3。瓦埠湖除上承东淝河上游来水之外,汇入瓦埠湖的主要支流还有庄墓河和陡涧河,其他沿湖大小河汊约20余条。
高塘湖 位于长丰县与定远县和淮南市之间,原为窑河下游河段,因河道下游淤浅积水形成狭长湖泊,湖水经窑河闸入淮。高塘湖湖底高程15.0m,正常蓄水位17.5m,相应容积8500万m3,相应水面面积48.5km2,形状狭长,南北为19km。高塘湖支流较多,呈放射状入湖,主要有沛河、洛河,还有严涧河、马厂河等,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2.48亿m3。
黄陂湖 位于巢湖水系裕溪河支流西河上游,庐江县城东南约8km。流域总面积598km2,流域内大部分为山丘区。湖区东西平均长8.8km,南北平均长2.4km,湖底高程8m。历史上,黄陂湖湖区面积、容量较大,调蓄能力较为显著。据资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黄陂湖12m高程以下湖区水面积48.1km2。1958年沿湖周边开始围垦,主要垦殖圩口有跃进圩、齐心圩、裴建圩等,至2005年底,黄陂湖湖区12m高程以下总水面积21.3km2。其中,围湖养殖水面积达17.33km2,未被围湖养殖的水面面积不足4km2。
合肥市主要湖泊情况见见表1.1-2。
表1.1-2 合肥市湖泊基本情况表
湖泊名称 巢湖 湖泊类型 流域 所属市 合肥 正常蓄水位 (m) 8.0 18.0 17.5 9.0 水面面积 (km2) 755 156 48.5 26.8 容积 (亿m3) 17.17 2.20 0.85 0.18 淡水湖 长江 瓦埠湖 淡水湖 淮河 合肥、淮南、六安 高塘湖 淡水湖 淮河 黄陂湖 淡水湖 长江 合肥、滁州 合肥 二、社会经济
2010年合肥市户籍总人口为494.95万人 ,其中市区人口215.58万人,长丰县76.85万人,肥东县109.26万人,肥西县93.27万人。2010年合肥市常住人口为570.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1.00万人,城镇化率6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巢湖市居巢区(2011年改为省辖县级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户籍总人口89.12万人;巢湖市庐江县(2011年划归合肥市管辖)户籍总人口117.94万人。按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合肥市域常住人口为745.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9.27万人,城镇化率为6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0年合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1.61亿元(当年价),其中一产132.74亿元、二产1456.64亿元、三产1112.23亿元,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4.9:53.9:41.2。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312元/人,高于安徽省20888元/人的平均水平。市辖各县中肥西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为30581元/人。2010年巢湖市居巢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90亿元,其中一产17.68亿元、二产81.65亿元、三产55.57亿元,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11.4:52.7:35.9;巢湖市庐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93亿元,其中一产28.15亿元、二产37.44亿元、三产38.34亿元,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27.1:36.0:36.9。按调整后的行政区划统计,合肥市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96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达39698元,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
合肥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见表1.1-3。
表1.1-3 合肥市2010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表
行政 分区 市 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总人口 (万人) 335.21 62.95 86.20 85.89 城镇人口 (万人) 312.34 16.35 30.32 29.72 城镇 化率 (%) 93.2% 26.0% 35.2% 34.6% GDP(亿元) 一产 12.76 37.13 43.61 39.24 二产 1062.27 90.02 130.72 173.63 其中: 工业 840.94 62.48 82.18 107.13 三产 967.97 36.64 45.67 61.95 合计 2043.00 163.79 220.00 274.82 庐江县 巢湖市 合 计 97.39 78.1 745.74 38.79 31.75 459.27 39.8% 40.7% 61.6% 28.15 17.68 37.44 81.65 20.22 52.63 38.34 55.57 103.93 154.90 178.57 1575.73 1165.58 1206.14 2960.44 第二节 水资源分区
一、水资源分区
按照《全国水资源分区》的统一要求,并参考《安徽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特点及行政区划的界线(流域、水系、水文地质单元及省界、市界、县界),在分区时尽可能保证自然分区完整性。在高级分区中以水资源中地表水的区域形成(流域、水系)为主,在低级分区中,考虑供需系统及行政区域。
根据分区原则,合肥市共划分为2个水资源一级区,2个二级区,3个三级区和6个四级区,见表1.2-1。并以水资源四级区套县级行政区单元作为基本的计算单元,单元内水文气象特征和自然地理条件基本相近,既考虑了河流水系的完整性,又兼顾各行政区划地表水资源量的准确性。
表1.2-1 合肥市水资源分区表
一级区 二级区 淮河 中游区 三级区 王蚌区间南岸 蚌洪区间南岸 四级区 王蚌南岸沿淮区 定凤嘉区 南淝河区 湖口以 下干流 巢滁皖及 沿江诸河 滁河区 巢湖下游区 菜子湖区 面积 (km2) 1932 674 3734 855 3981 254 县级行政区 肥西县、长丰县 肥东县、长丰县 市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 肥东县、巢湖市 巢湖市、庐江县 庐江县 淮河 长江 二、分区概况
按全国及安徽省水资源分区的划分原则,合肥市域共涉及两个水资源一级区,分别为淮河区和长江区,其中淮河区面积2606km2,长江区面积8824km2。涉及水资源二级区为淮河中游区和长江湖口以下干流区,其中淮河中游区以蚌埠闸为分界点,又分为王蚌区间南岸、蚌洪区间南岸2个三级区,长江湖口以下干流区涉及的三级区为巢滁皖及沿江诸河区。在三级区以下,按照水系并兼顾行政区划完整性,又划分为王蚌南岸沿淮区、定凤嘉区、南淝河区、滁河区、巢湖下游区和菜子湖区共6个四级区。
王蚌南岸沿淮区 为淮河流域蚌埠闸以上南岸的瓦埠湖、高塘湖流域,行政区划涉及长丰县和肥西县。主要支流有庄墓河、沛河等。分区面积1932km2。
定凤嘉区 为淮河流域蚌埠闸以下南岸的池河流域上游,行政区划涉及肥东县和长丰县。主要支流有肖凤河、草冲河等。分区面积674km2。
南淝河区 为长江流域巢湖水系环巢湖西半湖的南淝河、派河、丰乐河等流域,行政区划涉及合肥市区、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主要支流有南淝河、店埠河、十五里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等。分区面积3743km2。
滁河区 为长江一级支流滁河流域上游,行政区划涉及肥东县、巢湖市,主要支流为滁河上游支流马站河、石塘河等。分区面积855km2。
巢湖下游区 为长江流域巢湖下游水系的裕溪河、柘皋河、白石天河等流域,行政区划涉及巢湖市和庐江县,主要支流有裕溪河及其支流西河、兆河,白石天河、柘皋河和其他直接入巢湖支流。分区面积3981km2。
菜子湖区 为长江流域菜子湖水系的支流罗昌河、柯坦河流域上游,行政区划涉及庐江县,分区面积254km2。
第三节 水资源数量及可利用量
一、降水
1、站点选择与资料的收集
水资源评价选择资料质量好,系列完整、面上分布均匀且能反映地形变化的雨量站作为评价分析的依据站,系列选用1956~2010年同步系列。由于降水地区分布与地形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站点选择时主要考虑地形的特点。在地形变化较为复杂的山区,降水变化的梯度大,所选的站点较多,丘陵区次之;而在降水量变化梯度较小的平原地区,所选用的站点较少,着重考虑的降水站点的均匀分布。根据雨量站的地理位置、资料系列特性,将能反映地形变化趋势、同步期资料系列为50年以上的雨量站作为主要代表站。对1979年前缺测、但1979年后有实测资料的,且资料系列有45~50年的雨量站,作为辅助站;而在站点稀少的地区,将资料系列35~45年的雨量站作为参考站。全市共选用雨量站点49个,实测站年数2253站年,平均每站46.0站年。其中,淮河流域342站年,占全市15.2%;长江流域1911站年,占全市84.8%。同步期内雨量资料完整的站点,全市共11个,其中淮河流域1个,长江流域10个。
2、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合肥市位于中纬度地区,地处湿润带和过渡带,降水量受地形及水汽来源影响,面上分布不均,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西部多于东部,变化在900mm~1350mm之间。根据同步期系列的分析计算结果,合肥市同步期多年平均降水量,合肥市区970.7mm,长丰县927.9mm,肥东县947.0mm,肥西县1015.7mm,巢湖市1069.0mm,庐江
1223.4mm,全市为1036.7mm。合肥市雨量最大的地区为庐江县沿江区域,年平均最大雨量为黄屯的1318.7mm,亦是全市的最高值。在长丰县池河流域上游、江淮分水岭以北为合肥市降水低值区,大致分布在长丰县的杜集~罗集~白龙~古城集一线范围内,降水量为900mm~950mm。全市降水量最小的为肥东县白龙站,年平均降水量908.8mm。
合肥市年内的降水时间大部分集中在4~8月,其降雨总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3%左右,而汛期5~9月降雨约占全年降雨的61%。连续最大三个月平均降水量为449.2mm,占全年降水量的43%。全市降水集中的程度南北变化不大。同步期年内各月降水量相差悬殊,最大月与最小月降水量之比,全市在5.4~7.4倍之间,平均为5.9倍。最大月降水出现时间,除庐江县为6月外,均为7月份;最小月降水量则均在12月份。合肥市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冬季干旱,降水量较少;夏季湿润,降水量较多;春秋两季降水量介于冬夏之间,春季又多于秋季。全市同步期多年平均情况下,各季节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比例:春季(3~5月)27.4%,夏季(6~8月)43.3%,秋季(9~11月)17.8%,冬季(12~2月)11.5%。
同步期合肥市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比值较大,年降水量变差系数比较大并且年际丰枯变化频繁。同步期内年降雨量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在3.0左右,最小为合肥市区2.8,最大为肥东县3.3。合肥市最大值与最小值极差为950mm~1400mm,最小为合肥市区953mm,最大为庐江县1399.4mm。全市年降水量的变差系数Cv值平均0.23,各分区之间差别不大。
3、分区降水量
合肥市1956~2010年面平均年降水深1036.7mm,降水量118.5亿m3。流域分区降水量北小南大,最大的菜子湖区四级区1223.4mm,
比最小的定凤嘉区四级区947.0mm大29%。长江流域降水量占全市79.1%,淮河流域占全市总量的20.9%。
各行政分区多年平均降水深在927.9mm~1223.4mm之间,最大的是庐江县,最小的是长丰县,雨量相差295.5mm,比长丰县偏多31.8%。
合肥市1956~2010年分区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降水量详见表1.3-1、1.3-2。 二、蒸发
1、站点选择
合肥市现有水面蒸发站点2个,董铺站及巢湖闸站,均在长江流域巢湖水系。淮河流域借用临近的蚌埠站蒸发资料,本次评价主要采用E-601型蒸发数据,共3个站点,157站年资料。
表1.3-1 合肥市同步期水资源分区年平均降水量
多年平均值 流域 四级分区 占全市降水深降水量 比例(mm) (亿m3) (%) 947.0 6.38 年降水参数 Cv Cs /Cv 不同频率年降水深(mm) 20% 50% 75% 95% 淮河 王蚌南岸沿淮区 953.9 18.43 15.5 0.22 2.0 1124.5 938.6 805.3 636.8 定凤嘉区 5.4 0.22 2.0 1116.4 931.8 799.5 632.2 淮河流域小计 南淝河区 长江 滁河区 巢湖下游区 菜子湖区 长江流域小计 全市 952.1 24.81 20.9 0.22 2.0 1122.4 936.8 803.8 635.6 978.2 36.53 30.8 0.22 2.0 1153.2 962.5 825.8 653.0 967.0 8.27 7.0 0.23 2.0 1147.4 950.1 809.3 632.5 1150.1 45.78 38.6 0.22 2.0 1355.8 1131.6 971.0 767.8 1223.4 3.11 2.6 0.23 2.0 1451.6 1202.0 1023.9 800.2 1061.7 93.68 79.1 0.21 2.0 1243.4 1046.1 904.1 723.5 1036.7 118.5 0.22 2.0 1222.1 1020.1 875.2 692.1 表1.3-2 合肥市同步期行政分区年平均降水量
行政分区 多年平均值 降水深 降水量 占全市 (mm) (亿m3) 比例(%) 年降水参数 Cv Cs/Cv 不同频率年降水深(mm) 20% 50% 75% 95% 市区 肥东县 长丰县 肥西县 巢湖市 庐江县 全市 970.7 947.0 927.9 8.98 20.89 17.09 7.6 17.6 14.4 17.9 18.3 24.2 100.0 0.22 0.23 0.23 0.23 0.22 0.22 0.22 2.0 2.0 2.0 2.0 2.0 2.0 2.0 1144.4 955.2 819.6 648.1 1123.6 930.4 792.6 619.4 1101.0 911.7 776.6 606.9 1015.7 21.15 1069.0 21.71 1223.4 28.67 1036.7 118.50 1205.2 997.9 850.1 664.3 1260.2 1051.8 902.5 713.6 1442.2 1203.8 1032.8 816.7 1222.1 1020.1 875.2 692.1 2、水面蒸发
水面蒸发受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影响,地区分布差异极大,总趋势是由北向南递减,山区小于平原丘陵。合肥市水面蒸发量800~920mm,其中长江流域在900mm以下,巢湖闸水面蒸发大于董铺站,淮河流域蒸发量大于900mm。
受温度、湿度、风速和日照等气象因素年内变化的影响,水面蒸发在不同纬度、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年内分配也不一致。一般是南方变化小,北方变化大;山地变化小,平原变化大。合肥市最大月蒸发量一般出现在5~8月,这4个月的蒸发量约占年蒸发量的50%。董铺、巢湖闸以及蚌埠站最大月蒸发量均出现在8月份,同步期系列均值在120mm左右,约占年蒸发的14%。最小月蒸发量均出现在1月份,其均值约28 mm,仅占年蒸发的3%左右。
与其年内分配不同,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较小。合肥市各站1956~2010年系列水面蒸发量Cv值变化范围基本在0.1~0.17之间。
3、陆面蒸发
根据1956~2010年水文资料分析,合肥市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703mm,其中淮河流域为706.2mm,长江流域为702.1mm,年际变化均很小,表明该区域供水条件对陆面蒸发不起主要作用。
1980~2010年系列与1956~1979年系列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比较,1980~2010年系列均值略高于1956~1979年系列均值,增
幅约1.9%。其中淮河流域增加2.9%,长江流域增加1.6%。 三、河流泥沙
合肥市泥沙测验站点稀少,分布不均,大型水库的入库测站尤为不足。全省现有泥沙测站仅施测悬移质,推移质泥沙施测极少,现有泥沙资料系列短,代表性较差。因此,本次评价采用安徽省水资源评价的泥沙评价成果,简单分析合肥市江河径流中的悬移质泥沙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安徽省水资源评价中,未对闸坝水库工程运行后的淤积进行调查或测量,资料亦未作还原处理。
1、河流含沙量
根据对安徽省各河流较长的实测资料系列分析,本市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一般在0.22kg/m3~0.427kg/m3之间。淮河流域河流含沙量整体趋势大于长江流域。
悬移质含沙量主要是由降雨对流域表面的侵蚀而产生的,因此河流含沙量的年内分配与降水量和降雨强度的年内分配规律基本一致,主要集中于汛期,长江流域集中于4~8月份,淮河流域集中于5~8月份。汛期5个月河流含沙量占全年含沙量的70%以上。
受降水、径流以及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等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年际变化较大的影响,河流悬移质含沙量的年际变化亦较大。悬移质含沙量Cv值变化范围在0.45~0.76之间,平均为0.63。
2、河流输沙量
根据安徽省评价的年输沙模数,计算合肥市多年平均河流悬移质输沙量160.19万t。
悬移质输沙量与河流径流量关系密切,因此河流输沙量年内分配与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分配规律基本一致,主要集中于汛期,但比河流径流量和河流含沙量更加集中。合肥市汛期5个月(5~9月份),河流输沙量均占全年输沙量的85%以上,部分区域高达90%以上。各区
域连续最大3个月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比例为60%~76%;连续最小3个月输沙量一般占全年输沙量的4%以下。 四、地表径流
1、基本资料
本次地表水资源评价选用河川径流站点9个,其中合肥市域内的有董铺、桃溪、高亮集、巢湖闸、枞阳闸等五站;参考合肥市以外的水文站点有池河明光站、石角桥站,西河梁家坝-兆河兆河闸区间,淠河六安-冯集区间等四站(区间)。在选用时,一方面考虑其有一定的代表性,另一方面考虑充分利用现有资料。
2、年径流统计参数
对同步期径流站点的天然径流系列进行均值、变差系数Cv、偏态系数Cs等统计参数计算。统计参数成果见表1.3-3。
表1.3-3 合肥市各县市同步期年径流极值和变差系数Cv值表
行政区 市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庐江县 巢湖市 合肥市 年径流深(mm) 239.9 243.8 292.7 338.1 402.6 486.4 337.7 变差 系数 Cv 0.41 0.55 0.58 0.45 0.43 0.43 0.44 最大年 径流深(mm) 933.4 754.4 900.2 786.6 1205.4 1062.2 950.1 出现 年份 1991年 1991年 1991年 1991年 1991年 1991年 1991年 最小年 径流深(mm) 137.8 72.1 80.4 89.3 145.9 106.4 105.1 出现 年份 1978年 1967年 1978年 1978年 1978年 1978年 1978年 极值比 6.8 10.5 11.2 8.8 8.3 10.0 9.0 3、年径流的空间分布
合肥市年径流深在空间分布上与年降水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从同步期年降水均值等值线图和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上可见,其等值线的走向是基本一致的,高低值区亦一一对应。总体上,年径流自南往北逐渐减小,南部庐江县菜子湖流域为450mm等值线范围,巢湖位于
300mm至400mm等值线范围,250mm等值线从董铺水库上游横穿合肥市,淮河流域的池河区域则为小于250mm径流低值区。
合肥市年径流深变幅不大,高、低值中心的比例约为2.2倍左右,而安徽省最大与最小径流深之比则高达20倍以上。
4、年径流的时程分布
合肥市的地表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年内分配因而受降水的制约,与降水的年内分配极为相似,同时又由于受到下垫面影响,其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较降水更为明显。
合肥市年径流量主要集中在4~9月,集中程度淮河流域高于长江流域。以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量来进行集中程度分析,合肥市各地出现时间和集中程度均有较大差别。庐江县、巢湖市、合肥市区出现时间均为5~8月,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出现时间通常为6~9月。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量占年量的百分数,以长丰县最大,达到70.3%,其余县市均在50%~70%。
合肥市各县市最大月径流出现时间,除庐江县为6月以外,其余均为7月份,占全年径流的15%~30%。最小月径流出现的时间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均为1月,其余县市则在12月,其占年量的比例地区差别甚微,一般为1%~3%。详见表1.3-4。
表1.3-4 合肥市各县市同步期径流深年内分配表
连续最大4个月 行政区 年径流深(mm) 4~9月 径流深所占比例(mm) (%) 75.7 82.4 81.1 77.4 60.6 70.3 68.3 62.1 出现 月份 5月~8月 6月~9月 6月~9月 6月~9月 最大月 所占比例(%) 22.5 28.2 27.4 22.9 最小月 出现 月份 12月 1月 1月 1月 所占出现 比例月份 (%) 7月 7月 7月 7月 2.2 1.2 1.4 1.9 市 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239.9 243.8 292.7 338.1 庐江县 巢湖市 合肥市 402.6 486.4 337.7 70.9 70.6 75.0 54.1 54.4 59.3 5月~8月 5月~8月 5月~8月 16.3 17.7 20.9 6月 7月 7月 2.6 2.7 2.3 12月 12月 12月 合肥市径流年际变化也与降水基本相一致,但由于径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年际变化较降水更为剧烈,地区间的差异也更为悬殊。合肥市最大年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各县市相差很大,肥东县、长丰县、巢湖市在10~12之间,其余均在10以下,合肥市区最小为6.8。
五、地表水资源量
1、分区地表水资源量
合肥市同步期天然径流量多年平均为38.60 亿m3,相应径流深337.7mm,径流系数0.33。淮河流域径流量6.49 亿m3,占全市总量的16.8%,相应径流深248.8mm,径流系数0.26;长江流域径流量32.11亿m3,占全市的83.2%,径流深363.9mm,径流系数0.34。各水资源分区中以巢湖下游区天然径流量最大,为17.65亿m3,最小为菜子湖区,仅1.54亿m3。各行政分区中庐江县天然径流量最大,为11.40亿m3,最小为合肥市区3.12亿m3。详见表1.3-5、1.3-6。
表1.3-5 合肥市水资源分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统计表
流域 四级区 王蚌南岸沿淮区 淮河 定凤嘉区 小计 南淝河区 长江 滁河区 巢湖下游区 菜子湖区 面积 (km2) 1932 674 2606 3734 855 3981 254 径流深 (mm) 254.4 233.0 248.8 288.5 251.6 443.3 606.2 地表水资源量 (亿m3) 4.91 1.57 6.49 10.78 2.15 17.65 1.54 小计 全市 8824 11430 363.9 337.7 32.11 38.60 经分析,P=20%偏丰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51.09亿m3,淮河流域8.99亿m3,长江流域42.29亿m3;P=50%平水年为35.71亿m3,淮河流域5.80亿m3,长江流域29.80亿m3,各分区水资源量一般均略小于同步期多年平均值;P=75%的偏枯年为25.90亿m3,淮河流域3.87亿m3,长江流域21.79亿m3; P=95%的枯水年仅为15.31亿m3,淮河流域1.95亿m3,长江流域13.07亿m3。
表1.3-6 合肥市行政分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统计表
行政区 市 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庐江县 巢湖市 全 市 面积(km2) 925 1841 2206 2083 2344 2031 11430 径流深(mm) 338.1 239.9 243.8 292.7 486.4 402.6 337.7 地表水资源量(亿m3) 3.12 4.42 5.38 6.10 11.40 8.18 38.60 2、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
合肥市地表水资源分布呈现由北向南逐步递增的特点,位于最北的长丰县地表水资源量为4.42亿m3,仅占全市的11.5%;最南部的庐江县地表水资源量为11.40亿m3,占全市的29.5%。
地表水资源量的丰枯变化影响因素很复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年内分配,连丰、连枯以及下垫面的变化是影响地表水资源量丰枯变化的主要因素。合肥市50、60年代偏枯,70年代平水期,80年代丰水期,90年代平水期,2000~2010年偏丰。在同步期的55年系列中,全市最大地表水资源量为1991年的108.59亿m3,其次为1975年67.30亿m3,最小则是1978年的12.01亿m3。
3、出入境水量
合肥市各河流基本上均发源于市内,流入巢湖、瓦埠湖、高塘湖,流出市境进入滁州市或者经巢湖流入长江。入境水量主要为淠河总干渠跨流域调水量和舒庐干渠引水量以及长江引水量。出境水量主要是经滁河流出至滁州市或经巢湖闸进入长江的水量。出入境水量主要根据辖区内各水文站的实测径流资料及还原水量并结合主要控制站的实测径流进行计算。
合肥市1956~2010年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19.73亿m3,出境水量为42.01亿m3,出入境水量之差22.28亿m3。
合肥市出入境总水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同步期内除60、70年代略有起伏外,基本上是平稳增长,与降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表1.3-7 合肥市水资源分区同步期地下水资源量
计算 面积(km2) 1954 417 2929 1112 3168 254 9834 降雨入渗补给量 (亿m3) 1.042 0.12 2.924 0.878 2.796 0.201 8.082 降水入渗补给量模数 (万m3/km2) 5.3 2.9 10.0 7.9 8.8 7.9 8.22 地下水资源量 (亿m3) 1.28 0.15 3.65 1.08 3.52 0.25 9.92 地下水资 源量模数 (万m3/km2) 6.55 3.55 12.45 9.72 11.11 9.72 10.09 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计算量 (亿m3) 0.02 0.00 0.52 0.00 0.62 0.00 1.16 分区 王蚌南岸沿淮区 定凤嘉区 南淝河区 滁河区 巢湖下游区 菜子湖区 合肥市 表1.3-8 合肥市行政分区同步期地下水资源量
计算 面积(km2) 381 1679 降雨入渗 补给量 (亿m3) 0.355 1.044 降水入渗补 给量模数 (万m3/km2) 9.32 6.22 地下水 资源量 (亿m3) 0.44 1.28 地下水资 源量模数 (万m3/km2) 11.55 7.62 与地表水 资源不重 复计算量 (亿m3) 0.02 0.02 分区 市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庐江县 巢湖市 合肥市 2146 2066 1917 1645 9834 1.709 1.866 1.669 1.439 8.082 7.97 9.03 8.71 8.75 8.22 1.96 2.34 2.1 1.81 9.92 9.13 11.33 10.95 11.00 10.09 0.02 0.48 0.33 0.29 1.16
六、地下水资源量
合肥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9.92亿m3,其中长江流域8.49亿m3,淮河流域1.43亿m3。各分区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3-7、表1.3-8。 七、水资源总量
1、分区水资源量
合肥市1956~2010年同步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9.76亿m3,其中淮河流域为6.51亿m3,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16.4%;长江流域为33.25亿m3,占全省的83.6%。在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8.60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97.1%,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为1.16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2.9%。合肥市不同分区1956~201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见表1.3-9、1.3-10。
表1.3-9 合肥市行政分区同步期水资源总量表
面积(km2) 1841 2206 2083 925 2031 2344 11430 多年平均径流深(mm) 338.1 239.9 243.8 292.7 486.4 402.6 337.7 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 (亿m3) 3.12 4.42 5.38 6.10 11.40 8.18 38.60 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亿m3) 0.44 1.28 1.96 2.34 2.10 1.81 9.92 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亿m3) 0.02 0.02 0.02 0.48 0.33 0.29 1.16 水资源总量(亿m3) 3.15 4.44 5.40 6.58 11.73 8.47 39.76 行政区 市 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庐江县 巢湖市 合肥市 通过对全省1956~2010年55年水资源总量系列进行频率分析计算,20%的丰水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51.98亿m3,50%的平水年水资源总量为36.63亿m3,75%的偏枯水年水资源总量为26.78亿m3, 95%的枯水年水资源总量为16.07亿m3。
表1.3-10 合肥市水资源分区同步期水资源总量表
面积(km2) 1932 674 2606 3734 855 3981 254 8824 11430 多年平均多年平地表水资均径流源量 深(mm) (亿m3) 254.4 233.0 248.8 10.78 2.15 17.65 1.54 363.9 337.7 4.91 1.57 6.49 3.65 1.08 3.52 0.25 32.11 38.60 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亿m3) 1.28 0.15 1.43 0.52 0.00 0.62 0.00 8.49 9.92 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 (亿m3) 0.02 0.00 0.02 11.30 2.15 18.27 1.54 1.14 1.16 水资源 总量 (亿m3) 4.93 1.57 6.51 10.78 2.15 17.65 1.54 33.25 39.76 流域 四级区 王蚌南岸沿淮区 淮河 定凤嘉区 小 计 南淝河区 滁河区 长江 巢湖下游区 菜子湖区 小 计 合肥市 2、水资源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1)空间变化特征
合肥市多年平均产水系数为0.34,其中长丰县、肥东县均为0.26,肥西县0.31,合肥市区0.35,巢湖市0.39,庐江县0.41;长江流域0.35,淮河流域0.26;四级分区中,菜子湖区产水系数最大为0.50,定凤嘉区最小为0.25。
合肥市多年平均产水模数为34.79万m3/km2,仅为全省多年平均产水模数的67.8%。其中产水模数最大的为庐江县50.05万m3/km2,最小为长丰县23.80万m3/km2。四级区中菜子湖区最大,为59.90万m3/km2,最小为定凤嘉区23.29万m3/km2。
合肥市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23m3,仅为全省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47%,为全国的23%。
(2)年际变化特征
合肥市1956~2010年系列共55年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幅度不大,最大值为1991年的109.5亿m3,最小值为1978年的12.89亿m3,极值比为8.5。长江流域及淮河流域长系列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与全市一致,长江流域极值比为8.4,淮河流域为10.3。
合肥市水资源总量的年代变化大体与降水基本一致。各年代均值与55年系列均值相比变化不大,50年代、60年代水资源总量偏少,70年代、90年代与多年平均相当,80年代及2000~2010年水资源总量均偏多于多年均值,其中2000~2010年全市水资源总量偏多8.7%,长江流域偏多15.6%,淮河流域偏多7.3%。
3、与全省水资源评价成果比较分析
本次合肥市水资源调查评价方法与安徽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方法基本一致,合肥市、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新合肥市的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与省评价结果保持一致。因行政区划调整,合肥市新老评价成果相差较大,新合肥市水资源总量39.76亿m3,比原合肥市增加19.77亿m3,增幅约50%;全市产水系数由0.29增加为0.34。
表1.3-11 合肥市本次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省评价成果对比表
行政 分区 合肥市 原合肥市 合肥市 面积 (km2) 11430 7266 11712 降水地表水水资源 量 资源量 总量 (亿(亿(亿m3) 33m) m) 118.50 69.0 119.73 38.60 19.53 38.60 39.76 19.99 39.76 产水 系数 0.34 0.29 0.33 产水模数 (万m3/a.km2) 34.79 27.51 33.95 项目 本次评价 省第二次 评价 省第二次评价(新区划)
八、水资源可利用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地表水可利用量是宏观数,以水系为计算单元,为一次性水量。
合肥市可资利用的地表水资源类型包括当地水资源、域外水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根据可利用量的概念,仅可分析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合肥市地表水资源量38.60亿m3,可利用量为22.11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57.3%。其中,长江流域可利用水量为18.78亿m3,可利用率为58.5%;淮河流域可利用水量3.33亿m3,可利用率为51.3%。各水资源分区可利用量见表1.3-11。
表1.3-11 合肥市各分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统计表
流域 四级区 王蚌南岸沿淮区 淮河 定凤嘉区 小计 南淝河区 滁河区 长江 巢湖下游区 菜子湖区 小计 合肥市 地表水资源量 (亿m3) 4.91 1.57 6.49 10.78 2.15 17.65 1.54 32.11 38.60 可利用量 (亿m3) 2.42 0.74 3.33 6.49 1.13 10.51 0.81 18.78 22.11 可利用率 (%) 49.3 47.4 51.3 60.2 52.8 59.6 52.5 58.5 57.3 合肥市地下水资源量为9.92亿m3,其中不重复量为1.16亿m3,平原区开采利用地下水较少;山丘区其水资源量则与地表水资源重复。因此,合肥市的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近似等于地表水可利用
量,即合肥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2.11亿m3,可利用率为57.3%。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供水工程及供水量
1、供水工程
按照不同取水水源类型,供水工程可分为以地表水为水源的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调水工程,以浅层地下水或中深层地下水为水源的地下水源工程以及利用非常规水源的其它供水工程。
根据《安徽水利统计年报2010》,截止2010年,合肥市域共有大型水库2座,总库容4.33亿m3,兴利库容1.26亿m3;中型水库20座,总库容4.37亿m3,兴利库容2.46亿m3;小型水库693座,总库容5.38亿m3,兴利库容2.92亿m3;塘坝14.58万座,总塘容6.55亿m3,有效塘容6.19亿m3。
2010年合肥市共建成引水工程21处,设计供水能力8.22亿m3,现状实际供水能力6.81亿m3。2010年合肥市共建成提水工程1409处,总装机25.88万kW,设计年供水能力16.99亿m3,现状实际年供水能力14.64亿m3。
2010年合肥市建成跨流域调水工程1处,为淠河灌区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向合肥市区提供城市用水和淠河灌区农业用水,实际供水能力达到7.51亿m3。
地表水供水工程统计分别见表1.4-1和1.4-2。
表1.4-1 合肥市蓄水工程统计表
行政区 巢湖市 规模 大型 中型 数量 (座) 0 1 总库容 (万m3) 0 1725 兴利库容现状供水能力(万m3) (万m3) 0 1056 0 1320 设计供水能力(万m3) 0 1531 小型 塘坝 70 26000 4621 10030 2535 10030 3105 10030 3661 14042 表1.4-2 合肥市引、提水工程统计表
引水工程 行政区 数量 (处) 现状供水能力 (万m3) 设计供水能力 (万m3) 数量 (处) 提水工程 现状供水能力 (万m3) 设计供水能力 (万m3) 巢湖市 0 197 31769 39712 2010年合肥市地下水供水设施现状总供水能力为4183万m3/年,其中浅层地下水配套机电井792眼,现状供水能力2164万m3/年;深层地下水配套机电井5眼,现状供水能力319万m3/年;此外还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备水源,现状供水能力1700万m3/年。
表1.4-3 合肥市2010年供水量统计(行政分区)
单位:亿m3 分 区 巢湖市 地表水源 供水量 4.37 其中:跨流域调水量 地下水源 供水量 0.06 其他水源 供水量 0.10 总供水量 4.53 0.00 2、供水量
根据《2010合肥市水资源公报》及《2010巢湖市水资源公报》,行政区划调整后,2010年合肥市总供水量为32.18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31.12亿m3(含跨流域调水量3.16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0.39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0.67亿m3。2010年合肥市各行政分区及水资源分区供水量见表1.4-3及表1.4-4。
表1.4-4 合肥市2010年供水量统计(水资源分区)
单位:亿m3 分 区 王蚌南岸沿淮区 定凤嘉区 地表水源 供水量 其中:跨流域调水量 地下水源 供水量 其他水源 供水量 总供水量 4.36 0.82 0.00 0.06 0.070 0.010 0.00 0.00 4.43 0.83 南淝河区 滁河区 巢湖下游区 菜子湖区 合 计 13.74 1.66 9.76 0.78 31.12 2.96 0.14 0.00 0.00 3.16 0.110 0.035 0.152 0.01 0.39 0.57 0.00 0.10 0.00 0.67 14.42 1.69 10.02 0.79 32.18 注:地表水源供水量含跨流域调水量。 1980~2010年间,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合肥市用水量逐步增加,供水量也呈稳定增长趋势。全市供水总量从1980年的15.66亿m3增加到2010年的32.18亿m3,年均增长2.4%。供水总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地表水源工程,地表水源供水量由1980年的15.46亿m3增加到2010年的31.12亿m3,净增15.66亿m3。1980~2010年合肥市用水变化见表1.4-5、图1.4-1。
表1.4-5 合肥市1980~2010年供水量统计
单位:亿m3 年 份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地表水源 供水量 15.46 19.21 22.57 24.39 22.84 24.95 31.12 地下水源 供水量 0.20 0.24 0.30 0.43 0.55 0.41 0.39 其他水源 供水量 / / / / / 0.07 0.67 总供水量 15.66 19.45 22.87 24.81 23.39 25.43 32.18 供水量(亿m3)35302520151050
/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地表水
地下水年份
其它
/通用格式
图1.4-1 合肥市历年供水量变化
二、用水量
根据《2010合肥市水资源公报》、《2010巢湖市水资源公报》,2010年合肥市总用水量为32.18亿m3,其中综合生活(含居民生活及城镇公共)用水量4.37亿m3,占总用水量的13.58%;工业用水量8.08亿m3,占总用水量的25.11%;农业用水量18.95亿m3,占总用水量的58.89%;生态环境用水量0.79亿m3,占总用水量的2.45%。2010年合肥市用水量见表1.4-6、1.4-7,用水结构见图1.4-2。
表1.4-6 合肥市2010年用水量统计(行政分区)
单位:亿m3 分 区 市 区 长 丰 肥 东 肥 西 庐 江 巢湖市 合肥市 生活 工业 农业 生态 合计 2.58 0.26 0.39 0.39 0.40 0.35 4.37 3.95 0.81 1.01 1.39 0.28 0.64 8.08 0.36 2.64 3.60 2.83 6.01 3.51 18.95 0.70 0.02 0.02 0.02 0.00 0.03 0.79 7.59 3.72 5.02 4.63 6.69 4.53 32.18 表1.4-7 合肥市2010年用水量统计(水资源分区)
单位:亿m3 流 域 分 区 王蚌南岸沿淮区 淮河 定凤嘉区 小计 南淝河区 滁河区 长江 巢湖下游区 菜子湖区 小计 合 计 生活 0.28 0.07 0.35 3.19 0.10 0.68 0.04 4.01 4.37 工业 1.04 0.22 1.26 5.72 0.23 0.84 0.03 6.82 8.08 农业 3.09 0.54 3.63 4.78 1.35 8.46 0.72 15.32 18.95 生态 0.02 0.00 0.02 0.73 0.01 0.03 0.00 0.77 0.79 合计 4.43 0.83 5.26 14.42 1.69 10.02 0.79 26.92 32.18 生态, 0.79,
2%
生活, 4.37, 14%
农业, 18.95,
59%
工业, 8.08, 25%
生活工业农业生态
图1.4-2 合肥市用水结构图
1980~2010年,合肥市总用水量持续增长,其中生活、工业用水量增速较大。生活用水量由1980年的1.21亿m3上升到2010年的5.16亿m3,年均增长率为4.9%。工业用水量由1980年的0.90亿m3上升到2010年的8.08亿m3,年均增长率为7.6%;其占总用水量的比重也增长较快,由1980年的5.8%增加至2010年的26.2%。农业用水量相对稳定,近年来基本维持在19亿m³左右。1980~2010年合肥市用水变化见表1.4-8、图1.4-3。
表1.4-8 合肥市1980~2010年用水量统计
单位:亿m3
年 份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生活 1.21 1.43 1.84 2.10 2.55 3.03 5.16 工业 0.90 1.43 2.33 4.02 4.76 6.66 8.08 农业 13.54 16.58 18.70 18.68 16.08 15.74 18.95 合计 15.66 19.44 22.87 24.80 23.39 25.43 32.18 注:为与以往规划成果衔接,表中统计口径均为老口径,城镇生活用水为综合生活用水(含建筑业、三产)和城镇生态用水等城镇公共用水,农村生活包括农村居民及牲畜用水。
用水量(亿m3)35302520151050
1980
1985
1990农业
1995年份工业
生活2000
2005
2010
图1.4-3 合肥市历年用水量变化
第五节 水资源质量
一、河流水质
全市境内主要河流18条,总河长930.1km,全年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的占4.3%,Ⅲ类的占64.0%,Ⅳ类的占13.9%,劣Ⅴ类的占17.8%;劣于Ⅲ类水的占31.7%。水质较好的河流主要有裕溪河、店埠河、丰乐河、杭埠河、舒庐干渠、白石天河、兆河、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等,水质较差的河流主要有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双桥河等,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
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BOD5等。不同水情期,水质略有不同,汛期水质优于非汛期水质。 二、湖泊和水库水质
我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合肥市境内,西半湖的派河、塘西、十五里河、施口对应的湖区水质极差,全年均值为劣Ⅴ类,影响水质类别的主要指标为总磷、总氮;东半湖的中庙、龟山、巢湖一水厂对应的湖区水质一般,全年均值多为Ⅲ~Ⅳ类,影响水质类别的主要指标为总磷。汛期水质优于非汛期。此外,高塘湖、瓦埠湖一部分湖面属合肥市域,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全年均值为Ⅳ类,影响水质类别的主要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
境内主要水库有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水质整体较好,全年均值为Ⅱ~Ⅲ类。
目前境内湖泊营养化程度高,以全年均值评价,巢湖西半湖水体多为中度富营养,东半湖水体多为轻度富营养。高塘湖、瓦埠湖水体呈轻度营养。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营养化评价结果为中营养。
表1.5-1 2010年合肥市地表水水质评价结果统计表
Ⅱ 水域水情期 长度类型 % (1) 全年 河流 汛期 40 0 Ⅲ 长度(1) % Ⅳ 长度(1) % Ⅴ 长度(1) % 劣Ⅴ 长度(1) % 合计 长度(1) % 4.3 595 64.0 129 13.9 0 0.0 729 78.4 35 3.8 78 0.0 166 17.8 930.1 100 8.4 88 9.5 930.1 100 非汛期 40 全年 16.2 湖库 汛期 16.2 非汛期 16.2 4.3 442 47.6 110 11.8 172 18.5 166 17.8 930.1 100 2.0 15.6 2.0 55.6 2.0 15.6 1.9 710 85.9 15 6.7 670 81.0 85 1.9 710 85.9 15 1.8 70 10.3 0 1.8 70 8.5 826.8 100 0.0 826.8 100 8.5 826.8 100 备注:(1)河流为河长,单位为km;湖库为面积,单位为km2。 三、水功能区水质
2010年,合肥市河流上划定的24个一、二级水功能区(列入《安徽省水功能区划》的功能区)全年均值符合水质管理目标的水功能区个数占60.9%,河长占69.2%;汛期符合水质管理目标的水功能区个数占65.2%,河长占79.5%;非汛期符合水质管理目标的水功能区个数占52.2%,河长占52.6%;8个湖库一、二级水功能区(列入《安徽省水功能区划》的功能区),全年均值符合水质管理目标的水功能区个数占12.5%,面积占69.2%,汛期比非汛期所占比例略高。各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具体情况见表1.5-2、1.5-3。
表1.5-2 2010年合肥市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统计表
水功能区类型 保护区 农业用水区 符合水质管理目标 功能 功能区 符合水质管理目标 区数水功能区个数百分比(%) 长度 水功能区河长百分比(%) (个) 全年 汛期 非汛期 (km) 全年 汛期 非汛期 1 15 0 66.7 100 0 0 73.3 100 0 0 60 0 72.8 100 0 0 86.4 100 0 0 50.8 100 0 53.3 693.1 100 0 122 25 13 17 饮用水源区 3 开发 利用 景观娱乐用水区 2 区 排污控制区 1 过渡区 合计 2 24 暂不执行 暂不执行 暂不执行 50 60.9 50 65.2 50 暂不执行 暂不执行 暂不执行 47.1 69.2 47.1 79.5 47.1 52.6 52.2 930.1 备注:排污控制区个数及河长为纳入总量百分比计算。 表1.5-3 2010年合肥市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统计表
水功能区类型 保护区 饮用水源区 开发利农业用水区 用区 景观娱乐用水区 合计 符合水质管理目标 符合水质管理目标 功能区 功能区水功能区个数百分比(%) 面积 水功能区面积百分比(%) 数(个) 全年 汛期 非汛期 (km2) 全年 汛期 非汛期 4 2 1 1 8 50 0 0 0 12.5 50 0 100 0 25 50 0 0 0 12.5 832.8 95 50 15 992.8 3.8 0 0 0 3.2 3.8 0 100 0 8.2 3.8 0 0 0 3.2 四、地下水水质
合肥市大部分区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多为重碳酸钙型,合
肥市东北部部分地区为重碳酸钙钠型。
合肥市浅层地下水水质整体尚可,Ⅲ类或优于Ⅲ类的占国土总面积的75%左右,Ⅳ类水占国土面积的20%左右,少部分为Ⅴ类水。部分区域浅层地下水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硝酸盐氮。 五、污染源
1、点污染源
合肥市境内县城以上城镇主要入河排污口72个,2010年污水日平均污水入河量105.4万t,年入河总量约3.29亿t(按折扣天数计算)。主要污染物入河量:化学需氧量139.7t/d,氨氮10.55t/d,折合年量分别为4.37万t/a、0.33万t/a。其中,达标排放的入河排污口22个,达标排放的废污水占污水排放总量的65%左右。各县区中,合肥市区污废水排放量最大,其排放的废污水占合肥市污水入河量总量的73.5%,其次是巢湖市,占污废水总量的18.1%,两市之和占总量的90%以上。
表1.5-4 2010年合肥市主要入河排污口污废水入河量
排污口排放情况 行政区 排污口数 污水量 个 市 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庐江县 巢湖市 合 计 36 6 5 3 7 15 72 t/d 775281 11030 49997 9767 16971 191088 CODCr kg/d 112781 2968 7906 2131 804 13124 氨氮 kg/d 7678 475 215 308 466 1409 10551 达标排放 排污口数 污水量 个 10 1 1 0 0 10 22 t/d 512899 1901 24970 0 0 139922 679692 CODCr kg/d 38392 188 1903 0 0 9053 49536 氨氮 kg/d 3574 25 67 0 0 841 4507 1054134 139714 (2)面污染源
面源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村生活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化肥农药的施用、分散式禽畜养殖、水土流失和城镇地表径流等。根据现状
年人口资料、规模以下散养的畜禽数量、农药化肥施用量、水土流失面积和城镇不同土地利用区域面积等数据,按相关参数、模型推算面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排放量,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入河系数分析得出面源污染入河量。
表1.5-5 现状水平年合肥市面源污染排放量及入河量
行政分区 市 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庐江县 巢湖市 合 计 年污染负荷量(t/a) COD 20818 50245 48253 51017 28141 24644 223117 氨氮 738 1891 1692 1705 1893 1302 9222 总氮 2990 13626 10912 16057 8129 6527 58242 总磷 2008 13060 12693 9581 5126 4377 年污染入河量(t/a) COD 2956 1878 2146 2239 2285 1832 氨氮 129 304 262 267 330 219 1511 总氮 310 803 672 760 772 525 3843 总磷 136 440 385 343 333 228 1865 46845 13336 表1.5-6 现状水平年合肥市面源污染排放量及入河量
行政分区 王蚌南岸沿淮区 定凤嘉区 南淝河区 滁河区 巢湖下游区 菜子湖区 合 计 年污染负荷量(t/a) COD 50866 11156 99577 10669 47724 3126 223117 氨氮 1860 401 3456 413 2878 212 9222 总氮 14402 2670 24522 2517 13219 912 58242 总磷 12271 2944 19809 2670 8576 576 年污染入河量(t/a) COD 1851 414 6612 462 3759 239 氨氮 289 59 568 62 496 36 1511 总氮 784 156 1488 158 1172 85 3843 总磷 416 91 729 87 506 37 1865 46845 13336 经分析,全市面源污染排放化学需氧量22.3万t/a、氨氮0.92万t/a、总氮5.82万t/a、总磷4.68万t/a;入河量分别为13336t/a、1511t/a、3843t/a、1865t/a。各行政区及水资源分区面源污染产生量及入河量总体情况见表1.5-5、1.5-6。
第六节 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合肥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域内特别是巢湖流域水污染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治,县级以上城镇均新建扩建了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6座,总处理能力达到104.5万m3/d。环巢湖部分支流如南淝河、塘西河等进行了综合整治,巢湖部分湖区总磷、总氮呈下降趋势,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市域河湖污染负荷重且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水污染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
1、巢湖及环巢湖主要支流水质污染严重
境内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水体污染仍相当严重,监测结果表明巢湖西半湖水体全年大多数时间内水质为Ⅳ~Ⅴ类,个别时段水质为劣Ⅴ类,水体多呈中度富营养状态,富营养化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多次出现蓝藻爆发、水华产生。环巢湖九条主要支流中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双桥河等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水质长年为Ⅴ类或劣Ⅴ类,水环境的污染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黄陂湖湿地功能退化明显,水污染形势日益严峻
由于围湖造田及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大大缩减湖泊湿地面积,改变了原来湖沼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使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简单,组成种类趋于单一,生产力降低,生态系统功能减弱;同时也导致湿地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物种多样性减少使得湖区生态系统趋向简单,系统内能流和物流中断或不畅,削弱了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使黄陂湖作为西河上游区域鱼类、水禽等重要栖息地的环境条件正在逐步丧
失。
3、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污染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工业企业达标巩固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2010年监测数据表明,25个城镇入河排污口中,5个入河排污口未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目前,合肥市各县区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但县域范围内均为一期工程,部分县区污水处理管网尚不配套,污水收集量未达到设计规模要求,污水收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处理后的废水达标等级仍不能满足区域水环境的需求,增加除磷、除氮设施十分紧迫。未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污水处理厂需进一步升级、改扩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将大幅度的增加,中小城镇污水处理成为未来需要重点建设的工程。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城市面源污染产生量和农村生活污水量的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河流、湖泊、水库水环境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区域内面源污染问题日趋突出。
4、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风险增大
合肥市域巢湖及主要支流航运发达,船舶在水面行驶时产生一定的污染量,而港口接收处理设施贫乏,垃圾处理能力不足,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随着工业和交通航运的日益发展,各类潜在污染源、危险源逐渐增多,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风险增大,高危化学品、有毒有机物的危害日益显著,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在预防上的难度增大,直接威胁到城市供水安全。
第七节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一、水资源禀赋条件
合肥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9.01亿m3,人均水资源量523m3,亩均水资源量472m3。合肥市当地水资源产水系数只及安徽省平均水平的76%,产水模数仅为其66%。市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安徽省平均水平的47%,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安徽省平均水平的60%。合肥市水资源分布上具有南多北少的特征,为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并存的城市,北部江淮分水岭两侧地区资源性缺水严重,南部沿巢周边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质性缺水问题。
水资源条件的区域分布与水资源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口相对集中的合肥市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92m3/人,明显低于其他行政区,而由于耕地面积较小,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081m3/亩,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从流域分布上,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较淮河流域高,但由于人口相对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占有量仍然低于淮河流域。从水资源分区上看,巢湖下游区和菜子湖区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水资源分区。
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区,地下水资源极为匮乏,其当地水资源主要为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市域范围内河流发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特点是集水面积小而分散,源短流急,径流丰枯变化大,年内约60%以上集中在汛期,其他季节来水较少;丰水年份地表水资源量超过50亿m3,特别干旱年份仅15亿m3。水资源的年内年际分布呈明显不均衡的特点,其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 二、供水安全状况
建国以来,合肥市先后兴建了大量的供水工程设施,供水量自1980年的15.66亿m3上升至2010年的32.18亿m3,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由于大部分工程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工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老化、供水保证率达不到设计
条件等问题。近年,虽对大中型工程进行了除险加固或技术改造,但由于农村水利发展水平总体较低,部分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困难、水质达标率低;灌区渠系建筑物配套不全,小型水库、塘坝及渠道淤积损毁,制约供水效益发挥等问题依然突出。经分析,现状工程条件下,合肥市域一般年份可基本达到供需平衡;遇中等干旱年份出现用水缺口,缺水量为2.82亿m3;特殊干旱年份,缺水量激增至12.93亿m3,供需矛盾尖锐。
目前,合肥市所辖各县区除巢湖市城市生活直接取用巢湖水以外,合肥市区、长丰、肥东、肥西及庐江县城生活供水主要依赖淠河灌区和杭埠河灌区内的多座反调节水库,这些水库在干旱年份自产水量不足,均需依靠灌区补给水量。由于淠、杭灌区还需承担六安、淮南等城市用水以及逾60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任务,可提供给合肥市的水量有限,同时长距离调水及明渠输水水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巢湖历史上曾为合肥市区主要的饮用水源,伴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污染治理进程相对滞后,入河入湖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巢湖湖区及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等入湖支流污染严重,湖区水体长期处于富营养状态,已不适宜承担城市生活供水任务,仅可供工业及农田灌溉所用。作为省会城市和发展中区域特大城市,城市生活用水对水源、水量、水质均有很高的要求,现有的单一补给水源既不可靠、更不安全。 三、开发利用程度及效率
根据2000、2005和2010年合肥市供水量(按调整后的行政区划计)及1956~2010年共55年水资源量资料,合肥市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为60.4 %(扣除域外调水量)。按水资源分区划分,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南淝河区;按行政区划分,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为合肥市区。
合肥市是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随着试点工作的持续推进,在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工程建设、能力建设、节水宣传等方面投入加大,使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更趋合理,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建设持续推进,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建设加强,用水节水管理水平提高,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万元GDP用水量从2000年的1166 m3/万元下降至2010年的109m3/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1980年的1379下降至2010年的69m3/万元。2010年各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见表1.7-1。
表1.7-1 2010年合肥市各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生活用水定额(L/p·d) 城镇 农村 96 82 83 83 84 83 84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m³/万元) 47 129 123 130 138 122 69 农田实际灌溉定额(m3/亩) 238 259 239 292 524 465 341 万元GDP用水量 (m³/万元) 37 227 228 168 644 292 109 人均用水量(m³) 226 591 582 539 687 580 432 分区 市 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庐江县 巢湖市 全 市 219 193 199 203 155 181 208 注:1、表中城镇生活用水定额为综合生活用水定额,农村生活用水定额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 2、农田实际灌溉定额按当年实际灌溉用水量和实际灌溉面积核算。
虽然近30年以来,合肥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然而与国内其他节水先进城市相比,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仍有明显差距。现状合肥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0,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总灌溉面积的20%。城镇用水节水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市域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约85%,污水处理回用设施推广缓慢。2010年合肥市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虽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与国内节水先进城市尚有差距。 四、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为客观分析境内水域近年来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别于境内主要河流、湖泊、水库上选取代表性较强的14个水质监测断面(点)近10年水质监测资料(其中南淝河上2个监测断面,巢湖上4个监测点),运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方法进行水质变化趋势分析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见表1.7-1。
丰乐河、杭埠河、南淝河合肥新港段近十年水质整体变化不大,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无明显变化趋势,丰乐河、杭埠河水质一直为此在较好状态,南淝河合肥新港段水质污染仍没有明显改观;店埠河下段、裕溪河、南淝河当涂路桥段、兆河近十年水质有一定程度的变差,店埠河下段、裕溪河、南淝河当涂路桥段氨氮呈显著上升趋势,兆河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氨氮呈高度显著上升趋势;淠河灌区总干渠近十年水质有所改善,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巢湖东、西半湖近十年水质改善不明显,塘西湖区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无明显变化趋势,派河湖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无明显变化趋势,总磷、总氮有一定的下降;中庙湖区氨氮呈显著下降趋势。高塘湖近十年水质无明显变化。董铺水库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呈高度显著下降趋势,氨氮呈高度显著上升趋势,总氮无明显变化趋势。
综上,近十年来,合肥市部分河流水质污染有所加重,主要湖泊水质无明显改善,主要水库水质一直维持在较好状态。
表1.7-1 合肥市主要监测站点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成果表
河湖 店埠河 丰乐河 杭埠河 南淝河 水体 类型 河流 河流 河流 河流 水质浓度变化趋势 测站名称 高锰酸盐指数 撮镇桥(下) 桃溪 杭埠河 合肥新港 无变化趋势 氨氮 显著上升 总氮 总磷 无变化趋势 无变化趋势 无变化趋势 无变化趋势 无变化趋势 无变化趋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